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开讲国资并购故事:省属企业重组地市国企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 2005-10-17
国资“资源”利用之道
国有资产放到市场上,也不外乎一种商品,如何实现它的最大价值,或者最大利润,正在成为许多地方政府开始思考的问题,至少,简单的出售已经不再是唯一主导的方法。
安徽,资源大省,这些动辄支撑地方利税半边天的资源型国资如何优化改革?安徽省开始推行的省属国企收购地方企业,目的是要打通产业链,改变以前简单出售“资源”为销售“能源”,其实质则是重新配置国有资源,而非变现国有资源。
一个多月来,我们“长三角国企改革系列”的视角陆续停留在经营性国企、行政事业性国企和资源型国企,我们细分了大型国企、上市公司和中小企业等不同的落脚点,意图以审思的眼光向读者折射长三角这一特殊“试验田”的国企改革图景,探究其个性模式、路径选择和现实问题,以及其背景所隐藏的政经逻辑。
至此,我们的调查告一段落,有趣的是,安徽模式,正好与本系列开篇中所调查的上海国资“拼盘”模式异曲同工,这种呼应或许又带给我们以启示。
安徽报道
安徽淮化集团忽然成了一匹行业“黑马”。最近,该集团宣布,要投资近百亿元兴建一系列甲醇、烯烃和浓硝酸、二甲醚等项目。
“这得益于与皖北煤电集团的重组。”淮南市一位副市长告诉本报记者,皖北煤电刚刚完成对淮化集团的重组。“此淮化(集团)非彼淮化(集团)”?一个是安徽省国资委监管的省属国有企业(皖北煤电),一个是淮南市市属国企(淮化集团)。
安徽省国资委一位副处长透露,两者重组,是安徽省“省属企业”重组“地方企业(市县属企业)”的第一步。“这是安徽国资改革的一个基本形式和主导方向。”他说,“好戏还在后面。”“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省属企业来重组地方企业。”
省属企业重组地方国企
分析一下皖北煤电与淮化集团的发展背景,不难发现安徽省国资委发动这场重组的意图。
位于安徽宿州市的皖北煤电集团,是安徽省省属大型国有独资煤炭企业,其前身为皖北矿务局。该集团年产原煤1000万吨以上,所产煤炭多为发展煤化工需要的稀缺品种,并且拥有一家上市公司——恒源煤电。
而淮化集团原为前化工部直属企业,1996年下放淮南市,是安徽省最大的煤化工企业,目前已形成氨及氨加工、醇及醇加工、精细化工等几大系列纵深加工的生产布局。其硝酸年产达23万吨。
按照安徽省发改委官员的说法,两者在发展过程中都遇到了产业链条单一化的难题。再加上最近几年煤电、原材料大幅涨价等突出困难,更使得这类资源型企业现金流捉襟见肘。去年光在这一块,就使得淮化集团产生了2亿元的巨额增支。不仅如此,在“企业办社会”年代,淮化集团还积累了大量债务或不良资产,后由信达资产公司所持有。如何合理消化债务,令淮南市政府深为头疼。
皖北煤电董事长葛家德也在寻求企业转型之路。对于皖北煤电这样产品单一的企业来说,经常受困于价格变幻莫测的煤炭市场。
而这时候,安徽省国资委已经根据安徽省省委、省政府的意图,确定了“省属企业重组地方国企”的思路。“有省里的强力支持”,皖北煤电与淮化集团的重组出奇地顺利。“前后只用了两个多月。”
最终,淮化集团以“增资扩股”的形式引进皖北煤电。后者以4.36亿元资金控股新淮化集团,占51.03%股权;而淮南市国资办、信达资产公司所占股权比例分别为37.76%和11.21%。淮化集团也顺利实现了“债转股”。
葛家德告诉记者,与淮化集团进行重组后,皖北煤电将由原来单一的煤炭生产型企业向煤炭深加工领域延伸,形成以采掘业为基础,以煤电化、煤炭物流、资本运作为支撑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这正体现了省里做大做强国资企业的意图。”上述淮南市副市长说。他同时表示,重组后不影响原来的税收格局。“国税、地税上交比例没有变化。而且,地税还是交到地方(淮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