为什么《烟花易冷》只算半首好词2014-07-09 01:33:54.
方文山的词,特点是拽文,堆砌,同一个韵脚,估计把相关的古诗词常用词汇全部用光;不乏妙笔生花,巧思,叫绝。但作为词来说,兵贵胜,不贵久。一般的流行歌,副歌前的部分,相同格式有两段不同的词,但方文山不干,他野心大,他副歌之前的相同格式要写三段,四段,甚至五段,不仅要字字珠玑,还要层出不穷,这样一来,对文学修为的要求高到一个境界,那是司马相如写汉赋、刘勰写文心雕龙的节奏。而显然方文山达不到那个层次,于是就——破功了,很多意境很好的词,第一段语出惊人,第二段略见颓势,第三段就破功,第四段瞎写……为什么呢,因为文以载道,“道”可以是志可以是情,“道”的意思在第一段写完了,第二段非要写,就开始够着写,硬撑着写,硬拗。词作也算通俗的语言文学,要唯真,一旦到了硬拗阶段,就失真了,最要不得的作品,就是不真。当然歌词嘛,讲究行云流水任意所至,模糊味道,不求甚解,这个原理自无可厚非,但任意所至和瞎写、狗尾续貂还是大不同的。我认为好的歌词有这么几点,一要有画面感,有意境;二要流畅,一气呵成;三要真诚,意尽则词止,不能意已尽而词不止。最好的是词已尽而意不止,次一级的是意尽词止,最差的就是意已尽而词不止,而这几乎是方文山所有字数极多的歌词的通病,从第二段第三段开始越写越差——气兜不住了。总之,以上三点做到就很牛逼了。以下用《烟花易冷》举例:
繁华声 遁入空门 折煞了世人
(第一句先声夺人,不同凡响,立马惊了,你看这一句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尚属于“任意所至,不求甚解”的范畴,不仅无碍,还很帅。)
梦偏冷 辗转一生 情债又几本(第二句承接得也够硬,仍然维持着第一句的b格)
如你默认 生死枯等 (“只要你不拒绝,我就视为你默认,我也要枯等”——动人的情感)
枯等一圈又一圈的年轮(把枯等具象化,枯想到树,树想到年轮,意识流畅)
(以下第二段基本维持了第一段的格调)
浮图塔断了几层 断了谁的魂
痛直奔 一盏残灯 倾塌的山门
容我再等 历史转身
等酒香醇 等你弹一曲古筝
(不对劲就从古筝开始,点名道姓就拙了,而且俗,这是他的惯病。“浮图塔”“残灯”“山门”“酒”“古筝”的概念齐出现,优势是煌煌巨著、煞有介事地压来,让人肃然起敬,缺憾是有互相冲突,莫名其妙之嫌。)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此句本是上佳意境,是类似于“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那样的经典副歌,可是全句败笔就出在“旧故里”。非常别扭!也许是我不才——故里=故居,故里的“里”不是“里面”的“里”,故里就是一个词,不能分开……此句的意思是故居的里面草木深,那么,用故居里,旧居里,都是对的,本来也可用“故里里”,但出现了两个里,很怪,显然不行。写成“故里草木深”就行了嘛,但是旋律此处要求他多写一个字,唱起来才顺口。所以他在故里前加了一个“旧”字。问题就来了:旧故里?如果我断句成“旧故+里”,把“里”理解为里面的意思,那么旧故=旧居吗?显然没这个说法,旧故是老旧的意思,也可倒过来说成故旧,可作为形容词,也可作名词,指以前的人和事,那么此处就不通了——“旧故”里?——“老旧”的里面?“过去的人和事”的里面?这是什么话?是汉语吗?由“草木深”可知,他此处就是想说故居。好吧,那么断句成“旧+故里”呢,故里是一个词,把“旧”单独作为一个形容词放在前面,那加这个“旧”字是什么搞法?好比在“老人”前面加个“旧”,“旧老人”?有这么说的吗?——这显然是方文山大而化之的做法,凑字数,好填在旋律中,一阵堆砌,裹挟蒙混,不深究了。当然,如果前人真有这样的说法,就是我贻笑大方了。)
我听闻 你始终一个人
(从这句开始,全词破功,由充满诗词意境的雅词,一下子变成了任贤齐、林夕的pub歌。你既然要刮中国风,中国风讲究的是含蓄,意会,这是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世界观。一首这么有姿态的雅词里突然嚷嚷式地直接喊”你始终一个人”,全词营造的端着的高大上氛围瞬间垮塌。)
斑驳的城门 盘踞着老树根(这一句又恢复到了第一段的高规格,恰显得前面一句的突兀)
石板上回荡的是 再等(这都是很好的意象,声音才能回荡,此处把抽象的“再等”具象化了)
(下面几句都正常)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仍守着孤城
城郊牧笛声 落在那座野村
缘份落地生根是我们
听青春 迎来笑声 羡煞许多人(到了第三段 降格为口水歌 与开篇那种一骑绝尘之感高下立判)
那史册 温柔不肯 下笔都太狠(又恢复了高b格,客观上是在嘲笑上一句的不伦不类)
烟花易冷 人事易分
而你在问 我是否还认真
(同“我听闻你始终一个人”一样,瞬间变为弹着吉他,烟雾缭绕的pub歌,“你是否还认真”——都市男女油子味浓厚,现代味浓厚,出现在中国风里如鲠在喉!)
