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这辈子,我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国。即使在来之前,几乎全厂的农民工兄弟已经替我做过心理建设,也事先准备了一些东西,但真正处身在万米高空,第一次看到云从脚下过,那种兴奋不可抑制。我坐在飞机走道中间,我的视线,却不时向弦窗的位置探去。
盛董事长理所当然地坐在弦窗边,那是四张机票里最好的位置。两位专家挨著他坐,而我坐在最外面。
这一次,盛董事长共从公司抽调了两位专家,一位是涉外法律事务专家谭英民,一位是机械制造方面的技术专家周贤。再加上我这个一线工人代表,全团共计四人,组成了白牡丹公司进口设备商务考察团。或许还要再加上一个翻译,盛董事长选择雇佣了一个美国当地的华侨充当翻译。
虽然我是第一回参加,但这种考察团,以前在老糖精厂时也有。老糖精厂的考察是在国内,但每次考察的人数至少会在十位数。其中包括厂长的岳父岳母、书记的小舅子家……说白了,更像公费旅游团。
而这个不同。盛涛即使想用这个考察团来看住我,但如果我达不到他的要求,他是绝对不会让我参加的。转型后的工厂,在管理上变得更加注重实效。盛涛作为董事长,更是不会拿自己工厂的命运开玩笑。
撇开过去的恩怨不谈,仅仅这一件事,就让我的心里就充满著受重视的欣喜与一展所长的期盼。
尽管兴奋,我还是尽力控制,尽力将注意力集中到手头的文件上。文件里,是三家国外的机械设备供货商的详细资料,厂里应该派人事先和这些厂家接洽过,并且达成了初步的意向。而我们这次去,就是要最后敲定到底用哪一家的机械设备。
我想是为了保密,直到上飞机前,厂里的秘书才将这些文件发到我们手上——董事长除外。
老工人的英文水平有限,我记不住三个长长的英文厂名。所以我看了一会儿,就决定分别用A、B、C三个英文字母代替厂名。英文字母比较简单,从初中学到高中,比较符合体力劳动者的智商。
盛董事长和那两位专家也都在看文件,表情都是分外的认真。三个人,偶尔低声地交谈几句我所听不懂的专业术语。
所以虽然我明知道我的体格属於傻粗型。这种人适合当人盾,而不是玩弄智商。但我还是愿意忍住头晕,认真地继续看这堆密密麻麻的文件。
我想,幸好这是中文,要是英文,我一个字都看不懂。
从下午16点25分自A城起飞,次日下午16点15分抵达芝加哥,长达一个昼夜的连续飞行,我就这样一会儿看看文件,一会儿偷瞧窗外,后来便睡著了。
那天我就这样时睡时醒,当我第四次睡醒时,飞机已经飞抵了地球的另一端。
也许是习惯了,下了飞机,盛董事长和两名专家的脸色如常,立刻便与那个来接机的华侨翻译攀谈起来。盛董事长当机立断,要求趁著天色还没有黑,先去A厂实地考察一番。
只有我一个人灰头土脸,疲惫写在脸上。我的脑子很疼,机械地跟著他们的背影,一直向机场外走去。
上了房车,一行四人分坐在车的两侧,翻译开车。我正好坐在盛董事长的对面。也许直到此刻,在飞机上没拿正眼看过我的盛董事长,第一次注意到我的脸色,不禁皱了皱眉。
专家之一的谭英民看看我,又看看自己的老板,有些迟疑地说:“盛董,您看要不要先送夏先生到酒店休息?他好像不太舒服。”
盛董事长又看了我一眼,然后转过脸去看窗外。他用很清晰的声音说:“我们是来考察的,不是来游山玩水的。”
我勉强冲著谭英民笑,说:“我没事!谭先生!”
过了一会儿,盛董事长忽然又说:“打起精神来,我们必须打好这一仗!”说这话时,他的视线一直看著我,显然是对我说的。
我看了看他,想揣摩他这话里有多少水分?房车外,芝加哥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霓虹夜灯飞掠而过,令人目眩,而房车里,投来的视线却清淡如菊,湿润如玉,似乎……似乎不像是假的。
於是,沈寂已久的心脏,又跳了一下,极轻的一下。我转过头看窗外,说:“放心!”
