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学吧 关注:559贴子:21,301
  • 58回复贴,共1
先道化为心而后炼身成器。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1-13 02:04回复
    这思路好,但是取道之法何来?众生虽皆在道中,但真正得道者寥寥,多数还是操器执术以寻道。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1-13 07:31
    收起回复
      岚烟醉:
      取道之法很简单,一个英语单词就能将其诠释
      ——Logo
      交流有两种,一种是鸡同鸭讲,即交流之人缺乏高度概括能力,其所表达皆是事物之表象。
      如此交流,等于赘述。
      第二种则是高度概括,默契双方将无限的信息压缩到一词,甚至一字之中。
      为此,回答你的问题只需要一个英语单词,即Logo。


      IP属地:云南4楼2014-11-13 14:17
      回复
        《西方著名美学家评传》卷一·赫拉克利特章二·「逻各斯(Logos)」

        赫拉克利特生平仅有《论自然》一书,收于《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其哲学思想与李耳及其《道德经》高度吻合,且相较之下,更为明晰化。
        有鉴于此,我们对抽象的“道”的研究完全可以转换为对具象的「Logos」的研究。
        (即结构模型的可转换性质)
        几乎所有设计师都知道「Logo」意味着符号、纹章、通感、联觉、辨识度、抽取意象、高度归纳与概括,但并非每个设计师都知“道”,或者说并非个设计师都知道英语「Logo」的词源为「Logos」为道。
        @泯漠 @___水月清音 即使是身为专业建筑设计师的漠漠与平面设计师的水水,也未必深度思考过自己经常设计的「Logo」的范式究竟是什么)
        综上所述,道其实就是一种「Logo」,或者说是中国哲学的众多「Logo」之一。
        基于这一点,我们可将其代入密码学加以研究。
        众所周知,密码学是针对信息进行压缩并加密的学科,其距离我们看似遥远,却始终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是我们本身之中。
        稍加转换,密码学之压缩并加密即是结构主义的本质。
        凡是结构必可解构,解构法便是对应信息加密的密钥。
        @岚烟醉
        香道之于嗅觉,其本质在于分子对接的锁钥原理,其观察方法在于阈值。
        由于人类嗅觉能力不具备视听的回放机制,故,我们对气味的辨识度弱于色彩与声音。
        为此,如何通过联觉与通感将嗅觉与声色合为一体,便是我此次研究香道的核心目的。
        香道同道,凡是带有道字的词汇,皆出于中国哲学。
        其特点如同李耳的道之于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具体表现为明晰化的缺失。
        为此,我们完全可以将香道转换为西方对精油的研究,比如将其代入基于斐波那契数列的三值理论调香术,以黄金分割比例来进行合香的研究。


        IP属地:云南6楼2014-11-13 15:18
        收起回复
          百百@我的时候,我先是心一惊,百百的长篇决不是看完既能顷刻消化的。由于这种心态并导致初读时思考就受阻。早上一口气看完。
          几乎所有设计师都知道「Logo」意味着符号、纹章、通感、联觉、辨识度、抽取意象、高度归纳与概括,但并非每个设计师都知“道”,或者说并非个设计师都知道英语「Logo」的词源为「Logos」为道。
          百百说的很多设计师知道的意味唯独少了个——图形。当你问logo是什么,专业或者习惯也好,我会扔出一个图形告诉你这个就是标志。要说范式,我想到的是尺寸规范与应用。说道标志的起源不得不说纹章的诞生,纹章在12世纪诞生在战场上,主要是为了从远处可以识别因身上穿戴的锁子甲风帽(直到下巴)和头盔护鼻遮住了面部变得难以辨认的骑士们。当时欧洲最大的盔甲产地是米兰和歌特,质量最好也是这里, 欧洲各地的骑士都使用这两地产的盔甲(GOTHIC PLATE),因此也无法从外观的盔甲式样上辨认敌我双方的骑士。于是骑士们逐渐养成了在自己盾牌的正面展示扁桃状图案的习惯,作为在混战中以及在早期比武时辨认的符号,从而引发了纹章的发展和流行,为了从远处容易辨认,他们大多采用对比强烈的纯 色,以及十分明显的单线条勾勒图案,这些图案通常呈几何、动物或花草形状,而为了显示主君在战场上的位置,不同的图案还表明纹章使用者的身份。
          对,logo是高度概括,他最单纯的作用是区分立场。而我们在考虑展示世人前,必须考虑的是同个行业的共通点和自己的个性的结合。


