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吧 关注:129,175贴子:352,867
  • 0回复贴,共1

【原创】寄深情于方寸,托幽怀于毫端——艺盟网程稀专访中国篆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王玉书,十七年杏林生涯,了却父辈心愿;三十年故宫潜修,炼成金石大家。书印高古,广受赞誉。著名学者朱家潜赞其印曰:“刀法清劲,势若消玉”。老舍夫人胡洁青感叹:“铁笔纵横,妙造自然。”书画界朋友对玉书所赠印章钟爱有加,终身使用。由此可见玉书先生笔墨功夫之深,治印水平之高。
  一代大家的成功绝非偶然,背后一定有诸多故事,种种机缘。今天,艺盟网终于有幸与玉书先生相约,得以一探先生名家背后的真经。

  王玉书题字
  因妻结缘金禹民
  玉书先生的发妻金文媛,是故宫博物院篆刻大家金禹民先生的令嫒,因这层翁婿关系,加上玉书聪颖好学,宅心仁厚,深得金老喜爱,晚年的主要精力,都用在对玉书的培养上了。
  玉书先生取出他的《书法篆刻作品集》,指着书前爷俩的照片,深情地对我们说:“这是我和岳父、也是我与恩师金禹民先生的合影,是他老人家去世前一周留下的珍贵遗容,每见到这张照片,都让我感慨万千。是爱妻金文媛引我走上了艺术道路,是家岳培养我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书法和篆刻艺术, 每念及此,晨昏对影,都让我感铭肺腑啊。”

  王玉书和岳父金禹民
  如今恩师和发妻均已驾鹤西去,只有玉书先生留在这个世上,在令岳指引的书法、篆刻道路上奋然前行。
  走上书法篆刻这条路,王玉书先生到现在都还在感叹缘分的奇妙。“当初结识拜见岳丈金禹民先生,并没想到自己会走上这条路。”那时,王玉书先生只是喜欢写字,却并未想过要终生以之,把书法、篆刻作为自己的专业,更没想过成名成家。日常所做的,只是日复一日地临帖、写字,把这作为一件业余爱好,干着自己喜欢干的事情。
  但是,身边守着这样一位金石大家,耳濡目染,渐渐地便受到了熏陶。金禹民先生,在现当代,无论书法还是篆刻,造诣都非常高。他的小篆,刚柔兼济,劲健有力,篆刻更是声名卓著。三十年代的艺坛,提起篆刻,有“南陈北金”的说法。“南陈”,指上海的陈巨来,“北金”,就是指的金禹民。可见其艺术造诣。
  作为金老的爱婿和关门弟子,王玉书刻苦用功,得其真传。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了自己得风格。谈及自己的书、印风格的形成,他说:“首先是受老师的影响,金先生写字、刻印,都是固守传统,很规矩的。他的师父是寿石工先生。寿石工先生原来在国民党教育部工作,跟鲁迅坐对桌,传统文化底蕴很深的。受这种师承关系的影响,我也承袭着老师的衣钵,走的是尊重传统的路,比较正规。”
  的确如此,多年后,著名桥梁建筑学家茅以升先生给王玉书题词:“古法今意,克绍师传。”以此来形容王玉书的篆刻艺术。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其实,王玉书先生书法篆刻风格的形成,在承袭金老先生指引的基础上,也得益于他在故宫博物院长达30年的工作经历。在故宫这座举世闻名的博物院里,王玉书先生不仅能够亲眼目睹历朝历代的书法真迹,有机会近距离临摹,朝夕晤对,细心揣摩,久而久之,得以变化气质,陶冶性灵。笔底、刀下才能异彩纷呈,佳作迭出。这是其他人所不具备的先天条件,让很多从事书法艺术的人羡慕不已。
  王玉书和金禹民大师朝夕相处,感情早已超越师徒、岳婿之情,可谓亦友、亦子。金老晚年罹患中风,半身不遂,玉书悉心照顾九年,无微不至,所有事情都亲历亲为。老人行动不便,但为了弘扬书法篆刻艺术,经常需要参加一些节目录制,每到此时,都是玉书先生背着恩师前往。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在人民大会堂成立,也是王玉书先生背着金老上台。看着女婿背着岳父缓缓步入台阶,很多人深为感慨这一对师徒、翁婿的拳拳深情!