千年后 累世情深 还有谁在等(第四段还来,憋出翔来了,好在这句还凑合)
而青史 岂能不真 魏书洛阳城
(开始瞎写了,反正要古,面对“青史”这个词,实在憋不出,就来个反问吧——“岂能不真”!接着呢?反正要古味的,随便找些古代概念,只要押“en”的韵都行……前面已经有“你仍守着孤城”,这里又冒出了洛阳城,再来个魏书,够古吧!这是方的通病,想引入大量古意的概念,来合力营造古色古香的氛围,但是概念太多,需要一体化,也就是这些概念要在气质与文脉上保持畅通,但这很难做到,于是就成了古代概念大杂烩,互相还有冲突的,同意反复的,莫名其妙的,反正……“我表情悠哉,写个大概……”于是观念填不满形式——青史岂能不真!让我想起了“桃花何苦红若此,杨柳忽然青可怜”,没话找话到了这个地步。)
如你再跟 前世过门
跟着红尘 跟随我浪迹一生
(彻底沦为任贤齐版《笑傲江湖》《神雕侠侣》片尾小虫作词作曲的调调,城乡结合部的屌丝,和染着黄毛的洗剪吹特别爱哼的歌,什么跟着我浪迹一生之类… 无节操到了这地步。)
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重复前面的副歌部分)
伽蓝寺听雨声盼永恒(最后一句还行,但前面败笔太多,难挽不伦不类大杂烩的定局)
综上,硬拗之时,破功之始,典型再如《青花瓷》的第二段:
帘外芭蕉惹骤雨
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方文山的本意是用比兴的手法,所谓比兴,就是先说这个,再引出那个,比如副歌部分,我认为是当代的绝唱的“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非常妙的由此及彼,先拟人——天青色在等雨(无论是瓷器的天青色,还是天青色,怎样理解都行),然后由物及人——而我是在等你;再接炊烟升起,隔江千万里,画面感也前后连贯,这几句是一流水平。于是在第二段想依样画葫芦,延续这种妙笔——芭蕉惹雨,门环惹铜绿,我惹你——好!破功了。“惹”在前文是什么意思?是相伴,相映成趣的意思,还可引申为呼唤,引发,用起来非常俏皮,活泼,老实点的说法就是“和着”,芭蕉和着骤雨,那我惹了你是什么意思?我知道可以理解为撩拨,但在气质上,跟上文的宋词用法,完全脱节。”我路过小镇惹了你”,还惹毛了你哦!多么烂,多么傻啊。从天等雨,到我等你,这个等字一用到底,自然而然;从芭蕉惹骤雨,到我惹你,属于用词不当,偷懒,弄巧成拙。还有,江南小镇,这个概念很好,但非要刻意提一下,就跟前文的“等着你弹一曲古筝”一样,非常矫情——等着你弹,不能钢琴,不能琵琶,不能胡琴,要古筝喔!我路过江南小镇惹了你,是江南的小镇喔,够有范儿吧?类似于“我坐着黑色的奥迪Q7来找你”,一个意思,非要提一下某个概念,太实了,太打哪指哪了。不是说不能提概念,但概念的提出要讲究用笔至此,呼之欲出,与上下文融为一体,彼此有用,而不是游离在行文的走向之外,突然伸手去”够”一个词,特别硬,特别做作。好的词作讲究含蓄而意会,既然前文已提到隔江千万里,那大全景的航拍画面感自会悄悄植入读者脑中,后文再叙述”我”和”你”,详细落实地点,画蛇添足。江南小镇前面还加一个“那”,跟“故里”前面加个“旧”一样,估计都是为了配合旋律的音节,好在这次没语病。
词的佳境是自然,确实有意思要说,一气呵成,意思说完了就完了,如果没词写了,就不要硬写,宁缺毋滥,嫌词少可以反复唱嘛,很多经典歌都是这样,也没人说它词穷……
方文山的词,特点是拽文,堆砌,同一个韵脚,估计把相关的古诗词常用词汇全部用光;不乏妙笔生花,巧思,叫绝。但作为词来说,兵贵胜,不贵久。一般的流行歌,副歌前的部分,相同格式有两段不同的词,但方文山不干,他野心大,他副歌之前的相同格式要写三段,四段,甚至五段,不仅要字字珠玑,还要层出不穷,这样一来,对文学修为的要求高到一个境界,那是司马相如写汉赋、刘勰写文心雕龙的节奏。而显然方文山达不到那个层次,于是就——破功了,很多意境很好的词,第一段语出惊人,第二段略见颓势,第三段就破功,第四段瞎写……为什么呢,因为文以载道,“道”可以是志可以是情,“道”的意思在第一段写完了,第二段非要写,就开始够着写,硬撑着写,硬拗。词作也算通俗的语言文学,要唯真,一旦到了硬拗阶段,就失真了,最要不得的作品,就是不真。当然歌词嘛,讲究行云流水任意所至,模糊味道,不求甚解,这个原理自无可厚非,但任意所至和瞎写、狗尾续貂还是大不同的。我认为好的歌词有这么几点,一要有画面感,有意境;二要流畅,一气呵成;三要真诚,意尽则词止,不能意已尽而词不止。最好的是词已尽而意不止,次一级的是意尽词止,最差的就是意已尽而词不止,而这几乎是方文山所有字数极多的歌词的通病,从第二段第三段开始越写越差——气兜不住了。总之,以上三点做到就很牛逼了。以下用《烟花易冷》举例:
