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羽杰吧 关注:31贴子:136
  • 6回复贴,共1

是与非得与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事业篇


1楼2014-11-28 18:41回复
    3、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每走到一个关口,都应放下心来想,人生在世本来就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得与失犹如人生的两个支撑点:
    一个在空中悬挂,另一个在地下徘徊。得与失犹如走路,在人生中无数的得与失交替中前进;得与失绘成一个坐标,那是人生曲线,标志着奋争,更标志着品位。如何面对人生中的得与失,这是千百年来,许多人所苦苦思索的。
    每个人所走的路不同,得失也千差万别,但有一条却是共同的:那就是不管是感情、金钱,还是荣誉……总之,对这些身外之物,一定要做到:失要失得起,拿要拿得起。一个人面对得失时,应当泰然自若。得志时须心谦身平,不狂妄,不做得意忘形的蠢事,要知道,人生不仅有得意的时候,也会有失意的时候。即使自己的成功不是靠机遇,而是靠自己奋斗所得,但要想到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更不可骄傲,否则也许得就变为失了。失意的时候,切忌自暴自弃,自己把自己打败才是最彻底的失败。
    人是世界的匆匆过客,在这个看似短暂的人生之旅中,得点儿,失点儿,又何妨呢?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心境,不要让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总之,一句话:“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坦坦荡荡,磊磊落落。”不曾得到的东西未必是最好的,同样,得到的东西,也未必是自己真正所需的东西。
    不然,得失带来的就是一种思想的负担。思想负担过重,人生会感到劳累和烦躁。要去掉这些累赘的负担,就要有一种宽阔的心态,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能泰然处之。有时是要有所失,才会有所得的。
    有这样一则寓言:场院上,一头毛驴要吃草。毛驴左右两边各放着一堆青草,岂料,毛驴犯了难,是先吃这一堆,还是先吃那一堆呢?最终毛驴在犹豫不决中饿死了。
    《聊斋志异》中的一则故事更是耐人寻味:两个牧童进深山,入狼窝,发现两只小狼崽。他俩各抱一只,分别爬上大树,两树相距数十步。片刻,老狼来寻子。一个牧童在树上掐小狼耳朵,弄得小狼嗷叫连天,老狼闻声奔来,气急败坏地在树下乱抓乱咬。此时,另一棵树上的牧童拧小狼的腿,这只小狼也连声嗷叫,老狼又闻声赶去……这样,老狼不停地奔波于两树之间,终于累得气绝身亡。
    驴饿死,狼累死,其原因是共同的:不会选择。人不也一样?一个人一生中的每时每刻,其实都在选择中度过。有人这样说:品味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做出选择,最大的痛苦也莫过于做出选择,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选择。
    要做到两全其美往往是很难的事情,要选择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抓住重点,学会放弃。其实人最犯难的并不是选择,而是不知怎样选择才好,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招——“放弃”。不放弃就意味着不选择!想想,不是吗?杨振宁青年时期喜爱物理,想成为一个实验物理学家。1943年杨振宁赴美国留学时,就立志要写一篇实验物理论文。于是费米建议杨振宁先跟泰勒做些理论研究,实验则可以到艾里逊的实验室去做。
    然而,在实验室工作的近20个月中,杨振宁的物理实验进行得非常不顺利,做实验时常常发生爆炸,以至于当时实验室里流传着这样一句笑话: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此时,杨振宁不得不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动手能力比别人差!
