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说吧 关注:290贴子:19,230

《认识自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社会心理学知识,开更。
   ――――百度贴吧有个给我说吧,那里会有人听你说话,一直都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1-10 19:13回复
    最基本的不能省了。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境的力量的科学,尤其关注我们是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的,更确切地说,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互相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其实没什么深奥的,就是人与自己,与他人,与周围环境的一些问题。慢慢看吧!这个事儿得慢慢来,今天还有作业,先到这里,提醒下看官,可能会颠覆你的世界观哟,有些东西可能我们早就知道,不愿意承认的东西将慢慢被我们发现
       ――――百度贴吧有个给我说吧,那里会有人听你说话,一直都在。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1-10 19:19
    回复
      1:在我们心目中,自己比其他人更关键,通过自我专注的观察,我们可能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这种焦点效应意味着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这大概就是很多人走路的时候,总是觉得有人在看自己,在人多的地方总是觉得不自在的原因吧。其实没有那么多人关注你(怎么感觉有点打击人呢),你真的想多了,放松,你会表现地更出色。今天天气还不错,愿你们的心情也如今天的太阳,绽放光芒
         ――――百度贴吧有个给我说吧,那里会有人听你说话,一直都在。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11-11 09:58
      收起回复
        自我概念不止由我们的角色,社会认同和社会比较所决定,它也决定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尝试挑战现实的任务并取得了成功会使我们感到自己很能干。与低自尊的人相比,感觉自己有价值的人更快乐,较少神经质,较少受溃疡和失眠困扰,较少药物和酒精依赖,失败后具有更强的坚持性。成功会让我们具有一种充满希望的,自信的态度。自尊不仅来自于告诉孩子他们有多棒,还要让他们通过辛苦努力获得成功。乔治米德指出: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的并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觉得他们如何评价我们。
           ――――百度贴吧有个给我说吧,那里会有人听你说话,一直都在。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11-12 21:56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11-12 23:31
          收起回复
            太深奥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4-11-12 23:46
            收起回复
              “情感预测”的研究显示人们很难预测自己未来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会错误地预测自己谈过一场恋爱,收到礼物,赢得比赛和被侮辱后的感觉。在消极事件之后我们尤其会倾向表现出“影响偏见”――高估情绪事件的持久性影响。尽管你可能会会永远为失去而遗憾,但你在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时间的快乐会受两件事:这一事件,其它所有事情的影响。因为关注消极事件使得其它所有事件对快乐的贡献均会大打折扣,所以就会过高地预期自己的痛苦。“没有什么你所关注的事会带来和你所认为的那样大的差异”。威尔逊和吉尔伯特认为:人们会忽视自己心理免疫系统的速度和力量,包括其合理化策略,忽视,原谅和限制情绪创伤。在很大程度上被我们忽略的心理免疫系统令我们比自己预期得更容易适应残疾,恋爱关系的中止,考试不及格和个人与团队的失败。。。
                 ――――百度贴吧有个给我说吧,那里会有人听你说话,一直都在。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11-15 11:41
              回复
                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理论,对自己能力与效率的乐观信念可以获得很大的回报。你的自我效能是你在多大程度上感觉自己有能力去做一些事。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儿童和成人更有韧性,较少焦虑和抑郁,他们还生活得更健康,学业成就也更高。自我效能的主要来源是对成功的体验。。。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感觉到控制,取决于我们如何解释挫折(具有自我控制感的人会完全或者大部分将错误或失败归因于自己可控制的因素),一般而言,具有自我控制感的学生会得到更好的成绩,拥有更好的关系,并且心理更健康;习得性无助是当动物和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知觉到缺乏控制---习得性无助)。对你做的事和别人对你做的事失去控制可能会演变成令人不愉快的压力事件,很多疾病与无助的感觉都与选择性减少有关,研究证明,促进个人控制系统确实可以真正地增强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但是与此同时,更多的选择可能会带来信息超载,也带来更多后悔的机会。比如:人们对无法反悔的选择(最后大甩卖中的选择决定)的满意度比对可以反悔的选择(当允许退款和更换时)的满意度要高。
                   ――――百度贴吧有个给我说吧,那里会有人听你说话,一直都在。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11-15 23:45
                回复
                  自我服务偏见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我们一边轻易地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一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要好。实验发现:当得知自己成功后,人们乐于接受成功的荣誉,他们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把失败归咎于诸如运气不佳,问题本身就无法解决这样的外部因素,在那些既靠能力又凭运气的情境里,这种现象尤其明显,所以“大神”常说英雄联盟里“坑货”多(像我这样虽然坑但是勇于承认错误的人少喃),可能还牵涉自尊问题。。。我们总是将成功与自我相联系而刻意避开失败对自我的影响,以此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相对与客观行为维度(守时的),主观行为维度(有教养的)会引发更强烈的自我服务偏见。我们还会认为自己更擅长的事情是更重要的,因为这样有利于维持我们的自我形象。为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自我形象,我们还常常表现出这样一种奇怪的倾向:过分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地估计别人对我们的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这种现象被称为虚假普遍性效应。而在能力方面,当我们干得不错或获得成功时,虚假独特性则更容易发生,我们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是超乎寻常的以满足自己的自我形象,当个体感到自己不被肯定时,他们会使用自夸,推脱和贬低他人等方式来肯定自己,更普遍的是,看不起自己的人也倾向于会对他人的怠慢作出过激的反应,其实他们感受到的拒绝并不存在,而只是因为他们惯于责备别人。取笑别人其实和被取笑者一样可笑
                     ――――百度贴吧有个给我说吧,那里会有人听你说话,一直都在。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11-16 12:05
                  收起回复
                    自尊
                    动机引擎驱动着我们的认知机器,面对失败,高自尊的人会认为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失败,并夸大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性,以维持自己的自我价值,在失败之后人们的生理唤醒水平越高,他们容易以自我保护式的归因来为失败申辩。当发现自己高傲的自尊受到威胁时,人们常常会以打压他人的方式来应对,有时甚至是以暴力的方式反应。低自尊的人当感觉很糟糕或受到威胁时,更倾向于透过有色眼镜来看待一切――注意并记住别人最坏的行为并认为伴侣不爱自己。。。和自尊脆弱的人相比,把自尊更多地建立在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不是分数外貌金钱或别人的赞美的基础上的自尊感明确的人,会一直感觉到状态良好。所以,对自我少关注一些,多注意培养自己的才能和发展人际关系,因为这些最终会给你带来更大的幸福感。
                       ――――百度贴吧有个给我说吧,那里会有人听你说话,一直都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11-16 17:37
                    回复
                      就是嘛 好东西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11-17 23:34
                      收起回复
                        我们对人的判断基于我们如何解释他们的行为。(归因理论就不讲了,通俗讲,归因就是你认为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一件事的发生)。通常情况下我们不是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性格就是归因于外在情境。每时每刻,我们内部的心理活动和由此发出的言语和行为,都取决于我们所处的情境,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情境因素造成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的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这种倾向被李罗斯称为基本归因错误。当涉及到我们自己的个人利益时,基本归因错误会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种归因错误是难以避免的,即使人们清楚地意识到某人的行为反应是受自己的影响,他们仍然低估外在因素的影响。我们通常也认为他人的行为就是其内在性格意图等内部特点的直接反映。当我们解释他人行为的时候,我们会犯基本归因错误,而对于我们自己的行为,我们却通常用情境因素来解释。犯归因错误的原因:当我们成为行为的执行者时,环境会支配我们的注意,而当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作为行为载体的人则会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而环境变得相对模糊。当观察者回顾自己的记忆内容时,通常会分配给情境更多的权重。当我们把注意聚焦在自己身上时我们更可能将原因归结到自我(自我觉知效应);我们越是缺乏在不同情境下观察人们行为的机会,就越容易将行为归因于他们的人格使然,二手的印象通常很极端,可能是因为个体多次将注意集中在人而不是环境上。。。
                           ――――百度贴吧有个给我说吧,那里会有人听你说话,一直都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11-20 15:01
                        回复
                          文字丢了

