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吧 关注:214贴子:6,792
  • 7回复贴,共1

【略整理】战国七雄灭亡校书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以司马温公大作《资治通鉴》为底稿,加以编者的观点
一楼镇楼图


1楼2014-11-25 17:26回复
    秦王吕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虏韩王安,灭韩
    关于此事,《史记,秦始皇本纪》,《韩世家》与《通鉴》对于韩国本年都没有多少记载,《通鉴》倒是在秦王吕政十四年,记载了一件事儿,就是韩非使秦(见下)
    王闻其贤,欲见之。非为韩使于秦,因上书说王曰:“今秦地方数千里,师名百万,号令赏罚,天下不知。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从之计。大王诚听臣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殉国,以戒为王谋不忠者也。”王悦之,未任用。李斯嫉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令早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王后悔,使赦之,非已死矣。
    关于要怎样削弱暴秦,阻挡秦国灭韩
    于是:韩非使秦,上书提出灭赵存韩。把赵给灭了,把韩给留下来,有三点理由:
    第一,韩国现在已经相当于秦国的一个郡县
    第二,赵国是一直准备跟秦国对抗的国家
    第三,韩国并不是那么容易灭掉的
    所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 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死
    由此可见,韩非之死,实际上是因为他想在暴秦的铁蹄之下,保存自己的故国韩国,这显得有点自不量力,但是韩非的自不量力让我们看到了韩非的一种内在精神:为了韩国的存亡,不惜牺牲生命,他明知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和对故国的深情,让后人为之流涕。明明知道自己不可能阻挡秦国灭韩,但他还要竭尽全力保护自己的故国,韩非的作为,跟我们非常熟悉的屈原,为了楚国的存亡,不惜自己沉江是一样的,所以,韩非之死,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精神的存在,一种人格力量的存在,作为个人来说,韩非是失败了,但是韩非用自己的死为故国的存在做了最后的努力,我们怎不与之流涕
    于是,十七年,秦灭韩


    2楼2014-11-25 18:16
    收起回复
      秦王吕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一灭赵,虏赵王迁
      前年,王翦引兵攻赵,下井陉,赵名将李牧,司马尚御之,秦人恐,故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使郭开毁李牧及·司马尚,言其欲反,赵王迁信,杀李牧,废司马尚,并让赵国的宗室赵葱代之,于是第二年,也就是这年,王翦破赵军,杀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
      之后,秦王吕政如邯郸,屠
      那个贪官郭开也没有得到好下场,在去秦的路上,盗杀
      同年,秦太后薨


      3楼2014-11-25 20:09
      回复
        秦王吕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灭魏,杀魏王假
        王贲伐魏,引河沟以灌大梁,三月,城坏。魏王假降,杀之,遂灭魏
        自三家分晋之后,魏国和暴秦可谓是天生一对冤家,魏文侯使吴起收复晋之河西诸城,魏惠王时,魏武卒虽衰,尚且对秦有胜绩,复失地,魏襄王昭王时,合纵连横抗秦联秦,魏得大利,魏安厘王时,魏尚有信陵君救赵攻秦,下陶地之事,时人谓中兴,虽是冤家,然今秦屠大梁,杀魏王假,可谓是残暴不仁了,狼虎本性,由此可见


        4楼2014-11-25 20:39
        回复
          秦王吕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虏楚王负刍,以其地置楚郡
          按:先是秦王吕政二十一年,王贲伐楚,取十余城。王(吕政)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使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畏,告病
          李信攻楚,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敌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二十万人全成炮灰,李信单骑奔还
          王闻之,大怒,免李信职(其实可耻,此罪当诛,足见秦法不及楚法远矣),然后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王翦请美田宅甚众,王大笑。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畏楚强,故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王翦曰:"可用矣!"同时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击,楚亡其将军项燕〔项梁之父,霸王之祖父〕,楚师奔,王翦略定城邑
          故一年后,秦虏楚王负刍
          然楚人作誓,亡秦必楚


          6楼2014-11-26 19:11
          收起回复
            秦王吕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大兴兵,使王贲攻辽东,虏燕王喜
            按:对此,司马温公发表了他的长篇宏论,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臣光曰
            臣光曰:
            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而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
            且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亲其义。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焱火。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丹释此不为,顾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功隳身戮,社稷为墟,不亦悲哉!
            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要之,谋不远而动不义,其楚白公胜之流乎!斋
            愚乎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论之,以要离为蛛蝥之靡,聂政为壮士之靡,荆轲为刺客之靡,皆不可谓之义。又曰:荆轲,君子盗诸!”善哉!
            该段乃是司马温公对荆轲刺秦行动的策划者燕太子丹和实施者荆轲的评价,从动机来看,燕太子丹策划此次行动不是从国家利益着想,而是为了报复秦王吕政,这本身就不是从国家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虽然燕国国力不及秦国是客观事实,但当时刚刚灭掉韩国,一灭赵国的暴秦未必会立即进攻燕国,燕国还有时机来挽救自己的命运,比如合纵,即使燕国真的决定选择这种冒险方式,也应该由燕王而不是燕太子丹来做决定,因为一旦行动失败燕国就完全没有喘息时间了,因此,温公的评论是很中肯的
            但是,由于荆轲刺秦这一点被司马迁写的很有文采,所以,历代都有引燕赵悲歌之作传世,连本将军也在保留战国七雄中的“雄”时,宁可考虑被大家忽视的燕国,也不考虑齐国,按:虽然燕王喜昏庸,燕太子丹有过,但他们好歹采取了抵抗暴秦的行动


            7楼2014-11-27 17:53
            回复
              秦王吕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贲攻代,虏代王嘉,二灭赵
              按,代王嘉,赵之宗室,赵灭据代独立为国,今赵国才算灭


              8楼2014-11-27 17:59
              回复


                11楼2015-01-11 10: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