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山小学吧 关注:4贴子:197
  • 13回复贴,共1

随笔之现行高考制度杂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节班会课,班主任讲了一节课学校领导到衡水中学学习的故事,衡水中学创造教育神话。其高三应届生5000多人,一本上线率3690多人,清华北大114人。可是,笔者看来,它们不过是考试机器加工厂。说他们泯灭人性也一点都不过分。试想一群花季少年,每天沉沦在无尽的题海 简直不敢相信从早晨五点点早自学上课到晚上十点晚自习下课一动也不动坐在位置上安安稳稳踏踏实实的人 ,确是感到深深地悲哀。
青黑的眼圈,浮肿的眼带,干燥的手指,焦虑得起了水泡的嘴角。那个春天我不知道流行的是粉蓝果绿还是黛紫银灰。小镜子被悄悄收起,因为不忍见到自己憔悴的面容和黯淡的眼睛,因为怕有什么会在汪洋恣意般在干旱已久的脸上纵横开来
首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说学校的功能到底是什么。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学校即一种教育机构。教育,到底教育的是什么。鲁迅先生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要的是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可是现行社会。高素质和人才它们一条都没有做到。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1-28 18:07回复
    前几个星期同学们演讲的时候,多次提到青春太过美好,我不想浪费,所以我要努力奋斗。这话本身没错,但是,你想想你每天从6-20一直坐到9-50除了上厕所就是上课睡觉写作业吃饭。这种难道不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么?敢问如此鞭笞学生的学校,如何能撑起培养国家栋梁的大担!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1-30 15:13
    收起回复
      这种泯灭人性,扼杀青春活力的腐朽制度我们宁可不要。他本质于古代八股文取士。只是更正式和公平一点罢了。其实,高考加分有很多猫腻在里面。有时间我再发表关于这篇内容的文章。。高考改革迫在眉睫,可近年来应试教育现状愈演愈烈,丝毫无退缩之势。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11-30 15:22
      回复
        笔者认为,美好的青春,我们需要的是实践与知识的同步。应该在美好的时光里,多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我们可以多参加社会实践,兴趣社团,组织各种公益活动。锻炼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我们坚强自信吃苦耐劳的品质,为我们以后在社会上立足奠定基础。而不是一天到晚的ABCD 和之乎者也,。这或许便是中国与发达国家教育差距所在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11-30 15:27
        回复
          下面我来分析一下中国近年来应试教育成果,中国国家科学技术院近日公布了近年来调查的近3300名各省市的高考状元。发现他们当中,没有一位成为行业的巅峰人物。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11-30 15:34
          收起回复
            或许你会说那么中国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中国航天已经跨入世界大国行列,那么我可以告诉你中国航天工程总工程师和研究员基本上都是我父亲甚至更早的那辈人物。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11-30 15:37
            收起回复
              认真地读了那些讨论文章,又粗粗地翻看了女儿的语文课本,我感到,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从教材的选定到教学的目的,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自满自足的体系,要彻底改变是不可能的。
              莫言
              不久前,由北京的几家报刊牵头,发起了一场对现行语文教育的声讨。说"声讨"似乎激烈了点,那就改成"讨论"吧。这场讨论,激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可以说是义愤填膺的文章纷纷见诸报端,而且,据说这些文章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
              我是一个没有受过完整的学校教育的人。"文化大革命"时,因为家庭出身中农,也由于我敢于跟 那些当了红卫兵头子的老师对抗,所以,小学还没毕业就被赶出了校门。后来到了部队,发表了一些文学作品后,才考进一所部队艺术院校学习。我没有进过一天中 学课堂,对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基本上不了解。
              我有一个正在读中学的女儿,她经常来问我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她可能以为当了作家的父亲解答 几个中学语文方面的问题不成问题,但面对着她的问题,我从来没给过她一个肯定的回答。我总是含含糊糊地谈谈我的看法,然后要她去问老师并且一定要以老师的 说法为准。我的不自信是因为我没按部就班地念中学,骨子里深藏着自卑。但读了那些受过完整教育、甚至正在教语文的人写的文章,才知道他们的境遇与我差不 多,心里多多少少地得了一点安慰。
              认真地读了那些讨论文章,又粗粗地翻看了女儿的语文课本,我感到,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从教 材的选定到教学的目的,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自满自足的体系,要彻底改变是不可能的。有的文章,对我们几十年基本不变的教材提出批评,其实,教材仅仅 是教育目的的产物,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目的,就有什么样的教材。"文化大革命"前,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 人","文化大革命"后,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换了一些提法,但骨子里还是老一套。而教育目的,不是几个编审教材的书生能够决定的。
              我看到了那个编教材的人吞吞吐吐地发言,知道他们有难言之隐。正因为国家的教育目的带有如此 强烈的政治色彩,所以也就只能编出这样的教材。就是这样的教材,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还给彻底地否定了,因为它还不够"红",还不够"无产阶级",那就只 学《毛主席语录 》。我在小学学习五年,有两年就是把一本大开本的《 毛主席语录 》当了语文教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又把"文化大革命"前的教材当成了好东西,几乎全盘恢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11-30 15:51
              回复
                写给党和国家看的文章,必须说 假话,抒假情,否则你就别想上大学。如果我们的这种教育方法真能把我们的后代培养成除了相信马克思主义之外什么都不相信的"红色接班人",那就这样搞下去 吧!