                             ――――百度贴吧有个给我说吧,那里会有人听你说话,一直都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11-30 23:14
                          回复


                            16楼2014-12-07 22:34
                            收起回复
                              《从众》
                              从众是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有时我们会顺从一种期望或要求,但并不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这种靠外在力量而表现出的从众行为叫做顺从。如果我们的顺从行为是由明确的命令所引起的,那么我们称它为服从。真诚的,内在的从众行为叫做接纳,有时,接纳会紧跟顺从。除非我们觉得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责任,否则,我们通常会赞成我们自己坚持做的事情。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未必就是我们自己的观点。三个经典的从众研究: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引起服从的因素:1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我们很容易贬低远离自己的人或失去个性的人,人们对于个性化的人是最富有同情心的。2权威的接近性和合法性;研究者的亲自在场也会影响服从,但是,权威必须被认为是合法的。3权威的机构性,有机构作背景的权威易发挥社会权利。4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从众也可以是积极有效的。当你面对不公正的教师,完全又理由指责他时,你还是犹豫了,后来同学们接二连三地纷纷指出不公平的事实后,你也跟着他们一起指责起来,这就是释放效应。。当外界的影响作用超过了内在的信仰时,态度便无法决定行为。在服从实验中,强有力的社会压力(研究者的命令)超越了力量较弱的因素(远距离受害者的抗争)。在受害者的抗争和研究者的命令之间的权衡中,在希望避免造成伤害和希望成为一个好被试的思想斗争中,极大多数人选择了服从。外在的行为和内在的心理倾向可以彼此影响互相促进,有时还是螺旋型上升的(登门槛现象)。顺从滋生了接纳。。即时的环境力量也同样强有力。在试图打破社会束缚时,我们才突然意识到它们是多么强有力(想象一下你在一节课中间起立,在餐馆里唱歌)。拖延同样是对自我伤害的无意识的放任。在邪恶力量的支配下,善良的人们有时也会堕落,他们会对不道德的行为进行合理化的归因。
                                          我是句号君,认不认识我呀!>_<   要开心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12-25 11: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