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卦 师 坤上坎下
贞,丈人,吉,无咎。
“师”《说文》:二千五百人为师,凡军旅皆称师。
“丈”应为“支”二者篆体形似,“支”《尔雅》:载也。引申为“支撑、承载”。
“人”此处指人民,《孟子·告子下》“先名实者,为人也。”
“支人”即承载人民的安全,亦可以说保护人民生活安全。
传统版本作“丈人”,解释为“有德之长者”。首先“丈人”在古代多指老年男子,并没有尊贵贤明的意思。其次若解释为“丈人统领军队则吉”,《师》卦没有这一层意思,且与“长子帅师”矛盾。“长子”未必是“丈人”。“丈人吉”也不合乎常理,“师”之吉在于得民心,在于名正言顺,在于兵将上下齐心。周武王并非“丈人”率师伐纣而一举成功即是明证。《子夏易传》作“大人”,更是想当然。《易》中只有《困》卦卦辞有“大人吉”,《否》卦九五爻有“大人吉”,且都指在艰难困顿之中“大人能吉”,从中可知“大人”之特征在于道德高尚,能力卓越。此处写作“大人吉”与大人德行丝毫无涉。《子夏易传》必伪书也!
“贞,丈人,吉,无咎” 军队必须能维护正义、公利,保护人民安全,如此则吉,反之则“有咎”。
《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尔雅》释“师”为“众”。“众”《说文》:多也。
“正”即正义,军队必须为维护正义、公利,保护人民而用,如此为“正”。
“能以众正,可以王矣”,“以”即率领之意,《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以其族行。”“正”通“征”,《墨子明鬼下》“天下失义,诸侯力正。”
“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能够率领众多的人征伐,这样的人可以称王了。
“刚中而应”,“刚中”民众行其义,“应”民众响应君子之号召入伍。
“行险而顺”,以战争维护公利以及人民安全,为正义之举,符合人民意愿所以虽险难亦顺从。
“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毒”应为“笃”,古时“毒、笃、竺、䈞(du)”皆通用,《说文》皆释为“厚”,此处引申为坚固、固实。以正义之师坚固天下统治,而民众顺从,吉利而已哪里有咎过?“以此毒天下”即解释“支人”,坚固其统治即承载人民安全之意。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地”德为顺。“水”德润物。“师”以利益人民为目的,即“支人”;以顺从道义为准则,即“贞”。故“地中有水”为“师”。
“君子容民蓄众”,君子蓄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