          10楼2014-11-18 09:42
          回复



            22楼2014-11-21 00:51
            回复
              ....发帖比写帖难,百度真是太坑了,熬了一个通宵,困得不行了


              23楼2014-11-21 00:52
              回复
                @___水月清音
                标志的起源其实可以更早一些,比如远古社会的岩石壁画。
                单从设计的商业性质来看,其起源可从商业行为出现算起。
                但是,若排除商业,而从整体看部分的话,标志是实际上是一种极具创造力的表达方式。
                前些去收快递,没想到包裹有一百多斤,将它扛回家的路上,我无比渴望得到一个车轮;亦或刚才串香珠的时候,我急需一根直径一毫米的针。
                由于进化太漫长了,人类已经逐渐忘记自己身体中存在着可以改变物质世界的所谓精神了。
                比如桌椅板凳,一个简单的塑形就可以取得卓越的公用性,其长宽高的数据便是象征你我与文明的标志。
                一个板凳的高度即是一种范式,它表达了人类的平均身高,也表达了人类的需求,更表达了人类的思维。
                在高度演绎的状态下,只要一个人大脑中的结构模型足够多,他就可以通过一个点还原整个宇宙的结构。
                理论物理学中将此类现象或假说称之为高维度,实际上,这个看起来有些高冷的名词,仅是我们衣服吊牌上的一个标志,只要拥有稳定的具象化思维,一个人就可以通过标志这个虫洞无限的穿越。
                研究历史时,文明是需要进行类比的。
                欧洲纹章学纹章学之于相应的古代文明,便是部落图腾,而部落图腾的出现源于那个时期的人类发现线条语言中蕴含的高度概括性。
                然而,远古人类使用线条语言来进行高度概括的思路,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使用。
                以完形与分形为例,结构主义演绎到极致是后结构主义,而后结构主义未来的发展,必然是建立在完形与分形理论上的。换而言之,当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有知识的时候,完形与分形可为硬性的评判标准。因为其所象征的是微观世界无穷小与宏观世界无穷大的虚实转换。
                而能承载这一转换的,必然是标志。
                今天的我们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反复解构先祖们的LOGO,而后将其二次结构,化为己用。而我们学习的所谓知识,仅是先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
                文明如同一条曲折的长河,很多时候,徜徉其中的人们所做的仅是沿着先祖们的思路往回走,以此履行生物体的传承使命。
                但是,更重要的是创作,而不是发掘。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发掘式的设计,这种现象意味着设计师本人缺乏创造性,或者说缺乏在具象化思维的混沌中任由结构模型随机性的排列组合的能力。
                举个例子说,现在市面上卖香的,几乎都在打着古法合香的招牌挂羊头卖狗肉;余下的百分之五十则是以奇货可居与宗教信仰为噱头进行市场炒作;近期的电影重映与翻拍也能说明这个问题。
                为此,此次艾特水水你来,是为了探讨一个问题:如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而不是暧昧的发掘。


