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符】:○代表平声 ●代表仄声 ⊙代表可平可仄
【又一体】:表示联句组合的另一种平仄正格
【长联】:表示超过一句,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对联。
【古仄声】:原指古汉语四声之“入声”后归划为古音“仄声”。
【联谱图示】:由于长联组合千变万化,只略举每边一至八句较常见之例图。
【应为平】:在不影响总体联意情况下,牺牲个别字的格律,应为平却用了仄。
【应为仄】:在不影响总体联意情况下,牺牲个别字的格律,应为仄却用了平。
【句中平仄】: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示例大部分是上联正格[下联与之相反],句中平仄作长联时为配合句脚平仄皆可相反)
一言句:●
二言句:●●
三言句:○○●,○●●
四言句:○○●●
五言句:●●○○●,○○○●●
六言句:●●○○●●
七言句:○○●●○○●,●●○○○●●
一至七言,最为常用,八言以上,视节奏而定。
【句脚平仄】:指对联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与之相反即可。)
一句:●
二句:○,●
三句:○,○,●
四句:●,○,○,●
五句:●,●,○,○,●
六句:○,●,●,○,○,●
七句:○,○,●,●,○,○,●
八句:●,○,○,●,●,○,○,●
八句以上句脚平仄以此类推
【又一体】:表示联句组合的另一种平仄正格
【长联】:表示超过一句,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对联。
【古仄声】:原指古汉语四声之“入声”后归划为古音“仄声”。
【联谱图示】:由于长联组合千变万化,只略举每边一至八句较常见之例图。
【应为平】:在不影响总体联意情况下,牺牲个别字的格律,应为平却用了仄。
【应为仄】:在不影响总体联意情况下,牺牲个别字的格律,应为仄却用了平。
【句中平仄】: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示例大部分是上联正格[下联与之相反],句中平仄作长联时为配合句脚平仄皆可相反)
一言句:●
二言句:●●
三言句:○○●,○●●
四言句:○○●●
五言句:●●○○●,○○○●●
六言句:●●○○●●
七言句:○○●●○○●,●●○○○●●
一至七言,最为常用,八言以上,视节奏而定。
【句脚平仄】:指对联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与之相反即可。)
一句:●
二句:○,●
三句:○,○,●
四句:●,○,○,●
五句:●,●,○,○,●
六句:○,●,●,○,○,●
七句:○,○,●,●,○,○,●
八句:●,○,○,●,●,○,○,●
八句以上句脚平仄以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