繁华声 遁入空门 折煞了世人
(第一句先声夺人,不同凡响,立马惊了,你看这一句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尚属于“任意所至,不求甚解”的范畴,不仅无碍,还很帅。)
梦偏冷 辗转一生 情债又几本(第二句承接得也够硬,仍然维持着第一句的b格)
如你默认 生死枯等 (“只要你不拒绝,我就视为你默认,我也要枯等”——动人的情感)
枯等一圈又一圈的年轮(把枯等具象化,枯想到树,树想到年轮,意识流畅)
(以下第二段基本维持了第一段的格调)
浮图塔断了几层 断了谁的魂
痛直奔 一盏残灯 倾塌的山门
容我再等 历史转身
等酒香醇 等你弹一曲古筝
(不对劲就从古筝开始,点名道姓就拙了,而且俗,这是他的惯病。“浮图塔”“残灯”“山门”“酒”“古筝”的概念齐出现,优势是煌煌巨著、煞有介事地压来,让人肃然起敬,缺憾是有互相冲突,莫名其妙之嫌。)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此句本是上佳意境,是类似于“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那样的经典副歌,可是全句败笔就出在“旧故里”。非常别扭!也许是我不才——故里=故居,故里的“里”不是“里面”的“里”,故里就是一个词,不能分开……此句的意思是故居的里面草木深,那么,用故居里,旧居里,都是对的,本来也可用“故里里”,但出现了两个里,很怪,显然不行。写成“故里草木深”就行了嘛,但是旋律此处要求他多写一个字,唱起来才顺口。所以他在故里前加了一个“旧”字。问题就来了:旧故里?如果我断句成“旧故+里”,把“里”理解为里面的意思,那么旧故=旧居吗?显然没这个说法,旧故是老旧的意思,也可倒过来说成故旧,可作为形容词,也可作名词,指以前的人和事,那么此处就不通了——“旧故”里?——“老旧”的里面?“过去的人和事”的里面?这是什么话?是汉语吗?由“草木深”可知,他此处就是想说故居。好吧,那么断句成“旧+故里”呢,故里是一个词,把“旧”单独作为一个形容词放在前面,那加这个“旧”字是什么搞法?好比在“老人”前面加个“旧”,“旧老人”?有这么说的吗?——这显然是方文山大而化之的做法,凑字数,好填在旋律中,一阵堆砌,裹挟蒙混,不深究了。当然,如果前人真有这样的说法,就是我贻笑大方了。)
我听闻 你始终一个人
(从这句开始,全词破功,由充满诗词意境的雅词,一下子变成了任贤齐、林夕的pub歌。你既然要刮中国风,中国风讲究的是含蓄,意会,这是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世界观。一首这么有姿态的雅词里突然嚷嚷式地直接喊”你始终一个人”,全词营造的端着的高大上氛围瞬间垮塌。)
斑驳的城门 盘踞着老树根(这一句又恢复到了第一段的高规格,恰显得前面一句的突兀)
石板上回荡的是 再等(这都是很好的意象,声音才能回荡,此处把抽象的“再等”具象化了)
(下面几句都正常)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仍守着孤城
城郊牧笛声 落在那座野村
缘份落地生根是我们
听青春 迎来笑声 羡煞许多人(到了第三段 降格为口水歌 与开篇那种一骑绝尘之感高下立判)
那史册 温柔不肯 下笔都太狠(又恢复了高b格,客观上是在嘲笑上一句的不伦不类)
烟花易冷 人事易分
而你在问 我是否还认真
(同“我听闻你始终一个人”一样,瞬间变为弹着吉他,烟雾缭绕的pub歌,“你是否还认真”——都市男女油子味浓厚,现代味浓厚,出现在中国风里如鲠在喉!)