                IP属地:云南24楼2014-11-21 02:22
                回复
                  文明如同一条曲折的长河,很多时候,徜徉其中的人们所做的仅是沿着先祖们的思路往回走,以此履行生物体的传承使命。
                  但是,更重要的是创作,而不是发掘。
                  可以说发掘和创作都是传承使命吗?往回走等于发掘,那往前走的发掘等于创作吗?
                  如果往沿时间的长河逆流而上,则是标志——设计——造型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构成了艺术。视觉艺术即美术,人类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视觉造型的探索,留下了最早的绘画和雕塑。壁画既是最早的绘画方式之一。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以视觉为审美途径的艺术种类和手段也日渐增多,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书法、摄影等是最为典型的视觉艺术种类。视觉所直接感知的,是直观的形状、色彩(或色调)和质感(质地或体量)及其构成关系。形式美规律的运用,多样统一、对称、均衡、对比、和谐以及图与底的关系等,都是构成视觉艺术审美特性的重要因素。例如,基于对生命运动变化和不同质感或量感的高度概括能力,点、线、面可以产生直接的审美感染力,不同的点、线、面则能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因此,点、线、面不仅成为绘画的主要语言要素,也是其他视觉艺术的重要语言。色彩具有影响人的情感的功能,它也是视觉艺术的主要审美要素,不同的色彩配置或色调能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倾向,获得视觉快感并体悟其表现意义。
                  纵观西方美术流派的发展,从新古典主义的画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和神话题材到浪漫主义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越来越感到失望,开始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以民族奋斗的历史事件和壮美的自然为素材进行创作,到19世纪中期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再到写意的印象主义,再到快节奏的、表现自我的现代主义美术。而标志与美术最接近的莫过于写意的印象主义。而他们的区别是标志不但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实用功能。换句话说,它首先是为人服务的(大到空间环境,小到衣食住行),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而标志只是设计中的一部分,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作用于生活。


                  28楼2014-11-24 23:47
                  回复
                    @___水月清音:
                    赞同艺术作用于生活。
                    疑惑艺术如何作用于生活。
                    这个疑惑,说是疑惑,实际上是自问自答。
                    自答以前,先引入一个概念——思维对接。
                    这段时间,我的意识里始终有一个隐约的概念,我很清楚它是什么,但我无法描摹它。
                    为此,我开了这一个贴子,希望从你们的意识形态中借鉴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习惯强调物质的分级,相应的精神却始终缺乏明晰的分级制度。
                    换而言之,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外在物质判断其价值,却很难判断其精神层面的价值。
                    就我所见,世间大部分矛盾皆源于精神层面分级制度的不明晰,如果可以建议一个明晰的精神分级制度,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很多没有必要的矛盾与冲突。
                    假设人类的精神,或意识形态,或思维能力,或者大脑结构模型共有十个阶段。那么,当人与人交流的时候,其统一意见的步骤即是双方进行阶段性衡量的过程。这也就是说假设你我在第四、五阶段是可以达成共识的,那么我们在交流的时候,便会形成一个思维的对接,比如你通过专业或设计开启了第五阶段,而我通过哲学或各种杂项开启了第五阶段,此时我们的思维就能形成所谓的默契。
                    这种默契看似是难以诠释的虚无之物,实际上它是基于生理层面的应激反应,这就像是你我通过大脑神经元上的突触将信号传递给对方,而网络则是一种特殊的传输通道。
                    语言真的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所谓交流,这一词汇从一开始就诠释了交流双方的意识形态变化。
                    交流的目的在于回流,其如化学作用之回流,可以提高反应时间并增加转换率。
                    对我而言,这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通过刺激释放信息,而后通过信息的反馈进行采样,而后选择性的将其储蓄,最后经过一定的加工将其内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熟练掌握了这一过程的各种反应与变化,继而察觉到一些很微妙的东西。
                    借此,我想自己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自我解答艺术与生活。
                    首先,艺术分为两种。
                    一种是人为的,一种是自然的。
                    通常,我们会通过对人为艺术的欣赏,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基于密码学原理的解密,或者说所谓的艺术鉴赏水平等于利用自己大脑中的结构模型去破译创作者的思路。这个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便是之前所说的思维对接,其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对接是建立在时空错位的基础上的,或者说今天的我们可以与千年之前的人交流得益于其将自己的信息压缩在自己的作品中,而后通过遥远的时空向我们表达他自己,甚至是展示他的内心世界。
                    这就像是萧伯纳那句:躯体总是以惹人厌烦告终。
                    除思想以外,没有什么优美和有意思的东西留下来,因为思想就是生命。
                    艺术从来都不是纯粹的欣赏,任何研究艺术的人最终都会通向逻辑,即一件作品的结构语言。
                    为此,无论艺术演变为何种无法理解的形态,其最根本的作用永远无法脱离其原始范畴,更无法脱离人类这一结构模型的范式。
                    概而言之,艺术就是人。
                    或者说,人为艺术皆是以人为本,其结构过程无论多复杂,其本质都是为了传递信息。
                    再换一个角度说便是,艺术就是给人看的,而看的人的所谓欣赏,则是一种特殊的针对结构的解构,在这个结构过程中,存在这一个所谓的契合点,当双方能够产生契合,就会快速达成超时空的思维对接,继而通过交流产生回流。
                    至此,问题来了:挖掘机技术哪家强?
                    扑哧,手误。
                    真正的问题是:在交流法则的前提下,欣赏者得到了属于自己回流,但属于创作者的回流到哪去了呢?
                    如果创作者是个现代人,那么好说,其所得到的回流是认可,即变相的名誉、财富、地位。
                    如果创作者是一个故人,那么就不容易解释了,欣赏者的感触是否会通过时空的逆流作用于古人呢?
                    感触,又是一个了不起的语言,真的无法想象词汇的创作者们究竟隐藏了多少结构在这些最容易被使用之人忽略的词语中。
                    转换思路,在此引入一个概念:利益分为两种,一种是即时利益,一种是延时利益。
                    即时利益意味着所见即所得的交流。
                    而延时利益则是更为复杂的预判性,其意味着所谓的艺术创作者无论存在于哪一个时间点,都可以取得未来任何时间点的回流,或者说欣赏者的反馈。
                    为此,可以引入一个更为复杂的概念,一个超越了时空与人类思维的概念:任何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其从一开始就得到绵延于此时之后的时空中的一切好处,而这些好处如同前提的转换,或者说是前逻辑,甚至可以说是透支的信用卡额度,也正是这些前置的好处使其成为区别于普通人的艺术家,当然,也可以说是思想家,哲学家,设计师,科学家,政客,人类社会精英等等。
                    对我而言,这是人为艺术的根本,而这个根本建立在一个恒定的前提上:人为艺术是有意识的。
                    人为艺术如此,自然艺术呢?
                    如下图,自然艺术之意识在数千年的观察与思考中逐渐形成明晰化的结构体系,即规律。


