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来,对乡村建设的探索断续有之,新农村建设的大进程里,从细微处,我们始终观察各种“协作者”如何介入乡村,并不臧否,或有启发。2012年6月20-24日,湖湘地理记者前往河南信阳郝堂、湖北襄阳堰河与牛首镇熊营,三个异地村庄,用1650公里去探寻,一种乡村试验的得与失。
“郝堂村是集大成者”,此前参与过30多个村子建设,孙君老师如此打量郝堂。乡建院甚至准备把他们的总部,就设在这中原小村。2012年6月20日,我们所抵达的河南小村郝堂,尚是一个未完成的作品。一些房子正在建,车过,如有沙尘暴袭来。
荷花盛开的村庄:离城不远,古井古树,“能建有品的村子”
自信阳城区往郝堂去,20公里,并无指引。大旱已久,干涸河床边公路尘土飞扬。幸好,它以怒放的波斯菊引领而入,绵延几里。若是春天来,则是紫云英的世界。
过七孔桥,就进入郝堂领地。石碑上的“郝堂村”三字是村支书曹纪良所写。微胖的老曹,61岁,这个普通支书进入这场乡村试验,“很痛苦”,曾企图辞职。
河南话里,郝堂同“荷塘”。村里正有160亩荷花,由稻田改的,开得正好,“为将来做服务业搞好环境”,荷花是从李昌平老家搞来的。山中还有几万亩板栗,上万亩茶叶,做成信阳毛尖。
这是个清秀的山村,照清禅院里400年大银杏枝繁叶茂,而河边大枫杨树则是1958年老人护下来的。这也是李昌平当初选点的理由,有共同山林,有产业前景,离城不远,古井古树,“能建有品的村子,建好后可就业,在逆城市化中有前景”。
村庄干净。两年前,“小河都被垃圾塞满了”。他们进入的第一步,便是从垃圾分类开始,如今建有资源分类中心。这几乎是他们进入各个村庄最先要做的:先有干净村庄。曾有人不肯搞垃圾,“愿意种花不?”“愿意。”栽上几株花,第二天垃圾就不见了。
这个20平方公里,趋于南方丘陵地区的典型村庄,青山环绕,舒服所在。因至今没出过一个科级干部与正规大学生,被认为“风水不好”。2004年才“村村通”,几乎被遗忘的这个村庄,因为乡建院的进入,正在发生很多你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变化。至少,以前难以看到的区委书记,“有时候一天来一次,小到砍了一棵树都要批评”。
房子:“把这样丑的房子带到村里,应该把孙老师抓起来”
6月20日,李昌平领我们逛村子,刚进“老张山庄”院门,一只小白狗便扑进他怀里。他抱了老朋友“小虎”一会,才开始介绍,这是“1号院”。他们改造郝堂村房子的起始,必参观处。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