    一天,一直在关注着杨振宁、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泰勒博士关切地问杨振宁:“你做的实验是不是不大成功?”“是的。”面对令人尊敬的前辈,杨振宁诚恳地说。“我认为你不必坚持一定要写一篇实验论文,你已经写了一篇理论论文,我建议你把它充实一下作为博士论文,我可以做你的导师。”泰勒直率地对杨振宁说。
    杨振宁听了泰勒的话,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他从心底深处感到自己做实验确实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他又不甘服输,非常希望通过写一篇实验论文来弥补自己实验能力的不足。他十分感谢泰勒的关怀,但要他下决心打消自己的念头实实在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想考虑一下。两天后再告诉您。”杨振宁恳切地说。
    杨振宁认真思考了两天。他想起在厦门上小学时的一件事:有一次上手工课,杨振宁兴致勃勃地捏了一只鸡,拿回家给爸爸妈妈看,爸妈看了笑着说:“很好,很好,是一段藕吧?”往事一件接一件地在他的脑海浮现,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动手能力实在不强。最终,杨振宁接受了泰勒的建议,放弃写实验论文。从此,他毅然把主攻方向转至理论物理研究,最终于1957年10月与李政道联手摘取了该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放弃有时候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十分痛苦的。适时地放弃,不仅需要勇气和胆识,更需要远见和智慧。人生之树,只有舍弃空想与浮华,才能撷取丰硕甜美的果实。


    4楼2014-11-28 18:5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5、欲速则不达地球上最大的动物是鲸鱼,可鲸鱼是靠吃小鱼小虾成为地球上最大的动物的,它的喉咙很细,稍大些的鱼它根本无法下咽。与此相反的是东北虎专吃大型哺乳动物牛羊鹿等,可它的种群在地球上仅剩几十只,成为濒于灭绝的珍稀物种,如果不是人类保护,就只能在化石中寻找它们了。
      不挑拣食物、来者不拒的鲸鱼,靠身边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生命,成就了自己的巨大,而目光高远的东北虎,专以那些肉精味美的动物为食,却走到了濒临绝迹的边缘,这正是脚踏实地和好高骛远的差别所在,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大学毕业后,聪明漂亮的谷雨决心在北京扎根并做出一番事业来。她的专业是服装设计,本来毕业时是和一家著名的服装企业签了工作意向的,但由于那家企业在外地,谷雨经过考虑没有去。如果去了,谷雨会受到系统的专业学习和锻炼,并将一直会沿着服装设计的路子走下去。可是一想到会几十年在一个不变的环境里工作,可能会永远没有出头之日,这点让谷雨彻底断绝了去那里的念头。她在北京找了几家做服装的公司,可大公司不愿意要没有经验的学生,小公司的条件又让谷雨看不上,无奈只有转行,到一家贸易公司做市场营销。一段时间以后,由于业绩迟迟得不到提高,谷雨感到身心疲惫,对工作产生了厌倦。心气很高的她感到还是自己干更好,于是联系了几个同学一起做服装生意。本以为自己科班出身,做服装生意有优势,可是服装销售和服装设计毕竟不是一回事,不到半年,生意亏本不说,同学间也因为利益不均闹得不欢而散。
      无奈,谷雨只好再找地方打工,挣了钱用于还债。由于对自己环境的不满意,谷雨又换过几个地方,几年下来,她感到几乎找不到自己前进的方向了。专业知识忘得差不多了,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再想做已经很难。经历倒是很丰富,跨了几个行业,可是没有一段经历能称得上成功……现实的残酷使谷雨陷入很尴尬的境地,这是她当初无论如何没有想到的。
      像谷雨这样不满足于现状的人总是希望命运能青睐自己,给予自己更多的赏赐。他们怀有“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授侯”的心理。他们往往对未知的事物存在很多幻想,对已经历的环境的不足则盲目夸大,不想去适应环境,而是尽量选择逃避。他们一方面对适应环境缺乏足够的自信,另一方面却坚信自己能找到比现在的环境更优越的地方。这种以幻想为主导的思想指导下的行为,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许多朋友在陷入这种心理状态后,经常会被美好的前景所诱惑,就像只看到对面山上青草绿地的小牛,而忽视了脚下的这片青草。有时候也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但最终是以美好幻想的破灭而告终。