  王玉书作品
  “在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时,有故宫博物院写篆书的金禹民、写隶书的刘炳森和上海书画院的朱屺瞻、程十发、唐云、陈秋草等多人,都是一代大家。”玉书先生介绍,金老晚年虽然左手不能动了,但是右手还能写能刻。即便是疾病疼痛难忍,他也一直没有放弃篆刻艺术。这一点,对玉书先生也影响颇深。如今,玉书先生也已年近古稀,却还在坚持每日操刀、习书,清晨,5点钟就起床日课。这正是受到乃岳的影响,也印证了启功大师那句他那句名言:“学书法,无意成名,有意用功”。
  对于把他引向书法、篆刻艺术道路的发妻,玉书先生一直心怀感激。当年,两人相敬如宾,携手半生,只是中年早逝,让玉书先生痛心不已。“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玉书先生的艺术生涯里,金夫人功不可没,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玉书作品
   人生三宝针笔刀
  如今,玉书先生从故宫博物院秩满退休,荣归故里,在老家京郊平谷建起了一个小院,名“韫玉轩”,小院门楣上的匾额,是刘炳森先生所题。说起家乡,玉书先生笑了,“在老家,大家只知道我会中医;到北京呢,只知道我会写字。现在当然都知道了。这两行都是国粹,我都喜欢。”因此,先生戏称自己有三宝:银针一根,刻刀一把,毛笔一支。
  王玉书出生杏林之家,在识金禹民先生之前,王玉书先生一直是平谷的“小王大夫”。当年,小王大夫医术高超,主治的儿科和妇科,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在医术上,他秉承家学,颇有天赋,而立之年后,虽不再行医,但是一些亲朋好友知道他精通医道,常常找他看病,甚至还有一些慕名的患者,不远千里,前来求医问药。每每这时,玉书先生总是医者仁心,恪尽仁德。先生退休以后,平谷区中医协会,仍数次邀请他参与其中,但是王先生都以“我只会写字,医道早已荒废”为由婉拒了。
  可是,在书法上,王玉书先生却容不得丝毫马虎。《中华儿女》杂志曾载有,侯宝林大师的名言:一个人的成名四个因素那便是:天赋、名师、刻苦、机遇。八字真言,字字经典。天赋异禀,名师指路,刻苦学习,有了这三点,机会自然会光临有准备的人。王玉书先生说:“书法就像登台,‘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行家知道;三天不练,大家都知道。’所以,一个人弄虚作假,整天做着不切实际的梦,必然不会成功。即使侥幸出名了,那也是浪得虚名,根本拿不出什么能向世人 ‘证名’的东西。”他还说,大家、大师,除了功力功德,年龄高、阅历久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积累丰富,笔下才能有蕴含。他笑道:“写不动了,那才叫写好了。”玉书先生谆谆告诫现在的年轻人,一定要淡泊名利,勤于苦练,耐得住寂寞才能经得起繁华。

  “篆刻尤其如此。”王玉书先生认为,书法和篆刻相辅相成,他介绍道:“要想写得好,必须得刻;要想刻得好,就必须写。篆刻,作为艺术,与刻字匠的区别就在于写和刻的比例。篆刻家是重在写,写占7分,刻占3分;刻字匠反之。写的不好,再怎么刻也改变不过来;只有你写得好,按着写的样子刻,那印才会精彩。”当年,在老师的严格训练下,每刻一方印,他都先设计好几张样子,选最好的一张来刻,为设计好一张印稿,食不甘味、寝不暖席。设计好印稿后,操刀上石,也常常彻夜不眠,整宿整宿地雕刻。不满意的,就要磨掉,回炉重造,直到满意为止。到现在,他已经刻了七千多方了。玉书先生伸出他指关节严重变形的手,调侃自己说,这是典型的“职业病”。
   谈及临摹的问题,王玉书先生表示,历史上的篆刻大家,都是从临摹开始的。临摹,就是继承。无论书法还是治印,都要继承前人。没有继承的创新,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近些年有人提出,篆刻要脱离书法。王玉书先生认为,这是不可能走通的一条死路!“篆刻是以书法为基础的。石头,不过是一个载体,书法、文字才是本体。脱离了书法,篆刻也就没有了艺术表现的主体。因此,如果要创新的话,一定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切不可脱离实际。王玉书先生还表示,篆刻与书法一样,是“表意”的艺术,一方印章一幅画,方寸之间,变化万千。篆刻有规矩,但是不能古板,不能总是一种字体、一门套路,而要千变万化。怎么千变万化?这就要向前人学习,集历朝历代的书法、篆刻于自己刀下的方寸之间,才能变幻无穷,异彩纷呈。

  采访间隙,玉书先生热情挥毫,为艺盟网创始人程稀女士书赠墨宝,笔者有幸亲睹先生挥毫泼墨的珍贵场景。只见他援翰濡墨,屏气凝神,须臾之间,笔走龙蛇,“上善若水”四个篆字跃然纸上。知名作家、艺盟网理事柳琴看字之后发出感叹:“这幅书法堪称杰作!”

