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i.baidu.com/%CA%F1%C9%BD%D0%E3%CA%BF/blog/item/222e19ef674c4112fcfa3c21.html
倭堕髻——绵延千年的时尚
素来好古,对古代那些美好的物事有着说不清的着迷情愫;从小也特别喜欢看古装剧,尤其喜欢欣赏那些仿古的女子装束,觉得是分外的美丽。
古代女子的发髻式样,自然也是感兴趣的物事。古代女子发式中,最美丽、最动人的当然就是倭堕髻了。初中语文学了《陌上桑》一课以后,就对倭堕髻有着强烈的好奇,莫名的喜欢。而且,从相关资料可以得知,从汉代到清代,它是绵延千年的时尚。
1、堕马髻与倭堕髻
一般认为,堕马髻,也就是倭堕髻。
堕马髻,据说是东汉权臣梁冀的妻子孙寿发明的。《后汉书·列传第二十四》:“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又《后汉书·志第十三》:“堕马髻者,作一边。”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引《风俗通》注曰:“堕马髻者,侧在一边,始自冀家所为,京师翕然,皆效之。”宋人高承《事物原始》也载:“孙寿为堕马髻。”
由于发髻侧垂在一侧,如人从马上堕落之式,故称之为“堕马髻”。另有一说,发鬂松垂,像要坠落的样子。
孙寿在当时引领时尚,最会烟视媚行,她创制的装束,被人们称作“梁氏新装”,马上加以仿效。因此,堕马髻迅速成为当时妇女流行的一种发式。梳这种发髻,再加之那些妆容,可增妇女的妩媚之态,让人心生怜爱。
晋代崔豹《古今注·杂注》:“堕马髻今无复作者。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可见,堕马髻流行的时间并不长,东汉以后,似乎就没有妇女梳这种发型了,而改梳“倭堕髻”。或许可以这样认为,倭堕髻,是从堕马髻发展派生而来的,样式有“堕马之余形”,仍保留着堕马髻那种“侧在一边”的特征,可看作堕马髻的改进型发式。也就难怪在历来的相关记叙中,二者基本指的是同一物事。
这种髻式在唐代天宝年间,又始出现,到贞元时,再度流行起来。唐代妇女喜欢骑马,而“堕马”、“坠马”,是不吉利的字眼,因此基本上都称之为倭堕髻。如宋人摩本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妇女发式,即是倭堕髻。
明代妇女也梳此种髻式,可见万历刻本《十义记》插图,因为已婚女子梳髻,未婚女子梳鬟,而髻是实心的,鬟是空心的,图上两个女子看起来是小姐和丫环,都是梳鬟的这个髻式。另外,明末清初的邹枢在《十美词纪》记载陈圆圆:“少聪慧,色娟秀,好梳倭堕髻,纤柔婉转,就之如啼。”
可以说,倭堕髻至清仍流行不衰,虽各代微有变化,但其倾侧、偏垂的基本形态未变。一般来说,已婚中年妇女喜欢梳作此种发式。
2、相关诗词
南朝徐陵《玉台新咏·序》:“妆鸣蝉之薄鬓,照堕马之垂鬓。”堕马髻,有时又叫“坠马髻”,《乐府诗集·梅花落》:“天姬坠马髻,未插江南珰”。
《玉台新咏·日出东南隅行》形容采桑女子罗敷的形象有“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倭堕髻,亦称 “呙堕髻”,白居易《寄微之》“何处琵琶弦似语,谁家呙堕髻为云”,刘禹锡《赠李司空妓》“倭堕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温庭筠《南歌子》“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都是这种髻的描写。李颀《缓歌行》有“二八娥眉梳堕马”之句,也反映当时女子梳堕马髻的情况。
明末清初,吴嘉纪有句“岸傍妇,如花枝,不妆首饰髻低垂”,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五》有句“娥眉娟且长,高髻堕马梳”,也是指的这种髻式。
3、发式梳法
现在许多中国古代服饰史的书籍,把汉代出土女俑的那种拢发于身后而结髻于肩际的发式,也叫做堕马髻。那么,这种堕马髻,由于同后世结髻于头顶而偏向一侧的堕马髻发式,存在极大区别,应当是晋代就已消失的那种原始的堕马髻式样。后代通行的堕马髻式样,都把头发梳上去而结髻偏向一侧的发式。
那种堕马髻原始梳法,是头发梳至颈背收束,拢结成髻而堕于脑后,另在髻中分出一绺头发,朝一侧垂下,给人以发髻散落之感。此种梳法流行的时间并不长,至魏晋时,似乎就没有妇女这么梳了。她们把头发拢上顶去,梳作《古今注》所言的“倭堕髻”。
倭堕髻是一种低而偏斜的发髻,从正面看呈一边多一边少形状的发式大致可断为倭堕髻。倭堕髻的梳法,先把头发高高的束成髻,再让它偏到一侧斜垂下去;虽各代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发髻偏垂,歪斜在头部的一侧,呈现出堕非堕的样子。
4、结语
