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元年
秦攻魏,至陕,獂(西戎之一)反叛攻秦,秦与魏议和而罢兵。秦灭獂,斩獂王。
公元前358年,秦孝公四年
韩昭侯元年,秦败韩于西山【今河南熊耳山,秦国可能在此战后夺取了卢氏】。秦军是从武关出击的,而不是从函谷关出击,因为此时函谷关一带还在魏国控制下!
【竹书纪年】魏龙贾筑长城于西边。有人认为龙贾修筑的是河西长城,有人认为是大梁西面的长城。。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三年,一说在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六年,商鞅变法开始!
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七年
秦孝公与魏惠王会杜平。
魏国计划攻打赵国,先向秦国示好,会盟,以求没有后顾之忧,但秦孝公,卫鞅等人应该猜到了,魏国突然来示好,必定有别的用意!
公元前354年,秦孝公八年
魏惠王十七年,魏伐赵,围邯郸。
秦孝公,卫鞅没有猜错,魏军主力集中到了东部,西部防御空虚,夺回河西的机会来了!
秦攻魏,取元里、少梁。【很可能秦国完全夺取了河西诸城,】
公元前353年,秦孝公九年
魏拔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
公元前352年,秦孝公十年
由于魏军主力完全被牵制在东部,秦国决定继续扩大战果!
秦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楚攻魏,至睢水、濊水。魏伐楚,取上蔡【竹书纪年】。齐、宋卫联军围魏襄陵,被魏击败。魏筑长城,塞固阳。
【以上据《史记》、《战国策》、《竹书纪年》综合得出】
公元前351年,秦孝公十一年
秦卫鞅围魏固阳【固阳,很可能就是《战国策》里所说的定阳】,降之。秦军攻赵,至蔺。【据此看来,秦军还夺取了上郡的部分城池,先锋一直打到赵国境内】
魏将邯郸归还赵国。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十二年
魏攻秦,围定阳【战国策】,秦求和,魏与秦会彤。
魏国解决东线战役后,集中主力向秦军反攻,把秦军打得大败,不但收复了安邑,还渡过黄河,把秦军残部包围在定阳。
秦孝公和商鞅万万没有想到魏国还有那么强的实力,万般无奈之下,向魏国求和,这次求和的代价很大,秦国应该把先前攻占的河西诸城全部还给了魏国,退回原有疆界!
秦孝公和卫鞅并没有就此认输,第二轮变法开始了,同时秦迁都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