      小钟是一家公司的总裁秘书,在这家公司已经效力了整整4年。4年里,总裁换了5个,而小钟却始终是历任总裁信任的秘书,这在任何公司都是不多见的。小钟并非相貌出众、个性张扬的人,但作风严谨,工作很少夹杂个人好恶,加上积极能干,熟悉公司业务,能给予总裁极大的工作帮助,因而成为每位总裁的得力助手。许多人认为这个整天默默工作的小女子肯定有别人不知道的职场“秘笈”,小钟却淡淡地说:“在其位,谋其事,我只是去尽力做好一个秘书的工作罢了,没有任何秘密可言。”今年,小钟以一名资深优秀员工的身份就任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走进了公司决策层,她的前途被公司高层一致看好。
      不管是像谷雨这样的环境不断改变的职业生涯,还是像小钟这样的敢于在比较艰难的环境里一直向前走的职业生涯,虽然还难以预言她们最终的成败,但她们的经历对自己的前途造成的影响却是不可否认的。她们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让我们思考在自己职业生涯中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走什么样的路。她们的经历也给我们验证了一个必须遵守的处世之道:好高骛远的结果只会是离目标越来越远。
      我们在人生的旅程中会看到许多山峰,但我们不可能得到所有美好的东西。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当你为没有得到而苦恼时,还是仔细想一下自己将会失去什么吧。就像一则寓言中所说的:一头牛总是想着山上的青草,不想吃脚下的草,结果却饿死了。要知道,脚下的土地未必不肥沃,现在张口就能够吃到的青草可能不会比对面山上的更多、更新鲜,但确是实实在在的收获。认识到这一点,你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许多遗憾。
      爱默生说:“做那些指派给你的工作,不要期望太多或好高骛远。”金融界的杰出人物罗塞尔·塞奇说:“单枪匹马、既无阅历又无背景的年轻人起步的最好办法是:首先是谋求一个职位,第二是要保持沉默,第三要细致观察,第四要忠诚,第五要让雇主觉得他不可或缺;第六要有礼貌修养。”约翰·沃纳梅克在成功方面给年轻人提出的忠告是:“细致入微、人品正直、注重细节、为人谨慎。
      一个人要学会循序渐进,不要幻想一步登天。充满幻想有时候会成为一种动力,有时候也会成为一个陷阱。任何成功都需要积累,需要付出,甚至需要大量的、长时间的奋斗。小钟就是用自己4年的默默努力换来了今天的成绩和美好的发展前景。那只故事里面的小牛只想吃到大量的、鲜美的青草而奔走于两山之间,导致了自己的挨饿而成为笑柄。假如它先填饱肚子然后再到对面的山上看看那里的草是否真的很鲜美,这样既没有失去眼前的,也找到了以后可以填饱肚子的地方,岂不成为一只被人称道的聪明牛了?没有端正心态,被不切实际的目标所驱使,就会忘掉循序渐进的处世原则,使自己陷入徒劳和无奈。


      6楼2014-12-01 20:47
      回复
        6、做自己喜欢做的
        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我们总是被迫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永远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就不可能拥有真正幸福的生活。可以肯定,每个人都可以并且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想做某种事情的愿望本身就说明你具备相应的才能或潜质。
        我的朋友阿光就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喜欢做的工作,在职场混迹了多年仍是成就平平,不过,他最终还是做上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记得阿光刚去南方的时候,为找工作奔波了好长一段时间,起初他见几个跑业务的同学业绩不俗,赚了不少钱,学中文专业的他便找了家公司做业务员,然而辛辛苦苦跑了几个月,不但没赚到钱,人倒瘦了十几斤。同学们分析说:“你能力不比我们差,但你的性格内向、言语木讷,不善交际,因此不太适合跑业务……”后来阿光见一位在工厂做生产管理的朋友薪水高,待遇好,便动了心,费尽心力谋到了一份生产主管的职位,可是没做多久他就因管理不善而引咎辞职。之后,阿光又做过公司的会计、餐厅经理等职位,终因各种原因被迫离职跳槽。去年底,阿光痛定思痛,吸取了前几次的教训,不再盲目追逐高薪或舒适的职位,而是依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凭借自己的中文系本科学历和深厚的文字功底,他应聘到一家刊物做了文字编辑。这份工作相比以前的职位,虽然薪水不高,工作量也大,但阿光却做得非常开心,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几个月下来,他就以自己突出的能力和表现令领导刮目相看,器重有加。