向往古代,怀念那些逝去的风华。宝髻高挽,凤钗斜簪,遥想那些古代MM的风姿,真是让人神往不已……
倭堕髻——绵延千年的时尚
素来好古,对古代那些美好的物事有着说不清的着迷情愫;从小也特别喜欢看古装剧,尤其喜欢欣赏那些仿古的女子装束,觉得是分外的美丽。
古代女子的发髻式样,自然也是感兴趣的物事。古代女子发式中,最美丽、最动人的当然就是倭堕髻了。初中语文学了《陌上桑》一课以后,就对倭堕髻有着强烈的好奇,莫名的喜欢。而且,从相关资料可以得知,从汉代到清代,它是绵延千年的时尚。
1、堕马髻与倭堕髻
一般认为,堕马髻,也就是倭堕髻。
堕马髻,据说是东汉权臣梁冀的妻子孙寿发明的。《后汉书·列传第二十四》:“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又《后汉书·志第十三》:“堕马髻者,作一边。”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引《风俗通》注曰:“堕马髻者,侧在一边,始自冀家所为,京师翕然,皆效之。”宋人高承《事物原始》也载:“孙寿为堕马髻。”
由于发髻侧垂在一侧,如人从马上堕落之式,故称之为“堕马髻”。另有一说,发鬂松垂,像要坠落的样子。
孙寿在当时引领时尚,最会烟视媚行,她创制的装束,被人们称作“梁氏新装”,马上加以仿效。因此,堕马髻迅速成为当时妇女流行的一种发式。梳这种发髻,再加之那些妆容,可增妇女的妩媚之态,让人心生怜爱。
晋代崔豹《古今注·杂注》:“堕马髻今无复作者。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可见,堕马髻流行的时间并不长,东汉以后,似乎就没有妇女梳这种发型了,而改梳“倭堕髻”。或许可以这样认为,倭堕髻,是从堕马髻发展派生而来的,样式有“堕马之余形”,仍保留着堕马髻那种“侧在一边”的特征,可看作堕马髻的改进型发式。也就难怪在历来的相关记叙中,二者基本指的是同一物事。
这种髻式在唐代天宝年间,又始出现,到贞元时,再度流行起来。唐代妇女喜欢骑马,而“堕马”、“坠马”,是不吉利的字眼,因此基本上都称之为倭堕髻。如宋人摩本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妇女发式,即是倭堕髻。
明代妇女也梳此种髻式,可见万历刻本《十义记》插图,因为已婚女子梳髻,未婚女子梳鬟,而髻是实心的,鬟是空心的,图上两个女子看起来是小姐和丫环,都是梳鬟的这个髻式。另外,明末清初的邹枢在《十美词纪》记载陈圆圆:“少聪慧,色娟秀,好梳倭堕髻,纤柔婉转,就之如啼。”
可以说,倭堕髻至清仍流行不衰,虽各代微有变化,但其倾侧、偏垂的基本形态未变。一般来说,已婚中年妇女喜欢梳作此种发式。
2、相关诗词
南朝徐陵《玉台新咏·序》:“妆鸣蝉之薄鬓,照堕马之垂鬓。”堕马髻,有时又叫“坠马髻”,《乐府诗集·梅花落》:“天姬坠马髻,未插江南珰”。
《玉台新咏·日出东南隅行》形容采桑女子罗敷的形象有“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倭堕髻,亦称 “呙堕髻”,白居易《寄微之》“何处琵琶弦似语,谁家呙堕髻为云”,刘禹锡《赠李司空妓》“倭堕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温庭筠《南歌子》“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都是这种髻的描写。李颀《缓歌行》有“二八娥眉梳堕马”之句,也反映当时女子梳堕马髻的情况。
明末清初,吴嘉纪有句“岸傍妇,如花枝,不妆首饰髻低垂”,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五》有句“娥眉娟且长,高髻堕马梳”,也是指的这种髻式。
3、发式梳法
现在许多中国古代服饰史的书籍,把汉代出土女俑的那种拢发于身后而结髻于肩际的发式,也叫做堕马髻。那么,这种堕马髻,由于同后世结髻于头顶而偏向一侧的堕马髻发式,存在极大区别,应当是晋代就已消失的那种原始的堕马髻式样。后代通行的堕马髻式样,都把头发梳上去而结髻偏向一侧的发式。
那种堕马髻原始梳法,是头发梳至颈背收束,拢结成髻而堕于脑后,另在髻中分出一绺头发,朝一侧垂下,给人以发髻散落之感。此种梳法流行的时间并不长,至魏晋时,似乎就没有妇女这么梳了。她们把头发拢上顶去,梳作《古今注》所言的“倭堕髻”。
倭堕髻是一种低而偏斜的发髻,从正面看呈一边多一边少形状的发式大致可断为倭堕髻。倭堕髻的梳法,先把头发高高的束成髻,再让它偏到一侧斜垂下去;虽各代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发髻偏垂,歪斜在头部的一侧,呈现出堕非堕的样子。
4、结语
向往古代,怀念那些逝去的风华。宝髻高挽,凤钗斜簪,遥想那些古代MM的风姿,真是让人神往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