  王玉书在韫玉轩门口
  别有洞天韫玉轩
  不能不提王玉书先生书香四溢、翰墨氤氲的居所——“韫玉轩”。此处真可谓别有洞天!在日渐繁华喧嚣的平谷小城,小小的韫玉轩恍若世外桃源。一进院门,满眼碧绿,宁静的空间充满了温馨和祥和。翠竹私语,绿意盎然。本来不大的一方庭院,以台阶为界,隔成两级,从金海湖河道捡来的鹅卵石,铺成小道,曲折迤逦,把一个韫玉轩衬托得精巧别致。深得玉书先生治印之风,足见设计者的用心之妙。

  韫玉轩
  这精巧设计的背后,还隐含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原来,这个小院的设计者,正是玉书先生现在的妻子吕安安女士。提起吕安安,王玉书先生有着诸多感动,她本是一位资深工笔画家,书法绘画都有相当深的功力。但是为了丈夫的事业,甘愿化作绿叶,除了在生活上给予关心,事业上更是扶持相助。玉书先生说,闲暇时,夫妇俩经常拉着一只名叫墨客的拉布拉多黑狗在村外遛弯,看看风景,谈谈人生,其乐融融。
  玉书先生《居乡情》诗云:“深宫三十载,退隐乡梓间。远离阴霾日,颐养回自然。”可见先生在韫玉轩怡然自得的心情。

  王玉书《居乡情》
   恩师慈父王玉书
  为回报桑梓,老有所为,玉书先生在平谷建了一座书画院。我们有幸到书画院参观。一进门,浓浓的墨香,扑面而来,让大家进入了一个琳琅满目的书画艺术世界。在这里,笔者采访了玉书先生的弟子李守红。李守红本是一位商人,却热爱书法,执着追求。经过朋友引荐,终于得偿所愿,拜于王玉书先生门下,成为韫玉轩入室弟子。

  王玉书画院
  李守红说,老师是一个举止谦和、品德高尚的人。对待学生弟子,王玉书先生不仅传授艺术,更重要的是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玉书先生在这方面堪称表率。李守红说,老师事务繁忙,但教我们书法,从来都是一丝不苟,一点名人的架子也没有。“他对我们学生辈,就像一位诚悃的长者。”学生有什么三病两痛,都是由王玉书先生号脉开药。“拜了王玉书先生为师以后,除了自己可以跟王先生学书法,连自己的家人也可以受益。”
  王玉书先生在教徒弟技艺的时候,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十分严厉的。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他总是明确而精准的指出,然后尽己所能,帮助他们精益求精,有所进益。对于后辈的书法学习,王玉书先生的建议是:“静心!切不可心浮气躁。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书法也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对于想学习书法的人,王玉书先生推荐,初学者可以先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的楷书开始。贵在坚持,持之以恒。只要坚持下来了,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俯仰皆宽
  玉书先生书法擅长秦篆、隶书、楷书、行书诸体。篆刻宗法秦汉,出入浙皖,所作诗词与书法,相得益彰。曾先后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治印,为世界名人池田大作、萨马兰奇、陈香梅、帕瓦罗蒂等书篆作品,并为十一世班禅坐床所授金奉篆印文。“作为世界华人优秀艺术家,玉书先生非常低调,平易近人,如同慈父。”李守红如是说。
  谈起恩师,李守红滔滔不绝,他说师傅就是一方宝藏,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有幸拜玉书先生为师,此生无憾。
  后记:道家曰:“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人生之道,莫过如此。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中国文化之根,植于古老光阴的至深处,生长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蔓延与当今华夏盛世中,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凝聚力。玉书先生作为这条文脉中的传承者,他丰富传奇的人生、深厚的艺术修养,岂是区区几千字所能概括?敬祝先生身康体健,宝刀不老,健笔凌云,艺术青春永驻,泽被后人!

  历代皇帝御玺
作者:程稀


1楼2014-11-12 14:4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