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城网讯】深冬的南昌,阳光依然绚烂,将万物照耀得生机勃勃。南昌的发展就在这一片生机中,犹如大鹏扶摇直上,勇往直前,百折不挠。
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领导决策者们的沉着应对下,南昌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引领南昌的经济发展涉险滩、闯关隘,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发展难题,续写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篇章。
300多个日夜,南昌克服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以实际行动奋力打造核心增长极,全市经济持续稳中向好,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却足以令人骄傲的成绩单
这是一组组用数字谱奏出的跳动音符:今年1-10月,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470.70亿元,省口径同比增长16.6%,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9.07亿元,同比增长21.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市本级实现97.69亿元,同比增长18.2%;县区合计151.38亿元,同比增长23.4%。全市实现税收收入208.70亿元,同比增长22.3%。
这是一个个由项目发展绘制的恢弘景象:今年1-10月,全市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2440.54亿元。其中制造业完成增加值845.87亿元,增长12.8%。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市实现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625.62亿元,同比增长14.3%。前三季度,全市共有在建计划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354个,累计完成投资381.09亿元,同比增长17.2%。
这是一步步以脚踏实地走出的经济康庄大道:全市前10个月实现海关进出口总额84.10亿美元,同比增长23.1%,其中出口总额64.51亿美元,增长20.1%;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4.22亿美元,同比增长13.2%。到10月底,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6653.15亿元,比年初增长16.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016.60亿元,比年初增长8.8%。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385.88亿元,比年初增长12.7%。
在打造核心增长极的征程中,南昌始终不浮夸,不虚进,从现有实力到发展后劲,以成绩作答,步伐稳健。“今年以来,南昌经济先行指标都在不断加强,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各项有利条件都得到了强化,实现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且稳扎稳打基础稳固。”市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南昌下一步的经济发展中,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有利条件仍然较多,全年经济稳中向好趋势有望继续保持。
打造核心增长极,内涵是高度聚集,成为经济核心;外延是强力辐射,能够带动周边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南昌市工业战线坚持不懈地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步伐,主攻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南昌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工业施工项目达到了2764个,同比增加428个,竣工投产项目2031个,同比增加576个。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竣工项目的投产,南昌市还将有一批新的企业陆续进入“上规模”企业行列。
与此同时,通过聚焦航空、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建以低排放为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南昌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逐渐成为南昌吸引人气、汇聚投资、科学发展的“新引擎”。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南昌市前三季度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完成增加值275.20亿元,同比增长14.3%,比全市增速高1.0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3.5%,比上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现在的南昌,经济发展风生水起,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南昌华南城、南昌轨道一号线工程、南昌朝阳大桥工程三个项目前9个月完成投资均超10亿元。此外,西客站北广场工程、供电公司调度通信大楼、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中大尺寸电容式触摸屏项目、江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锅炉、压力容器、环保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等127个项目完成投资超亿元,各项重大项目均顺利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南昌的文化产业投资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全市文化产业前三季度累计完成投资187.33亿元,同比增长36.2%,高于固定资产平均增速14.2个百分点,文化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8.7%,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城市的内涵发展不断升级,迸发勃勃生机。
继上半年向4家融资平台注入资本金后,今年10月南昌市再次从预算内建设项目资金中筹集6亿元,注入融资平台,重点支持朝阳大桥、利字街棚改项目、赣江风光带滕王阁景区二期工程等市重大重点项目建设;11月,市发改委新批3个公共光伏发电项目,仅两个月内全市共有6个光伏发电项目获批,总装机容量达5.5万千瓦;红谷隧道项目先期水下勘探工程已经顺利完成,预计将在12月底开工建设……
投入的资金在不断增加,建设的步伐在不断加大,发展的实力在不断累积。
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南昌先后出台了一连串利好政策,城市经济活力不断被激发,呈现出昂扬的发展态势
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王文涛曾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提出:“我们要切实把解放思想贯穿到推动工作的每个过程,贯穿到打造核心增长极的方方面面,以思想的大接访推动发展的大提升”。现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要真正实现改革创新,政策要先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已经在快马扬鞭的南昌进一步显现出奋力拼搏的气魄,利好政策接二连三,南昌经济发展的要素进一步聚集,发展基础也进一步夯实,辐射能力也在进一步彰显。
2012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20条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县区经济管理权限、加大对县区财力的支持、鼓励发展工业地产、设立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政策举措,充分展现出了市委、市政府为夯实、壮大南昌发展基础所迸发出的改革魄力。
2012年 6月,在中共南昌市委十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正式表决通过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 全力打造核心增长极的决定(讨论稿)》,明确指出了南昌将在重大项目、产业、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实现南昌跨越式发展。
2013年8月,南昌市出台《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40条举措“降门槛、拆篱笆、搭平台、强服务”,着力于把民营经济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引爆点”,打造成为南昌未来发展的“支撑点”。如今的英雄城大地,7万余家民营企业活跃在经济战线上,成为打造核心增长极当之无愧的重要力量。
2013年11月,南昌市接连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市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南昌市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的意见》,充分发挥财政金融政策的引导和撬动作用,为南昌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并对因新旧税制转换而出现税负上升的试点企业予以财政资金扶持,帮助试点企业实现平稳过渡。
