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竹吧 关注:6贴子:155
  • 0回复贴,共1

不要因反思而成为井底之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要因反思而成为井底之蛙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自觉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这不但对教师本身的成长极为有利,对众多的学生、对中国的教育发展来说也是一件幸事。然而,在看了许多教师的反思文章后,除了感动、受益之外,也有一些困惑甚至不满时时萦绕心头——有些教师的反思明显出现了异化倾向,需要重视。
  首先,不要只是从自己的狭隘经验中吸取养分。
  坦率地说,浏览一些老师的教育教学日记、随笔,不时为这些老师的认真严肃而啼笑皆非。明明已经是一个常识性的东西,却不断有老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了,不知道这些教师在读师范时或工作以后有没有认真读过几本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平时有没有浏览教育类杂志、与同事交流一下工作心得。虽说“书上得来终觉浅”,但是放弃已有的教育理论、无视他人的教育经验而一味埋首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也决非明智。既然热爱教育热爱学生,那么为什么不愿意自觉地努力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客气地说,我们作为一线的中小学教师,终了一生恐怕也创立不了什么教育理论,在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反思的同时,抽点时间阅读经典学习同行实在是不能忽视的。
  其次,反思行为的同时请不要忘记反思观念。
  “书越来越难教,学生越来越难管!”这可能是所有老师共同的感叹。是我们的老教师们跟不上形势落伍了?是我们的年轻教师敬业之心匮乏?是我们的中年教师迫于生活压力无暇顾及学生?这些因素可能或多或少都是存在的,但都不是关键的原因。放弃体制原因不谈,很大程度上,这种感叹是因为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落后造成的。
  绝大多数教师是敬业的,是爱学生的,但是以爱的名义,我们做了多少伤害学生的事情?这种爱,往往是以学生服从老师、让老师“管着”为前提。不少教师可以在表面上与学生平等相处、打成一片,有能力让学生敞开心扉走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但是骨子里的师道尊严意识实在是根深蒂固难以割舍。如果我们完全以教育者、管理者的心态进行反思时,这种反思往往缺少必要的深度相反倒是有难以承受的沉重。当我们考虑着让学生看到一堵墙就受到教育,在课间休息的十分钟也得到启示时,我们就已经超越了我们作为教师应尽的职责。我们应该清楚,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一段自由的时间,是学生健康成长所必要的。允许甚至鼓励学生持有与教师不同的观点,更是学生长大成人必须的。
  所以我们反思自己的具体行为时,似乎也应该适当反思一下这种行为背后的理念。我们呕心沥血诲人不倦,真的是“为了学生的一切”?真的是做着教师应该做的事?从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说,“无为而治”、“尊重多样性”或许是我们教师应该补上的一课。
  再次,反思不是拒绝批评的理由。
  严格地说,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只是教师基本的职业行为,本身并不应该有太多的道德色彩。或许是因为这些年进行自觉反思的教师并不太多,所以大家对这些教师给予了充分的鼓励与支持。以至于如果有人对某位教师的反思提出置疑和批评时,立马就会招来一片责怪声:“一线教师不容易啊!”、“老师是因为爱学生啊!”甚至有人会以“他(她)不是已经在反思了吗?”作为拒绝批评的理由!
  让我们冷静思考一下:我们究竟为什么进行反思?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反思公之于众?难道仅仅是为了让大家知道自己是多么地敬业?难道仅仅是为了得到同行们的肯定?相信没有一个教师会承认这一点。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是教育学生要谦虚,自己却听不得不同的意见?为什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教诲被我们遗忘?为什么“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古训被我们抛弃?
  反思,是一种审视,肯定的同时也免不了有所否定。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旁观者因为没有利害的冲突,没有先入为主的妨碍,或许会比我们自己把问题看得更清楚。自觉反思的同时,拒绝别人的批评,实在是一件自相矛盾的事。能够坦然接受大家的喝彩,不能听得些许刺耳的声音,是不是说明我们的心态真的很脆弱?




1楼2008-03-20 14:3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