                    IP属地:云南30楼2014-11-26 05:15
                    收起回复
                      接上文:
                      据商务学术丛书中所收录的康德的《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西方美学史》诸卷、欧美学术丛书及艾科杂记中关于美的描述,可见原始阶段的审美源于生物的自我保护机制,或者说是敬畏。
                      为此,参照《金枝》与《裸猿》等书中理论,可知古代宗教中的交感巫术便是试图将自然之美或者说力量转移到掌权者身上,以此实现稳定的统治,在此阶段,美从敬畏演变为了高度模仿,或者说是心理学层面的移情。
                      高度模仿之后是效仿,自然界中的大部分生物都会通过判断外部环境进行拟态,现代社会中的人类也是如此,且,期间还掺杂着水水你之前所说的纹章之辨识阵营与区分立场的功用性。
                      高度模仿之于人类是一种经验,良性的、可供生存之用的经验。
                      为此,人类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将这种经验传递下去,以此达成《社会生物学》中细胞意识的扩张指令。在反复摸索的过程中,语言及肢体语言出现了,有鉴于语言的单一性,音乐、绘画、雕塑等辅助性的艺术也出现了。
                      两年前我与阿达一起去了龙门石窟,立于诸多造像之前,我可以清晰感受到这些斑驳、残缺的造像上有着复杂的倾诉欲望,它们历经千年风雨,仅是为了向后人传达某种信息。
                      对我而言,艺术始终都是一种很沧桑的东西,其之所以沧桑,主要是因为其为沧海桑田之变迁的缩影,若以心盘之,可见其所承载的历史的演变。
                      今天的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艺术,人类的文明该是如何的停滞不前。
                      或者说,如果我们只有史书,却没有音乐、绘画与雕塑,我们几乎无法凭借文字了解我们的过去。
                      至此,设计的作用变得比艺术更为重要。
                      艺术是针对语言载体之文字的辅助,而设计则是辅助艺术,使其变得更容易被理解。
                      而符号之于设计,更是重中之重。
                      换而言之,人类的文明史完全就是浩然如烟的符号堆砌而成的。
                      回首过往,历史可为长河,亦可为水滴,其看似整体之形象,实为亿万符号之结构。
                      而串联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Logo的,便是无形的Logos,或者说是道。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个世界不存在毫无关联的事物,这就像是结构模型中的任意区域的一个节点都可与另一个区域的节点重合,继而形成跨领域的思维对接,对接之后稍加转换,就可以将两个区域重新排列组合。
                      综上所述,这些演绎使我产生一个疯狂的想法,我想知道自己能进化到什么程度,或者说还原到什么程度,视觉有绘画,听觉有音乐,味觉有厨艺,嗅觉有香道,触觉有武术,心觉有哲学,以一心统五觉,只是想起来就让人兴奋不已。五觉统一之后,便是针对性的进行脑域融合,使其产生联觉与通感的作用,而后以色彩感知音乐,以气味感知色彩,以音乐感知力场,听劲、冷读、预判、演绎、模拟,最终超越感知层面的世界。
                      这就是斯巴达!
                      哦不,错了,这就是进化!


