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形本身不能直接表意,并非简化字独有的现象】
有些人提出,随着字形的简化,不少汉字的含义也随之丢失。袁立所批评的“爱无心,亲不见”,指的就是这种情况。这种认识也不全面,同样值得商榷。汉字在发展的三千多年里,形体经历种种变化。在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的过程中,许多字的象形意味丧失殆尽,字形的表意功能明显降低,但是换来的是易学便用,因而受到欢迎,并能流传后世。汉字简化中形体变化的得失,与古代小篆演变为隶书时的情况有很大的类似。
繁体字的“爱”是由小篆变来的。小篆的“爱”是形声字,由两个部分构成。上面是“㤅”,读ài,表示整字的读音;下部是“夊”,读suī,表示整字的意义,指行路迟缓。《说文解字》告诉我们,爱字本来的意思是“行貌”,即描摹走路的样子。其中的“心”只是表音的“㤅”的一部分,本来就不是表意的。把表示“行貌”的“爱”用来表示喜爱的“爱”,是汉字假借用法,可见繁体“爱”字里面的“心”,本来就与喜爱无关,汉字简化时把它去掉有什么不可?袁立不懂得“爱”字字形的演变经过,“爱无心”的说法完全是无的放矢。
再说“亲不见”。文字就是一种符号。有不少汉字的字形并不表意,有些字在古代表意到了后世变为不再表意。例如“星”字是形声字。古文“星”字上面是“品”,表示天上的众多星星,下面是“生”表示读音。后来“品”字简化为“日”,“星”的意义与“日(太阳)”无关,不再表意。“亲”字类似。把繁体的“亲”简化为简体的“亲”,把形声字简化为表音字,符合汉字演变的条例。不少字表意性降低,表音度提高,这就是一种补偿。袁立对“亲”字的批评,是由于她不懂得汉字演变的规律。
如果说简化字中有些字似乎不够合理,传统汉字中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例如繁简同体的“牛”字。在现实生活中,水牛也好,黄牛也罢,无一例外都是两只角,而隶书楷书中“牛”只有左半边的“一只犄角”。又如“射”字,同样是传承字而非简化字。从字面来看,左边是“身”,右边是“寸”。“一寸长的身体”应该是“矮”,怎么会用来表示“发射、射箭”的“射”呢?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在汉人文化中,龙是一种腾云驾雾、力大无穷的动物,甲骨文中“龙”是头和身体连在一起。而楷书繁体字的“龙”成为左右两半,左半部分的龙头和右半部分的龙身份成两半,岂不是身首异处?再说“鱼”字。古文字里的“鱼”是象形字,像鱼的样子。繁体字“鱼”的下半部是“灬”,“灬”就是“火”。 “鱼”下有火,难道要将鱼做熟?这几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像袁立那样挑剔简化字,传承字中不合理的也有很多。其实袁立分析汉字的角度就不妥善。汉字不过是约定俗成的符号,我们看到一个字知道它表示的是哪个词也就可以了。字形能够表意当然就更好,可如果字形十分繁复,学习和应用都十分不便,就应当将其简化。即使失去一些表意性,而换来的是较为易学便用,这样的简化也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