        总结自己频繁寻找工作的经验教训,阿光深有体会地说:“盲目追逐高薪、舒适的工作,让我吃尽了苦头,走了不少弯路,其实做任何事情都应结合自身条件,依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去选择相应的事来做。用广州人的话来说:‘找工作如找妻子——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实际上,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和他本人的性情、做事的才能,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人所做的工作,就是他人生的部分表现。而一生的职业,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所以,了解一个人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了解了这个人。
        如果一个人轻视他自己的工作,而且总是无奈地应付了事,那么他决不会尊敬自己。如果一个人认为他的工作辛苦、烦闷,那么他的工作决不会做好,这一工作也无法发挥他内在的特长。在社会上,有许多人不尊重自己的工作,不把自己的工作看成创造事业的要素,发展人格的工具,而视为衣食住行的供给者,认为工作是生活的代价,是不可避免的劳碌。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用一种忧郁的心境去体味人生,去看待人生,那人生便会成为一种折磨,一种煎熬。人生总会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我们与其悲观地把人生看成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挣扎,不如把它当作一场持久的斗争,是我们追求人生幸福必需经历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斗争中,我们无疑会经历许多的挫折,许多的失败,许多的失落,但我们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南非某职业健康协会曾对1500多名经理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那些工作非常繁重但却能够坚持“找乐”的人,承受工作压力的耐性和韧性,往往比那些不快乐的同事要强,心理患病的几率也低得多。
        人自始至终都在成长,而成长则是一个不断地绝处逢生和柳暗花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快乐便是一种能量,一种奇异的能量。我们获得了这种能量,我们就能容忍人生的不尽完美,并乐于为改变现状而作出不懈的努力;拥有了快乐的能量,我们便不再惧怕自己的幼稚和肤浅,便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接踵而至的挫折和失落。
        汉德·泰莱是纽约曼哈顿区的一位神父。那天,教区医院里一位病人生命垂危,他被请过去主持临终前的忏悔。他到医院后听到了这样一段话:“仁慈的上帝!我喜欢唱歌,音乐是我的生命,我的愿望是唱遍美国。作为一名黑人,我实现了这个愿望,我没有什么要忏悔的。现在我只想说,感谢您,您让我愉快地度过了一生,并让我用歌声养活了我的6个孩子。现在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但我死而无憾。仁慈的神父,现在我只想请您转告我的孩子,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吧,他们的父亲会为他们骄傲的。”一个流浪歌手,临终时能说出这样的话,让泰莱神父感到非常吃惊,因为这名黑人歌手的所有家当,就是一把吉他。
        他的工作是每到一处,把头上的帽子放在地上,开始唱歌。40年来,他如痴如醉,用他苍凉的西部歌曲,感染他的听众来换取那份他应得的报酬。
        黑人的话让神父又想起5年前他主持过的一次临终忏悔。那是位富翁,住在里士本区,他的忏悔竟然和这位黑人流浪汉差不多。他对神父说,我喜欢赛车,我从小研究它们、改进它们、经营它们,一辈子都没离开过它们。这种爱好与工作难分、闲暇与兴趣结合的生活,让我非常满意,并且从中还赚了大笔的钱,我没有什么要忏悔的。
        白天的经历和对那位富翁的回忆,让泰莱神父陷入思索。当晚,他给报社去了一封信。信里写道:“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才不会留下悔恨呢?我想也许做到两条就够了:第一条,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第二条,想办法从中赚到钱。”后来,泰莱神父的这两条生活信条,被许多美国人信奉——的确,人生如此,也没什么好后悔的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们仿佛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考虑快乐的问题,我们以为挣钱是快乐的,其实错了。我们一天天地去挣钱,可能挣到了许多钱,我们用它购买了房子、车子,用它去购物、去吃喝,但我们却不一定生活得快乐。因为有比挣钱更快乐的事情,那就是去经历、去感受一种丰富的人生。这才是快乐的真谛。


