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
纵观周代到三国时期的中医药发展,不难发现祖国医学的宏富与先进。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能取得如此医学成就,一个最关键的前提就是离不开中医学的系统性与实践性。尽管其很多理论在目前看来是粗糙的,但这种粗糙正表明了中医学的流传与发展是建立的实实在在的实践基础上的,是古人的实践经验总结。同时这种实践不是孤立单一的,而是系统而完善的。从这些总结来看,很多认识即使对今天的人们都有非常强的临床实践指导价值。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何中医愈久而弥香的特点。因为人们的原始实践活动是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减少的,而中医其本身是建立在原始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只有从这些经典的记录与模型中获得对中医深刻的体会。
晋代到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高速发展时期,尽管在这一时期中医学的发展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同样也非常遗憾,中医药学在很多方面都未发展成一种系统学科。比如尽管出现了腹水穿刺疗法,出现了金针除障疗法,但是这些成就并未形成系统性,而是呈散在分布,同时也没有更深一步的研究与发展。这种局限性的根源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化的局限(比如尊重死者,不主张解剖),另外一个是中医自身的限制,在根源上中医是一种粗犷的实践性的医学,不具有形成体系化的理论指导,这种先天不足,导致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无法摆脱其局限性。从中医的这一发展脉络,我们不难看出,中医学的发展,一直都不是以医学体系完善为导向的发展,而是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这种以临床为绝对化的发展模式,注定了中医的辉煌也埋下了局限的必然。
宋元时期一直到明清时期,中医学的这种局限性体现得更加明显。这段时期是封建社会的高度集中体现,封建文化死死的局限了中医的发展,但这一时期发达的封建文化从另一个侧面又促进了中医完整体系的实现。尽管在很多细节与学科深化上,中医丧失了发展的土壤,但在中医教育,中医体系的完善上却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医药学走到这个时候,基本形成了自己完整的医学体系,尽管这种体系带有明显的局限色彩,但却又因其肯定的临床疗效而得到认可。从而把一个由粗犷的实践导向的医学逐步转身成一个建立在朴素哲学与实践经验结合的具有自身理论特点的完整医学。
古代中医发展成就,不仅是增强了我们对中医的信心与了解,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客观的认识到中医的特色,从而更好的去把握它的脉络,学习它的精髓,同时也弥补它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