在那家外国人的工厂里,一名大鼻子的厂方代表带领我们参观了他们厂生产出来的最新机械设备,嘴里作著英文介绍,一旁的翻译飞快地把他的话译成中文。
但这个翻译发现,真正认真听他翻译的人,只有我一个。当盛涛和两个专家向厂方代表发问时,用的全是熟练的英文。
我一直在仔仔细细地观察眼前最新式的国外设备,仔仔细细听著翻译。不为别的,只是为了一个老工人的理想,为了对得起我自己的机械天赋。
遇到一时没听懂的,我就问翻译。这时候我已经知道,这个翻译,可能是为我一个人准备的。
盛董事长,对於工作上的事情绝对一丝不苟。而我心里,还在想著刚才的航班。我从来不知道,原来地球也可以这麽小。就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此近,如此远。
这辈子,我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国。即使在来之前,几乎全厂的农民工兄弟已经替我做过心理建设,也事先准备了一些东西,但真正处身在万米高空,第一次看到云从脚下过,那种兴奋不可抑制。我坐在飞机走道中间,我的视线,却不时向弦窗的位置探去。
盛董事长理所当然地坐在弦窗边,那是四张机票里最好的位置。两位专家挨著他坐,而我坐在最外面。
这一次,盛董事长共从公司抽调了两位专家,一位是涉外法律事务专家谭英民,一位是机械制造方面的技术专家周贤。再加上我这个一线工人代表,全团共计四人,组成了白牡丹公司进口设备商务考察团。或许还要再加上一个翻译,盛董事长选择雇佣了一个美国当地的华侨充当翻译。
虽然我是第一回参加,但这种考察团,以前在老糖精厂时也有。老糖精厂的考察是在国内,但每次考察的人数至少会在十位数。其中包括厂长的岳父岳母、书记的小舅子家……说白了,更像公费旅游团。
而这个不同。盛涛即使想用这个考察团来看住我,但如果我达不到他的要求,他是绝对不会让我参加的。转型后的工厂,在管理上变得更加注重实效。盛涛作为董事长,更是不会拿自己工厂的命运开玩笑。
撇开过去的恩怨不谈,仅仅这一件事,就让我的心里就充满著受重视的欣喜与一展所长的期盼。
尽管兴奋,我还是尽力控制,尽力将注意力集中到手头的文件上。文件里,是三家国外的机械设备供货商的详细资料,厂里应该派人事先和这些厂家接洽过,并且达成了初步的意向。而我们这次去,就是要最后敲定到底用哪一家的机械设备。
我想是为了保密,直到上飞机前,厂里的秘书才将这些文件发到我们手上——董事长除外。
老工人的英文水平有限,我记不住三个长长的英文厂名。所以我看了一会儿,就决定分别用A、B、C三个英文字母代替厂名。英文字母比较简单,从初中学到高中,比较符合体力劳动者的智商。
盛董事长和那两位专家也都在看文件,表情都是分外的认真。三个人,偶尔低声地交谈几句我所听不懂的专业术语。
所以虽然我明知道我的体格属於傻粗型。这种人适合当人盾,而不是玩弄智商。但我还是愿意忍住头晕,认真地继续看这堆密密麻麻的文件。
我想,幸好这是中文,要是英文,我一个字都看不懂。
从下午16点25分自A城起飞,次日下午16点15分抵达芝加哥,长达一个昼夜的连续飞行,我就这样一会儿看看文件,一会儿偷瞧窗外,后来便睡著了。
那天我就这样时睡时醒,当我第四次睡醒时,飞机已经飞抵了地球的另一端。
也许是习惯了,下了飞机,盛董事长和两名专家的脸色如常,立刻便与那个来接机的华侨翻译攀谈起来。盛董事长当机立断,要求趁著天色还没有黑,先去A厂实地考察一番。
只有我一个人灰头土脸,疲惫写在脸上。我的脑子很疼,机械地跟著他们的背影,一直向机场外走去。
上了房车,一行四人分坐在车的两侧,翻译开车。我正好坐在盛董事长的对面。也许直到此刻,在飞机上没拿正眼看过我的盛董事长,第一次注意到我的脸色,不禁皱了皱眉。
专家之一的谭英民看看我,又看看自己的老板,有些迟疑地说:“盛董,您看要不要先送夏先生到酒店休息?他好像不太舒服。”
盛董事长又看了我一眼,然后转过脸去看窗外。他用很清晰的声音说:“我们是来考察的,不是来游山玩水的。”
我勉强冲著谭英民笑,说:“我没事!谭先生!”
过了一会儿,盛董事长忽然又说:“打起精神来,我们必须打好这一仗!”说这话时,他的视线一直看著我,显然是对我说的。
我看了看他,想揣摩他这话里有多少水分?房车外,芝加哥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霓虹夜灯飞掠而过,令人目眩,而房车里,投来的视线却清淡如菊,湿润如玉,似乎……似乎不像是假的。
於是,沈寂已久的心脏,又跳了一下,极轻的一下。我转过头看窗外,说:“放心!”
在那家外国人的工厂里,一名大鼻子的厂方代表带领我们参观了他们厂生产出来的最新机械设备,嘴里作著英文介绍,一旁的翻译飞快地把他的话译成中文。
但这个翻译发现,真正认真听他翻译的人,只有我一个。当盛涛和两个专家向厂方代表发问时,用的全是熟练的英文。
我一直在仔仔细细地观察眼前最新式的国外设备,仔仔细细听著翻译。不为别的,只是为了一个老工人的理想,为了对得起我自己的机械天赋。
遇到一时没听懂的,我就问翻译。这时候我已经知道,这个翻译,可能是为我一个人准备的。
盛董事长,对於工作上的事情绝对一丝不苟。而我心里,还在想著刚才的航班。我从来不知道,原来地球也可以这麽小。就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此近,如此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