        7楼2014-12-02 11:20
        回复
          7、成功路上处处有风景现代人的生活喧嚣而忙碌,越来越多的人渐渐变得只重视事情的最终结果,而往往忽视好好享受与体味人生丰富的过程。这就像烧开水,许多人不想烧前面的99℃,只想烧最后l℃。人们不想爬山,只想一步到达顶点。于是,他们的人生越来越像是一个被他们在匆忙中咽下的三明治,细细去品味美味浓汤的感觉,已经离他们很远很远了。
          结果呢?第一,快乐很浅,快乐的深度和支付的痛苦深度是相称的;第二,快乐短暂,一到顶点,就会跌落。有位哲人说得好:“有的草木不开花,也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人生也能不待美的花盛开便结出果实。但这有负于等待着开放的花蕾,使它遗憾地失去了一次显芳的机会。所以,只有花也美,果也好,才构成完满的幸福。”
          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据说,那里风景如画。人们到了那里,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许多年以后,两人终于相遇了。他们都发现,那座山实在太遥远。他们就是走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拉克苏颓丧地说:“我竭尽精力奔跑过来,结果什么都没有看到,真叫人伤心。”苏格拉底掸了掸长袍上的灰尘,说:“这一路有许许多多美妙的风景,难道你都没有注意到?”
          拉克苏一脸的尴尬神色:“我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啊!”“那就太遗憾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处处有美景!”
          有时候,美好的风景其实就在离你很近的地方,但是因为你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地方,结果对身边的风景视而不见。很多人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得非常高,总是实现不了,于是越来越灰心,最终连目标也没有了。有时候,只需要降低一点点,生活就会好很多。
          智慧的哲人教导我们在追寻遥远的人生目标时,不要忘记欣赏旅途上的风景。


          8楼2014-12-02 11:22
          回复
            9、做事别忘做人如果你跳过槽,换过几份工作,应该会有这样的感慨:做事容易,做人难。有时候,要完成工作并不是难事,可是就觉得不对劲,问题就出在自己身上,与同事相处是有学问的。
            同事之间相处融洽,大家心情愉快,这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也是决定团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从时间上看,同事就如同家人,甚至比和家人相处的时间还长,彼此之间还有无所不在的竞争,所以,有摩擦是难免的。在相处的问题上,尽量保持一颗开放的心,多照顾别人的感情、情绪,真正地了解和体谅,发自内心地关怀,感情就会自然而然地建立了。
            一位白领讲述的亲身经历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公司需要重组,200多名员工将裁减45%。太残酷了。更残酷的是,我和卫成了竞争对手。多年来,作为公司的技术骨干,我和卫同在一间办公室,为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度过了多少疲劳但却兴奋的不眠之夜。我们是一对相互协作的兄弟,所有的设计图稿中,都饱含着他的智慧和我的心血。在公司这架庞大的机器中,我和卫是两枚相依互动的齿轮啊!
            那天主任找我们谈话的时候,我们惊呆了。其他部门员工的去留,均按各自的业绩进行量化对比,较容易决定,惟有我和卫是公司的技术骨干,且工作合作性很强,难分高低,因此,老板决定亲自考核我们,并安排一次留岗竞争。
            原本兄弟般的感情,忽然变得尴尬了。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早晨走进办公室,卫已经在那等了。他苦笑了一下,没作声。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气氛相当压抑。这熟悉的电脑、熟悉的桌椅乃至熟悉的人竟然变得如此陌生!