千年后 累世情深 还有谁在等(第四段还来,憋出翔来了,好在这句还凑合)
而青史 岂能不真 魏书洛阳城
(开始瞎写了,反正要古,面对“青史”这个词,实在憋不出,就来个反问吧——“岂能不真”!接着呢?反正要古味的,随便找些古代概念,只要押“en”的韵都行……前面已经有“你仍守着孤城”,这里又冒出了洛阳城,再来个魏书,够古吧!这是方的通病,想引入大量古意的概念,来合力营造古色古香的氛围,但是概念太多,需要一体化,也就是这些概念要在气质与文脉上保持畅通,但这很难做到,于是就成了古代概念大杂烩,互相还有冲突的,同意反复的,莫名其妙的,反正……“我表情悠哉,写个大概……”于是观念填不满形式——青史岂能不真!让我想起了“桃花何苦红若此,杨柳忽然青可怜”,没话找话到了这个地步。)
如你再跟 前世过门
跟着红尘 跟随我浪迹一生
(彻底沦为任贤齐版《笑傲江湖》《神雕侠侣》片尾小虫作词作曲的调调,城乡结合部的屌丝,和染着黄毛的洗剪吹特别爱哼的歌,什么跟着我浪迹一生之类… 无节操到了这地步。)
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重复前面的副歌部分)
伽蓝寺听雨声盼永恒(最后一句还行,但前面败笔太多,难挽不伦不类大杂烩的定局)
综上,硬拗之时,破功之始,典型再如《青花瓷》的第二段:
帘外芭蕉惹骤雨
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方文山的本意是用比兴的手法,所谓比兴,就是先说这个,再引出那个,比如副歌部分,我认为是当代的绝唱的“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非常妙的由此及彼,先拟人——天青色在等雨(无论是瓷器的天青色,还是天青色,怎样理解都行),然后由物及人——而我是在等你;再接炊烟升起,隔江千万里,画面感也前后连贯,这几句是一流水平。于是在第二段想依样画葫芦,延续这种妙笔——芭蕉惹雨,门环惹铜绿,我惹你——好!破功了。“惹”在前文是什么意思?是相伴,相映成趣的意思,还可引申为呼唤,引发,用起来非常俏皮,活泼,老实点的说法就是“和着”,芭蕉和着骤雨,那我惹了你是什么意思?我知道可以理解为撩拨,但在气质上,跟上文的宋词用法,完全脱节。”我路过小镇惹了你”,还惹毛了你哦!多么烂,多么傻啊。从天等雨,到我等你,这个等字一用到底,自然而然;从芭蕉惹骤雨,到我惹你,属于用词不当,偷懒,弄巧成拙。还有,江南小镇,这个概念很好,但非要刻意提一下,就跟前文的“等着你弹一曲古筝”一样,非常矫情——等着你弹,不能钢琴,不能琵琶,不能胡琴,要古筝喔!我路过江南小镇惹了你,是江南的小镇喔,够有范儿吧?类似于“我坐着黑色的奥迪Q7来找你”,一个意思,非要提一下某个概念,太实了,太打哪指哪了。不是说不能提概念,但概念的提出要讲究用笔至此,呼之欲出,与上下文融为一体,彼此有用,而不是游离在行文的走向之外,突然伸手去”够”一个词,特别硬,特别做作。好的词作讲究含蓄而意会,既然前文已提到隔江千万里,那大全景的航拍画面感自会悄悄植入读者脑中,后文再叙述”我”和”你”,详细落实地点,画蛇添足。江南小镇前面还加一个“那”,跟“故里”前面加个“旧”一样,估计都是为了配合旋律的音节,好在这次没语病。
词的佳境是自然,确实有意思要说,一气呵成,意思说完了就完了,如果没词写了,就不要硬写,宁缺毋滥,嫌词少可以反复唱嘛,很多经典歌都是这样,也没人说它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