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吕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虏韩王安,灭韩
关于此事,《史记,秦始皇本纪》,《韩世家》与《通鉴》对于韩国本年都没有多少记载,《通鉴》倒是在秦王吕政十四年,记载了一件事儿,就是韩非使秦(见下)
王闻其贤,欲见之。非为韩使于秦,因上书说王曰:“今秦地方数千里,师名百万,号令赏罚,天下不知。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从之计。大王诚听臣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殉国,以戒为王谋不忠者也。”王悦之,未任用。李斯嫉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令早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王后悔,使赦之,非已死矣。
关于要怎样削弱暴秦,阻挡秦国灭韩
于是:韩非使秦,上书提出灭赵存韩。把赵给灭了,把韩给留下来,有三点理由:
第一,韩国现在已经相当于秦国的一个郡县
第二,赵国是一直准备跟秦国对抗的国家
第三,韩国并不是那么容易灭掉的
所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 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死
由此可见,韩非之死,实际上是因为他想在暴秦的铁蹄之下,保存自己的故国韩国,这显得有点自不量力,但是韩非的自不量力让我们看到了韩非的一种内在精神:为了韩国的存亡,不惜牺牲生命,他明知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和对故国的深情,让后人为之流涕。明明知道自己不可能阻挡秦国灭韩,但他还要竭尽全力保护自己的故国,韩非的作为,跟我们非常熟悉的屈原,为了楚国的存亡,不惜自己沉江是一样的,所以,韩非之死,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精神的存在,一种人格力量的存在,作为个人来说,韩非是失败了,但是韩非用自己的死为故国的存在做了最后的努力,我们怎不与之流涕
于是,十七年,秦灭韩
关于此事,《史记,秦始皇本纪》,《韩世家》与《通鉴》对于韩国本年都没有多少记载,《通鉴》倒是在秦王吕政十四年,记载了一件事儿,就是韩非使秦(见下)
王闻其贤,欲见之。非为韩使于秦,因上书说王曰:“今秦地方数千里,师名百万,号令赏罚,天下不知。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从之计。大王诚听臣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殉国,以戒为王谋不忠者也。”王悦之,未任用。李斯嫉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令早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王后悔,使赦之,非已死矣。
关于要怎样削弱暴秦,阻挡秦国灭韩
于是:韩非使秦,上书提出灭赵存韩。把赵给灭了,把韩给留下来,有三点理由:
第一,韩国现在已经相当于秦国的一个郡县
第二,赵国是一直准备跟秦国对抗的国家
第三,韩国并不是那么容易灭掉的
所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 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死
由此可见,韩非之死,实际上是因为他想在暴秦的铁蹄之下,保存自己的故国韩国,这显得有点自不量力,但是韩非的自不量力让我们看到了韩非的一种内在精神:为了韩国的存亡,不惜牺牲生命,他明知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和对故国的深情,让后人为之流涕。明明知道自己不可能阻挡秦国灭韩,但他还要竭尽全力保护自己的故国,韩非的作为,跟我们非常熟悉的屈原,为了楚国的存亡,不惜自己沉江是一样的,所以,韩非之死,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精神的存在,一种人格力量的存在,作为个人来说,韩非是失败了,但是韩非用自己的死为故国的存在做了最后的努力,我们怎不与之流涕
于是,十七年,秦灭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