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上一段报摘:孙将军在102岁时接受香港记者专访,采访中有一段关于他对家中子嗣的评价可以摘录无妨,其余涉及复杂的历史问题全部忽略,留给专业人士去分析吧
我七个孩子都很争气,福寿二字当之无愧,禄字便谈不上了。卅八年十二月我经香港来台后,眼看台湾人稠地窄,不忍同几十万同袍争饭碗,即时办了退役。那时国库拮据,将官退役金为数极微,不像现在每月有十几万退休俸。所以我这下半生靠自己做生意,老了靠儿女赡养。在两位蒋总统时代逢年过节都送礼上门,这十几年便门前冷落车马稀了,偶尔还有军校学生从南部上来探望我,难得您从香港远道来看我……
家教严谨,培养了秦汉的平民生活作风
这个采访是01年左右的,游泳、打球,不去夜店,和女儿上街买菜做饭,日子平淡如水(20年前也希望过这样的日子是吗?)
探究一下秦汉低调的个性为何而来,还是跟父亲有关
中国人对名族英雄的定义其实即苛刻又单纯,比如戴安澜、张自忠这种符合儒家思想的忠勇之士,马革裹尸、战死沙场,这叫死得其所,悲情而壮美,后人不会对他们提出任何质疑,比如张自忠,大战之初的不抵抗形象因为最终的死而一笔勾销,如果说还有更令人悲壮扼腕的,如张灵甫。。。。。几十年的岁月呼啸而去之后,留在硝烟里又能被后人追忆的,此种为最真的英雄形象。而其实呢,一将功成万骨枯,为成全英名一心求死的将军算不上完美,但敢于牺牲的人本身就是值得被尊敬的,旁人无资格说三道四,并且这些敢于牺牲的人都是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对国家意志的最高体现,是一种高尚的行为。
而在这方面,孙元良显然不是这一类,作为黄埔一期最后一个离世的人物,在一线历经北伐、松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徐蚌会战,后半生还下海经商主动远离政界军界,一口气活到103岁,此人的智慧非比寻常。其实谁比谁高尚?孙一直在一线恶战的时候,政客和大人物都在后方站着说话不腰疼,一会儿主打,一会儿和谈,几十年过去了,还有人在研究抗日战争要不要打?倒是被质疑曲线救国的蒋在此问题上比谁都清醒,主打是蒋始终的决心,反正打起来他不会死,但是但凡有动摇必被历史标记,民族存亡也都在他的一念之间。孙作为黄埔嫡系赶上了几次重要战役,根据目前的官方资料,他最大的瑕疵是南京保卫战中因盲目执行卫戍司令唐生智的退守指令,未经核实过快收缩防线造成防线缺口暴露而使得日军破城,但是其主责是唐的,从淞沪到南京,中国军队的损失不是哪一个人能够承担的,守城的卫戍司令唐生智也是临危受命,他也以为拼死能有机会守住的。然而结局是如此残酷,唐也是破成之后撤离的,孙打到了破城,但不愿成仁,就是这么回事,生存的智慧令他显得不那么完美。但是在民族大义问题上孙将军没有瑕疵,据日军的战时记录,孙是个铁血强硬派人物,所领部队军纪严明,很难突破。至于真正输掉的解放战争,就不需要解读了。比起率部起义的将军,孙任由属下部队哗变的事实,用现在的眼光看也扯得上是任其圆满吧,反正他不投降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