            决定命运的时刻到了。老板作开场白:“并非公司有意拆散你们两个人,实在是迫不得已啊!”说着,将两份同样的试题分给我和卫。一个小时的紧张答题,我和卫几乎同时交出答卷。老板和主任对照图纸研究了好长时间,似乎十分为难。主任小心地说:“这两个兄弟跟我多年,老板,我是一个也舍不得啊!”老板抬眼瞅瞅他,犹豫半晌,缓缓地说:“这样吧,由他们相互评价对方,再做决定。”然后,将我的设计图纸给了卫,而卫的给我,又说:“满分为10分,另外各自写出对对方作品的书面评语。”
            原本痛苦的我,越发陷入“绝境”!老板简直将我们推入了古罗马斗兽场!
            凝视着卫的图纸,我久久不能平静。他的思维和技法才华横溢,其中有我熟悉的味道,否定他,就等于否定我自己!多年在一起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已相互渗透得很深很深……还想什么呢?我轻松地在卫的图纸上打了个9分。
            当我发现卫也给了我9分时,我流泪了。我们紧紧拥抱在一起。老板很动情,拉住我们的手说:“在这个关头,你们用各自的心灵选择了对手,请原谅我刚才的冷酷,也请允许我邀请你们永远留在公司,因为,你们是两个人,却拧成了一股绳。公司永远需要这种力量,它无坚不摧!”


            10楼2014-12-02 11:27
            回复
              17、跳槽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现实中,有些人频繁跳槽,但总找不准自己的位置。经过调查,发现这些人中大部分是只考虑单位的经济效益、物质待遇、职业热门、体面,而没考虑自己是否适合在这里工作。比如有人觉得经商能挣大钱,干外企秘书体面,但适合自己吗?还有人换单位时只考虑这个单位是否有发展,但自己在这里能否施展才能、有发展空间,就很少考虑。这些人盲目流动,却不做反思,既招致用人单位反感,又浪费了自己的大好时光。
              有一位大学毕业生宁童,工作两年已换了六个单位,最近又准备进行第七跳了,说是由于得不到老板的提拔,身边的同事大多不愿和他谈话,他对那份工作一点兴趣也没有了,他想辞职另找一份工作。
              他是那种有上进心,但是又很自负的人,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有时候甚至还不懂装懂,瞧不起别人。在大学的时候就由于这种性格和很多同学搞僵了关系,人际关系非常糟糕,所以在学校的时候,他就盼望早点毕业换个新环境来摆脱学校这个他认为很糟糕的环境。
              毕业的时候,他对朋友发誓上班后一定好好干,早日出人头地,让那些“瞧不起他的人”对他刮目相看。可是两年来,他频频跳槽,由毕业前的雄心壮志,毕业初的踌躇满志,变成了现在的郁郁不得志。他十分伤感地问昔日的同窗:“你说,为什么我到哪个地方都不受欢迎呢?”
              于是,他的大学同窗就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乌鸦打算飞往南方,途中遇到一只鸽子,一起停在树上休息。鸽子问乌鸦:“你这么辛苦,要飞到什么地方去呢?为什么要离开这里呢?”乌鸦叹了口气,愤愤不平地说:“其实我
              不想离开,可是这里的居民都不喜欢我的叫声,他们看到我就撵我,有些人还用石子打我,所以我想飞到别的地方去。”鸽子好心地说:“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声音,飞到哪儿都不会受欢迎的。”良久,宁童涨红了脸,终于明白了故事的意思,也明白了自己的弱点所在。
              有些问题,不是换个地方就能解决的,它会跟随着你,直到你真正面对它,把它解决掉。只有这样,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变你目前的处境。所以在你要离开一个公司的时候,你必须先想清楚你是因为什么而想离开,如果是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原因,或者是自己工作能力方面的原因,别逃避,因为这些问题不会因为你换了公司而消失。在这个时候,你只有正视问题,反省自己,改变自己,才能使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18楼2014-12-05 13: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