                      IP属地:云南31楼2014-11-26 11:55
                      回复
                        .....或者说还原到什么程度,视觉有绘画,听觉有音乐,味觉有厨艺,嗅觉有香道,触觉有武术,心觉有哲学,以一心统五觉......
                        金枝评论的一句话:
                        人类学者历来有两种研究方式,或者深入研究对象之中,长期生活在一起,依靠自己的体会提炼观点,或者埋首于图书馆,将前者提供的资料做比较总结。各有所长,各有所失。但集大成者永远是图书馆派,因为众多的评论者(包括我们)或多或少都是图书馆派,喜欢纸上谈兵的看待问题。对一个古老风俗的解读几经转手,离真相有多远不可想象。
                        去新加坡前我做攻略,搜集各种资料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政治体制等,试图把每一条线路,每个地点,每样吃的东西,哪里打的,哪里坐公交,每个时间都掌握的非常清楚,各种地方的电话。了解和我同去的人喜欢做什么事,做什么要多久,各种后备计划都全部做了。
                        而等我真正的开始体验这里的生活的时候,跟我在电脑前搜集时的心态“无数次将自己置身其中去想象,甚至以为不会再有新鲜感了截然不同。天气,去过海南也早知道海南没有冬天。之前便将海南的思维带入感受新加坡的气候,去完之后,发现那里四季如夏,心里油然而生的一种死寂感,这种感觉跟知道了自己今天跟明天会做一样的事情,这周跟下周做一样的事情,这个月跟下个月做一样的事情,这一年跟明年做一样的事情,这辈子,除了等死都在做一样的事情,还有可能穿一样的衣服。如同知道打开电脑屏幕一定不会下雨一样。并且我知道,这种感受只有我有,不是因为我喜欢冬天,而是我感受过冬天的刺骨的冷、讲话吹气冻、步行千里后的冷饿…这些会让我转化成另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又带给我冷静、踏实、知足、简单的感受。我想,高度模仿最难的是感受一模一样。这一刻一样,下一刻不同的天气不同的人,又给观者不一样的感受。然后,是环球影城。以为会跟东部华侨城或者长隆一样,玩玩过山车,看看风景,消费文化品。而在排了一个多小时队后,迎来的变形金刚体验馆项目让我为之振奋。以前一直思考的综合艺术如果要突破,必是触觉的突破,当然这个也是很早就提出了,但是真正的实现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而这个体验馆,让我们在5分钟之内感受到水滴喷溅感、玻璃碎片感、炸弹燃烧感、毒气包围感、打斗感、高楼快速坠落感,犹如置身其中。后来细思原因,是将观众移动到不同的房间,而每个房间具有一觉,虽短短5分钟,我们已被多次置换空间。这种实现方式,犹如人类初期构木为巢,笨拙、复杂,却是思想上的现实尝试。要全面推广还是相当困难,我们不可能花一千万元看一场4D电影。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必是创新之人。


                        33楼2014-12-15 23:24
                        回复
                          擦,晚上电脑版贴吧绝对抽风。发不了图片…


                          来自iPhone客户端34楼2014-12-15 23:37
                          收起回复
                            自然在艺术中的应用——光。这个跟你思考的动物性出发点不同。自然显性指示、隐性指示千差万别,考虑到自然也便跟科学物理、化学、数学分不开。


                            来自iPhone客户端35楼2014-12-15 23:41
                            回复






                              36楼2014-12-16 09:4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