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屏晚盅吧 关注:1贴子:842
  • 6回复贴,共1

母亲·断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她有时像个老人,有时又像个孩子,虽然我知她已是老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1-16 21:09回复
    她很多次说起过去生活的不易。她说,我十几岁的时候,有一次,和妹妹吵得很凶,可能还动了手?她笑,为的却是一块布头。家里人做衣服,剩了块边角布料,妈妈想用它给姥爷做双鞋面,小姨却想一双新鞋想了很久,于是两人吵起来,妈妈是一向随和忍让的,可这次觉得自己是为了姥爷,并没有私心,而且做一双小鞋会浪费布料,所以她理直气壮,所以俩人争得厉害。你姥姥,她说,躺在床上,开始哭笑不得看我们吵,后来,默默流泪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11-18 20:26
    回复
      她每逢出远门,还保留着几十年前的习惯,就是要带一大壶水和干粮,怎么劝她外面食物和水都可以很方便地购买到,她也不听。那天她和父亲去一个小镇玩,当天来回,她还带了几个馒头。中午他们去面馆吃饭,她和父亲商量:我们点一碗面,再吃点馒头好不好?父亲吓她,会被面馆老板轰出来的。她想想也有点不好意思,便作罢。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12-10 21:40
      回复
        文学作品和影视剧里总有那些母亲在村口张望盼儿归的意象,现在她也成了其中一员。我回家有时打车,有时坐公交,有时甚至走着回去。当我归家,她总会在窗口巴巴地张望好久。若是看见了我,她便会提前把门打开,我若是敲门,她便惊喜地问:你怎么没打车?(或没坐车)。我小时侯看到这个形象都会觉得很同情,觉得那些母亲很可怜,我不希望她也是这个形象,可她是不听的,哎!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12-10 21:52
        回复
          今天又忆起一段往事。缘起我一直是个非常非常丢三落四的人。
          我上小学时,没有网络,书籍也不像现在这样丰富。三年级的时候,我的语文基础训练册不见了。跑了几次新华书店也没有买到。后来,妈妈就手抄了一本给我写。我还记得她用的是蓝色的圆珠笔,非常工整的楷书,需要我书写的地方都用直尺划了清晰的线。段落之间的间距也十分均衡,版面赏心悦目。老师还夸她字写得好看,关心我的学习。。。。。。。
          可惜年幼的我,不知道珍惜,没有将这个手抄本保留下来做一个纪念。哎。


          7楼2015-01-14 21:00
          回复
            关于读书,她不只一次提到过,如果她不是家里的老大,如果不是因为家里没有男孩,如果不是外公卖了房子供她读书。她不可能读到高中。因为读书太苦,所以二姨(她二妹)始终不愿意去学校,成了一个半文盲(那一半是参加的扫盲班)。
            可是,她读书的苦,不是学习压力,不是没时间玩耍,她的苦,全是物质缺乏的苦,环境恶劣的苦。
            四年级的时候,她们要学农,去生产队帮忙拉红薯。回家的时候,恰好逢大暴雨,走到家门口的坝子上,已经看到家了,可是坝子太高,雨太大,怎么也不敢下去。外婆站在门口,因为家里也没伞,就唤她勇敢点,快下去。可是我还是怕啊,就是怕啊,后来眼一闭,心一横。就连滚带爬冲了下去。妈妈现在这样笑着说。
            有一年冬天,放学晚了点,回家的时候走得急,结果一不小心掉进了一个冰窟窿里(我怀疑是路上的一个洞,不过因冰雪天气,所以成了冰窟窿)。天太冷,个子又小,怎么也爬不上来,拼命喊人也没人听见。后来,是外公看天黑了妈妈也没回家,唤村里人举着火把沿路找她,才救她回家。回家后,她脱下棉袄,睡在暖暖的炕上,外婆却替她烤了一夜的衣服。(因为整个冬天只有这一件棉袄,不连夜烤干第二天就没法穿衣服上学)。这件事应该发生在她很小的时候,因为我问她细节及当时的心情,她已经记不清了。


            12楼2015-02-27 16:19
            回复
              卖房子的细节 ,我也问了她。家里这么穷,怎么会有房可卖?那时卖房有房契吗?卖了多少钱?妈妈说,其实农村的房是没人买的。那时她们住在街上,是自建房,后来因为政府修坝,扒了自建房,作为补偿就赔给她们两间小房。卖的就是这两间补偿房的其中一间。卖了二百块钱,没有房契,直接让别人住进来,双方找见证人写个条子就可以了。
              原来拆迁补偿由来已久啊。


              13楼2015-02-27 16: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