                但事实恰恰相反,孩子们在上学期间就看出了教育的虚伪,就被训练出了不说"人话"的本领,更不必说离开学校进入复杂的社会之后。
                仔细一想,我们的孩子用两种笔调写文章的现象,在某种意义上是继承了传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那些学子们,用一种笔调写应试的八股文,用另一种笔调填词赋诗写小说。做八股文是正业,关系到个人前程;填词赋诗写小说是副业,是野狐禅。
                我们的孩子,一旦考上大学之后,大概再也不会用那种笔调写那种应试文章,就像用一块砖头敲 门,门敲开了,砖头肯定要扔掉。90年代的语文教育,实在不应该为了帮学生雕琢一块砖头费这样大的力气。 这就让人想起了高考。即便有朝一日高考与中考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革,语文教材也编订得让人满意,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就必然地提高了文学素养、并由此进而提高了 人的素质了呢?我想也未必。
                这未必的原因就是虽然我们有了好的教材、有了好的考试方法,但我们未必有那么多好的、起码是 合格的语文 老师。好的老师,能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好的老师哪里来?当然主要是通过师范学校的培养。城市的情况我不甚了解,仅就我 所接触的农村而言,其实真正优秀的学生是不报师范的。即便是师范毕业的优秀学生,也并不一定去当老师。必须承认在我们的社会中,最上等的职业还是当官,当 官的工资尽管不比教师高,但人们都知道,大多数当官的并不靠工资吃饭。他们合法地享受着最好的东西,他们即便不贪污不受贿也可以活得比老百姓好得多。无论 什么人下了岗,当官的也不会下岗。常常听说某地拖欠教师的工资,可从来没听说过什么地方拖欠了书记或是县长的工资。一个中学教师被任命为哪怕是穷乡的乡 长,都要摆酒宴庆贺;但如果让一个乡长去当中学教师,他很可能要上吊。
                当然,真正优秀的人也未必当得上官。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就很难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有了好的 教材,没有好的老师,恐怕也无济于事。所以,我想我们的语文教育改革,实际上牵扯到方方面面。什么时候当官的都想当教师了,别说语文教育中存在的这点问 题,再大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我认为,语文水平的提高,大量阅读非常重要。在目前教育经费普遍不足的情况下,让学校拿出大量的钱来购买图书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11-30 15:52
                回复
                  让学校拿出大量的钱来购买图书很不现实,我们为什么不能像"文革"前那样, 把语文教材分成《汉语》和《文学》两本教材呢?
                  我幼时失学在家,反复阅读家兄用过的《文学》课本,感到受益很大。我最初的文学兴趣和文学素 养,就是那几本《文学》课本培养起来的。另外,我觉得,我们没必要让中学生掌握那么多语法和逻辑之类的知识,这些知识完全可以放到大学中文系里学。我感 到,一个人如果不能在青少年时期获得一种对语言的感觉,只怕一辈子都很难写出漂亮的文章。至于语法逻辑之类,八十岁也可以学得会,而且很可能因为有了多年 的使用语言的实践,学起来会事半功倍。让孩子们像拌黄瓜菜一样去学那些枯燥的逻辑、语法,毫无疑问是一桩苦差事,我们完全可以把语文课教学搞得妙趣盎然。
                  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人,一辈子也用不到自己的母语的语法,一个基本上不懂语法的人,完全可以 正确地使用母语说话和写作。既然我们提倡学以致用,何必花那么多的时间去学那些对大多数人无用的东西呢?如果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能进行这样的改革,我们的 大学中文系就多了一条存在的理由。大学中文系培养的就是精通汉语语法和逻辑的专门家,他们研究汉语的发展与历史,他们毕业后可以教中国人学汉语,也可以教 外国人学汉语。那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一篇文章,小学生在学,中学生也学,大学生也在学。我想,如果把语文比喻成一台钢琴,那么,的确需要一些人学设计、学 修理,而绝大多数的人,只要学会演奏就行了。肖邦未必能修理钢琴,沈从文未必能写出一本语法方面的书,而写了很多语法书的吕叔湘,好像也没能写出一部很好 的小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11-30 15: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