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心我心吧 关注:8贴子:1,371
  • 0回复贴,共1

倾听与表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口头作文》到《倾听与表达》,孩子的改变在哪里?
Danny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清华幼儿汉语中的“口头作文”改成了“倾听与表达”,原本板块的内容没有更改,只是名称发生了改变,显而易见编辑希望通过这个版块,不仅要提高幼儿的表达水平,更能注重孩子的倾听能力。
有一天,我走进大班课堂,老师拿出了《神奇的海底世界》的挂图,正在带领幼儿进行“倾听与表达”,与口头作文的教法并无两样,老师依然“出示挂图---观察---猜想----表达----示范----模仿----总结”的过程。活动过程中,孩子们表达欲望强烈,似乎对神奇的海底世界有说不完的想法。活动中,老师让孩子们说说看,小美人鱼的朋友还有谁?孩子们有序的举手,纷纷说道“海龟、鲨鱼、白鲸、海豚、大白鲨、红鱼、花鱼等等等”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的把对海洋生物的知识倾泻而出,可是当老师问道刚刚小朋友们都听到了什么时,孩子们只能凭借着记忆,断断续续的说出几种海洋生物,有的孩子摇头说没听清楚。我相信这样的场景,一定和许多老师的课堂不谋而合的一致,也会令很多幼师感同身受。在《纲要》中语言领域教育目标提到:“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这也是我们教师应该掌握的一种技能,学会耐心的倾听幼儿的表达的同时,应该在提问前,明确要求幼儿学会倾听同伴的语言,并尝试让孩子们比一比,谁听的更多更清楚。
一次语言领域公开教学,年轻的幼师正在上汉语活动《猴子捞月》,老师试图开启孩子们想象后的表达欲望,问道:小猴子为什么要去水里捞月亮呢?月亮不应该是挂在天上的吗?期间,许多孩子纷纷举手,当一个害羞的小女孩站起来讲“因为猴子很要好,天上好高……他们去不了天上……他们只能去地上……..吃到地上的…….”孩子支支吾吾讲不清晰,因为是公开教学,老师担心孩子答不出来,当即请她坐下,叫了另一个孩子,只见小女孩害羞的低下头,似乎不悦的继续听着别人说。《指南》中说:成人要耐心倾听别人(包括幼儿)的讲话,等别人讲完再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成人在要求幼儿学会倾听的同时,首先应该做到认真倾听孩子,在倾听的基础上,才能给予合理的评价。
幼儿语言领域是为培养幼儿的交往态度,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最终让幼儿敢说、想说、喜欢说。我以为幼儿是否敢说,在于成人用心的倾听后,能够做出因人而宜的评价策略,教师的评价,影响了一个孩子说话的勇气。评价的依据就是从倾听开始,因此我们即使担心孩子给不出理想答案,或者因为孩子支支吾吾而剥夺孩子的表达权利,最终会导致孩子永远不敢举手,不愿发言,我们可以尝试请孩子先坐下想一想,或者请孩子先听听同伴的答案,又或者可以在课堂上用孩子听的懂得语言,帮助他顺利讲出他想要表达的内容。
再回到《神奇的海底世界》,孩子们如此兴奋踊跃,支撑他们“想说”的是对海底世界这一事物的兴趣和经验。 成人要耐心倾听别人(包括幼儿)的讲话,等别人讲完再表达自己的观点。年轻的幼师经常会针对“倾听与表达”的版块问:孩子的回答往往离不开图片,一旦脱离了挂图,孩子的表达就变得直观而单一。我以为孩子如果往往只能看到什么说什么,是因为教师没有还原孩子的学习经验,帮助孩子提前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从而使得孩子对挂图的内容敢兴趣,有了兴趣为前提,我们才能满足孩子的滔滔不绝。
前不久的星期一,我们幼儿园开展国旗下的主题教育,教师选择了“立冬”作为教育的话题,教师用非常成人化的常识概念,向孩子讲解着立冬。许多孩子开始交头接耳,心不在焉。《指南》中提到:引导幼儿学会认真倾听的同时,首先要用幼儿听的懂的语言与其交谈。如何把成人化的常识概念转化为孩子听的懂得语言呢?我认为这除了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叙述性语言功底外,更要求教师的内在拥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我们经常说一个感性的生命是灵动和富有想象力的,叙述性的语言正是感性思维的引导。为了孩子能够看懂我们的挂图,听懂我们的讲解,幼师们应该不断的加大阅读量,积累知识经验,学会把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感性的叙述性语言带给孩子看的见、听的懂的交流内容。


1楼2014-11-19 23:5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