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在报社的市场部工作,因为编辑部的一个关于边境的选题,而诞生了“边境童话”项目。简单说就是和同事们走到最美,而又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探访那里的孩子们,了解他们的情况,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
一本时尚类媒体,本该更多谈点风月,可我还是认为,媒体是应该对这个社会有所作为和推动的,不论属性如何——不过,这样的观点并不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当我们把第一条线定在了中缅边境,选择好了学校后,诸多难题横在了面前。
当中一点便是:没有名人愿意同往。
希望能够有名人同行,一是对于这个新生的项目,我希望能够尽快吸引社会的关注;二是希望名人的力量能够感召更多的人,包括孩子们(计划中,名人会给孩子们上一堂课)。
可是很难。
没有人知道“边境童话”是个什么,但所有人都知道,所到地方是边境,路途遥远辛苦,还太耗时间精力;作为新生项目,我们甚至很难对名人没有任何回报,不论是经济上还是名誉上。
我们从三四线明星开始排,一遍遍电话,一次次询问、解释,都没有人愿意去——我想,和明星名人打过交道的媒体和公关公司,都能想象这事有多难和麻烦。
但当时已经大热的黄海波却答应了。
见到黄海波的时候,他刚结束了《金陵十三钗》的拍摄,一个人从上海飞了过来,拉着一个大箱子,背着一个包:“我的同事耽误在北京了。”
就这样,整个活动黄海波就一个人和我们在山里完成了。
次日,一辆镇里的面包车把我们拉到深山处的小学,车很破,但沿途的风景非常美。海波问我:“你觉得这些孩子最缺什么?”
我说,最缺关心。我们不是来煽情和倡苦的。
“一路上我都在想,我这么匆匆来,真的能带给孩子们什么吗?是不是真的能帮助他们?我怕我说不好,做不好。”
事实上,他做得很好。
到达那所快要倒了的小学时,正值小雨,地面上没有一处不是泥。站在空地上,黄海波给孩子们说:如果你们继续在家乡,很好,这里很美,你们会有自己的幸福。但如果你们能为自己更努力去学习,到外面去看看,你们的未来会有更多的可能,有更多完成梦想的可能。
“边境童话”的几乎所有照片和活动形式,都是让孩子们更快乐,记录下他们的笑容。但其实,我和黄海波有一样的担心“我们是否真的帮助到了孩子?”但我深信,有行动总比没有好。
云南之行结束后,每次项目有筹款,或者帮助到了哪儿的孩子,我都会告诉他一声,空闲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