值得一提的是,南昌市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和更大的改革权、试验权,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切实增强南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同时,建立了快速决策协调机制,加快了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成立了市重大重点工程管理办公室,建立了产业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加快建设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平台,进一步提高了经济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串串好政策吹热发展浪潮。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全市241家工业企业景气调查样本汇总显示:三季度全市工业企业综合景气指数为142.1点,比上半年上升2.2点,企业家综合信心指数为141.4点,比上半年上升5.8点。南昌的企业家对南昌市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在持续增强,企业经营呈现一片向好趋势。
经济发展的道路绝非一马平川,既有沟壑、也遇高山,需有攀山越岭的勇气,也需洞察全局的智慧
党的十八大给南昌经济社会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想要摘得硕果,唯有在前行的路上,继续坚持贯彻中央“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总体要求,围绕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的目标,继续采取聚焦战略,强有力地推进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大力抓好开放招商、重大项目建设、实体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改革创新等工作,将发展的机遇牢牢握在手上,才能让南昌保持经济的长远发展。
在今年11月召开的全省统计系统经济形势分析现场会上,南昌市统计局的报告指出,目前南昌经济运行环境仍然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增长下行风险依然较大,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不过报告仍积极提到,南昌市积蓄的能量在释放,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比较稳固,具体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南昌市市场区位优势、要素保障优势和南昌市自身软环境改善形成的承接产业转移竞争优势将持续发挥作用。特别是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构建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打造核心增长极及以推进“昌九一体化”为主要内容的“双核”区域发展战略带来的政策支持,为南昌市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诸多有利条件。
“针对当前经济发展中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状况,在密切关注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形势发展变化趋势的同时,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分析研究,做好对经济运行的检测和预警工作,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市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南昌要继续扩大投资规模,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力度抓好“三促”,即促开工、促进度、促投产。同时,进一步深化南昌与周边城市合作,实现多领域“抱团发展”,将昌九一体化与打造核心增长极紧密结合,加快临时经济区建设,共同打造区域产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加强分工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着力在城乡规划、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加速改造提升老城区,实现新老城区联动,不断实施民生工程,实现新型工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统筹发展。
鲲鹏扶摇万里云天之上,纵览九州山河,看无限风光,虽疾风厉雨仍坚韧向前,百折不挠。相信南昌的明天,也应有此等气魄,御风前进,稳翔于空。
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领导决策者们的沉着应对下,南昌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引领南昌的经济发展涉险滩、闯关隘,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发展难题,续写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篇章。
300多个日夜,南昌克服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以实际行动奋力打造核心增长极,全市经济持续稳中向好,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却足以令人骄傲的成绩单
这是一组组用数字谱奏出的跳动音符:今年1-10月,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470.70亿元,省口径同比增长16.6%,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9.07亿元,同比增长21.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市本级实现97.69亿元,同比增长18.2%;县区合计151.38亿元,同比增长23.4%。全市实现税收收入208.70亿元,同比增长22.3%。
这是一个个由项目发展绘制的恢弘景象:今年1-10月,全市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2440.54亿元。其中制造业完成增加值845.87亿元,增长12.8%。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市实现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625.62亿元,同比增长14.3%。前三季度,全市共有在建计划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354个,累计完成投资381.09亿元,同比增长17.2%。
这是一步步以脚踏实地走出的经济康庄大道:全市前10个月实现海关进出口总额84.10亿美元,同比增长23.1%,其中出口总额64.51亿美元,增长20.1%;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4.22亿美元,同比增长13.2%。到10月底,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6653.15亿元,比年初增长16.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016.60亿元,比年初增长8.8%。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385.88亿元,比年初增长12.7%。
在打造核心增长极的征程中,南昌始终不浮夸,不虚进,从现有实力到发展后劲,以成绩作答,步伐稳健。“今年以来,南昌经济先行指标都在不断加强,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各项有利条件都得到了强化,实现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且稳扎稳打基础稳固。”市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南昌下一步的经济发展中,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有利条件仍然较多,全年经济稳中向好趋势有望继续保持。
打造核心增长极,内涵是高度聚集,成为经济核心;外延是强力辐射,能够带动周边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南昌市工业战线坚持不懈地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步伐,主攻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南昌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工业施工项目达到了2764个,同比增加428个,竣工投产项目2031个,同比增加576个。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竣工项目的投产,南昌市还将有一批新的企业陆续进入“上规模”企业行列。
