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和老岸话人口来源.
靖江本来是长江中的沙洲, 没有土著人口。 老岸上人大多是宋代以来江南移民,所以过去是属于江阴县, 明代从江阴析出,仍属常州府。可以看出来,靖江方言的形成和启海话有些相似;只不过靖江和江南分隔时间已经很长了,和江南吴语的通话程度远远不如启海话。我曾经在去大连的火车上遇到一个张家港人和一个宜兴人,两位老汉用方言通话自如,我却只能听懂个七八成,囧。总之,借用历史语言学的讲法,老岸话和江南吴语存在“发生学关系”,和江淮官话只是“语言接触”;这是分类为吴语的重要依据。
2. 词汇
这一点比较主观。我大学舍友中有苏州人 (@刘之夏) 、常州人,北部吴语区常见短语如“水门汀”、“满天世界”、“日不作夜摸索”、“吃生活”基本都能互通。还有大量不知本字的单音节动词也能互通。
3. 音韵特点
老岸话有吴语两个最重要的特征:入声→塞音韵尾,还一个是保留全浊声母。此外,和邻近的泰如话比较,有以下一些显著的不同:
①麻韵二等字(如“家”字)元音老岸话是o,泰如是a。
②老岸话能明确区分尖团音(有极个别团音字转入尖音),泰如话相当程度不分。
③老岸话有大量鼻音脱落成鼻化元音。
④入声调值和江南吴语一样是阴高阳低。泰如话是反过来阴低阳高,江淮官话洪巣片则大多合并到一个高调入声。
我平时和泰如人接触很少,以上总结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另外,由于长期和江北其他方言接触,老岸话在音韵上也有许多地方和江南吴语有差异。除了题主说的那些,我和江南的同学交流期间也发现一些:
①调值和江南吴语差异较大,尤其是在连读变调的处理方面,个人感觉和常州、苏州都不一样。调值是汉语最不稳定的部分,老岸话和江南吴语通话的障碍很大程度就在调值。
②疑母撮口字(鱼)读如普通话,不读ng。
③“二”字存在文白异读。只有在“二舅”、“三月廿二”等特定说法中才读ni:,其他情况一般读如普通话。
④阳韵细音(阳、香、量、相等字)合并到了先韵,读i ̃(鼻化的i),不读 iã。所以苏州的“白相”(玩)跑到老岸话就变成了zi ̃。
总之,虽然老岸话和江南吴语也存在许多音韵差异,但是和洪巣片、泰如片截然不同,绝对不会是淮官。另外,泰如片和淮官其他方言差异也很大,能否算是淮官的方言片还没有定论。
靖江本来是长江中的沙洲, 没有土著人口。 老岸上人大多是宋代以来江南移民,所以过去是属于江阴县, 明代从江阴析出,仍属常州府。可以看出来,靖江方言的形成和启海话有些相似;只不过靖江和江南分隔时间已经很长了,和江南吴语的通话程度远远不如启海话。我曾经在去大连的火车上遇到一个张家港人和一个宜兴人,两位老汉用方言通话自如,我却只能听懂个七八成,囧。总之,借用历史语言学的讲法,老岸话和江南吴语存在“发生学关系”,和江淮官话只是“语言接触”;这是分类为吴语的重要依据。
2. 词汇
这一点比较主观。我大学舍友中有苏州人 (@刘之夏) 、常州人,北部吴语区常见短语如“水门汀”、“满天世界”、“日不作夜摸索”、“吃生活”基本都能互通。还有大量不知本字的单音节动词也能互通。
3. 音韵特点
老岸话有吴语两个最重要的特征:入声→塞音韵尾,还一个是保留全浊声母。此外,和邻近的泰如话比较,有以下一些显著的不同:
①麻韵二等字(如“家”字)元音老岸话是o,泰如是a。
②老岸话能明确区分尖团音(有极个别团音字转入尖音),泰如话相当程度不分。
③老岸话有大量鼻音脱落成鼻化元音。
④入声调值和江南吴语一样是阴高阳低。泰如话是反过来阴低阳高,江淮官话洪巣片则大多合并到一个高调入声。
我平时和泰如人接触很少,以上总结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另外,由于长期和江北其他方言接触,老岸话在音韵上也有许多地方和江南吴语有差异。除了题主说的那些,我和江南的同学交流期间也发现一些:
①调值和江南吴语差异较大,尤其是在连读变调的处理方面,个人感觉和常州、苏州都不一样。调值是汉语最不稳定的部分,老岸话和江南吴语通话的障碍很大程度就在调值。
②疑母撮口字(鱼)读如普通话,不读ng。
③“二”字存在文白异读。只有在“二舅”、“三月廿二”等特定说法中才读ni:,其他情况一般读如普通话。
④阳韵细音(阳、香、量、相等字)合并到了先韵,读i ̃(鼻化的i),不读 iã。所以苏州的“白相”(玩)跑到老岸话就变成了zi ̃。
总之,虽然老岸话和江南吴语也存在许多音韵差异,但是和洪巣片、泰如片截然不同,绝对不会是淮官。另外,泰如片和淮官其他方言差异也很大,能否算是淮官的方言片还没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