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导航吧 关注:226贴子:1,104
  • 0回复贴,共1

第5节 语言表达综合运用第1讲 古诗类、对联类运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5节 语言表达综合运用
第1讲 古诗类、对联类运用
1.C。A项,根据第四句诗的内容暗示,第三句诗应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故排除。B项,题为《闲居初夏午睡起》,“梅”不是初夏所见之物。D项,由第四句“误认雨声”可知第三句写的不是“下雨”的情景。
2.A。“一株雪”是比喻首句梨花,“惆怅”呼应第四句“人生看得几清明”,因此A句最为合适。
3.D。以全诗语意选之。此外,本诗为八律,按律诗体裁,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应对仗工整,首联“寂寂”对应“朝朝”较为贴切。
4.B。“雏凤清于老凤声”出自唐代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诗意为雏凤的鸣声比老凤的鸣声来得更清圆。现往往用来表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一哲理。文句只是表明90后们的快速成长,而没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味。
5.B。四节式格局为点题→写景→言事→结情;二节式格局前节在于描绘景象,后节在于寄托情志,物象是引发情志之缘由,情志是谋篇立意之所在。⑧②与结句③⑦关系也更紧密。
6.A。B项,“明月”与诗题“遇雨”及上文“阴云”不符,且“一声长笛归岛门”与上句平仄不合。C项,“千家暮雨薜荔村”与上句不对仗,且杨花开在春季,时令与秋季不合,且“杨花喜杀渡江人”与全诗意境不符,与上句平仄不合。D项,“明月”与诗题“遇雨”及上文“阴云”不合,且杨花开在春季,时令与秋季不合,且“杨花愁杀渡江人”与上句平仄不合。
7.D。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A、B、C三项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应排除。
8.B。第一空承接前句“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对菊花情有独钟”,可见此空应填入表示很多人爱菊的诗句,应填第③句;第二空承接“菊不畏寒”,只有第②句符合这个意思;第三空咏叹菊花的品节,应填第①句。
9.B。此题考查考生了解对联背后的文化内涵的程度,要求考生能了解一定量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这四联都切人,但只有B项切地,因为紧切潮州。唐元和十四年,唐宪宗遣人自凤翔迎佛骨入宫中,瞻奉舍施。韩愈(文公)上《论佛骨表》,“欲为圣明除弊事”,谁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被贬为潮州刺史。虽只在这里呆了八个月,但他的文学主张因际遇更得到加强,作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他被尊为百世之师。切与不切,十分清楚。移易他处昌黎祠不得。
10.C。将对联与教材内容、文学知识结合起来考查,是高考对联考题的特点,这也是课内与课外结合的考查方式。贾谊、诸葛亮、屈原、文天祥其人其事都是中学教材要求了解的基本文学常识。屈原曾被流放,作《九歌》,据此可选C。
11.B。根据字字相应和句意承接可作出选择。
12.B。本题主要从对联对仗的特点入手进行分析,上联中“卷”字为动词,B项“飞”字与之对应最为恰当。
13.A。根据词性相同,话题相同等角度,选A项好。
14.D。A项,重阳,可结合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时间。B项,元宵,“元夜”一词表明是“元宵节”,即“上元节”。C项,高考,由“折桂”一词可知。


1楼2014-11-07 10:3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