与此同时,通过聚焦航空、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建以低排放为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南昌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逐渐成为南昌吸引人气、汇聚投资、科学发展的“新引擎”。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南昌市前三季度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完成增加值275.20亿元,同比增长14.3%,比全市增速高1.0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3.5%,比上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现在的南昌,经济发展风生水起,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南昌华南城、南昌轨道一号线工程、南昌朝阳大桥工程三个项目前9个月完成投资均超10亿元。此外,西客站北广场工程、供电公司调度通信大楼、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中大尺寸电容式触摸屏项目、江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锅炉、压力容器、环保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等127个项目完成投资超亿元,各项重大项目均顺利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南昌的文化产业投资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全市文化产业前三季度累计完成投资187.33亿元,同比增长36.2%,高于固定资产平均增速14.2个百分点,文化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8.7%,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城市的内涵发展不断升级,迸发勃勃生机。
继上半年向4家融资平台注入资本金后,今年10月南昌市再次从预算内建设项目资金中筹集6亿元,注入融资平台,重点支持朝阳大桥、利字街棚改项目、赣江风光带滕王阁景区二期工程等市重大重点项目建设;11月,市发改委新批3个公共光伏发电项目,仅两个月内全市共有6个光伏发电项目获批,总装机容量达5.5万千瓦;红谷隧道项目先期水下勘探工程已经顺利完成,预计将在12月底开工建设……
投入的资金在不断增加,建设的步伐在不断加大,发展的实力在不断累积。
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南昌先后出台了一连串利好政策,城市经济活力不断被激发,呈现出昂扬的发展态势
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王文涛曾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提出:“我们要切实把解放思想贯穿到推动工作的每个过程,贯穿到打造核心增长极的方方面面,以思想的大接访推动发展的大提升”。现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要真正实现改革创新,政策要先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已经在快马扬鞭的南昌进一步显现出奋力拼搏的气魄,利好政策接二连三,南昌经济发展的要素进一步聚集,发展基础也进一步夯实,辐射能力也在进一步彰显。
2012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20条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县区经济管理权限、加大对县区财力的支持、鼓励发展工业地产、设立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政策举措,充分展现出了市委、市政府为夯实、壮大南昌发展基础所迸发出的改革魄力。
2012年 6月,在中共南昌市委十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正式表决通过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 全力打造核心增长极的决定(讨论稿)》,明确指出了南昌将在重大项目、产业、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实现南昌跨越式发展。
2013年8月,南昌市出台《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40条举措“降门槛、拆篱笆、搭平台、强服务”,着力于把民营经济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引爆点”,打造成为南昌未来发展的“支撑点”。如今的英雄城大地,7万余家民营企业活跃在经济战线上,成为打造核心增长极当之无愧的重要力量。
2013年11月,南昌市接连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市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南昌市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的意见》,充分发挥财政金融政策的引导和撬动作用,为南昌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并对因新旧税制转换而出现税负上升的试点企业予以财政资金扶持,帮助试点企业实现平稳过渡。
值得一提的是,南昌市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和更大的改革权、试验权,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切实增强南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同时,建立了快速决策协调机制,加快了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成立了市重大重点工程管理办公室,建立了产业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加快建设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平台,进一步提高了经济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串串好政策吹热发展浪潮。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全市241家工业企业景气调查样本汇总显示:三季度全市工业企业综合景气指数为142.1点,比上半年上升2.2点,企业家综合信心指数为141.4点,比上半年上升5.8点。南昌的企业家对南昌市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在持续增强,企业经营呈现一片向好趋势。
经济发展的道路绝非一马平川,既有沟壑、也遇高山,需有攀山越岭的勇气,也需洞察全局的智慧
党的十八大给南昌经济社会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想要摘得硕果,唯有在前行的路上,继续坚持贯彻中央“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总体要求,围绕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的目标,继续采取聚焦战略,强有力地推进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大力抓好开放招商、重大项目建设、实体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改革创新等工作,将发展的机遇牢牢握在手上,才能让南昌保持经济的长远发展。
在今年11月召开的全省统计系统经济形势分析现场会上,南昌市统计局的报告指出,目前南昌经济运行环境仍然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增长下行风险依然较大,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不过报告仍积极提到,南昌市积蓄的能量在释放,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比较稳固,具体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南昌市市场区位优势、要素保障优势和南昌市自身软环境改善形成的承接产业转移竞争优势将持续发挥作用。特别是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构建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打造核心增长极及以推进“昌九一体化”为主要内容的“双核”区域发展战略带来的政策支持,为南昌市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诸多有利条件。
“针对当前经济发展中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状况,在密切关注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形势发展变化趋势的同时,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分析研究,做好对经济运行的检测和预警工作,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市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南昌要继续扩大投资规模,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力度抓好“三促”,即促开工、促进度、促投产。同时,进一步深化南昌与周边城市合作,实现多领域“抱团发展”,将昌九一体化与打造核心增长极紧密结合,加快临时经济区建设,共同打造区域产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加强分工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着力在城乡规划、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加速改造提升老城区,实现新老城区联动,不断实施民生工程,实现新型工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统筹发展。
鲲鹏扶摇万里云天之上,纵览九州山河,看无限风光,虽疾风厉雨仍坚韧向前,百折不挠。相信南昌的明天,也应有此等气魄,御风前进,稳翔于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