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吧 关注:370贴子:3,153
  • 5回复贴,共1
“龙池”,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属平阴县洪范池镇政府路北,在洪范池泉群中,最为著名。池名源于《尚书·洪范》,取其洪水就范之意。据池前清道光十八年《重修洪范池碑记》载:金完颜时,龙池呈正方形,四周石砌。边长各7米,水深约6米,清澈见底。池底及四壁散泉缓缓浸溢,日涌量约1000立方米,水自池壁南侧的石雕龙口中涌出,跌入一2米见方的小池中,与绕龙池一周的石渠联通,然后汇入狼溪河。泉水流经的石渠叫月河,上有月河桥连通龙池和龙祠。《东阿县志》载“池在城南15里群山之中……泉仰吐其上, 石为池。”以洪水就范之意取名。池呈方形,以石砌岸,边长7米,深6米,周置石栏,栏外有平台,泉水自池底及四壁溢出,日涌水量约1000立方米。“不以旱涝而消长,不以冬夏而变温”。由于泉水平稳上浮,将硬币掷于水面上能旋浮多时,经阳光照射,金光闪闪。“洪范浮金”是著名的历史景观。[1]


1楼2014-11-04 21:10回复
    简介编辑奇特洪范池奇特之处有二。其一是“洪范浮金”,为古东阿八大景之一。游人掷硬币于池中,上涌的泉水使硬币飘摇旋转而不沉下,日照其上,金光闪闪,呈现出浮光耀金之奇观。明代嘉靖进士何海晏有《洪范浮金》一首:“方池十丈水之浔,洪范锡名称到今。戏掷一钱清沏底,随波荡漾似浮金。(此处的锡读作cì,通“赐”)”其二是“不以旱涝而消长”,即旱涝如一,水位不受旱涝的影响,始终如此;不以“冬夏而变温”,即长年如一,池水是恒温,长年17℃,所以冬温夏凉。冬天你会看到池水热气腾腾,一片雾气,用手一拭热乎乎的。夏天则寒入肌骨,清人心脾。池周筑以护身石栏,由栏板和立柱扣结而成。柱头立雕石狮、盖钮等饰物,栏板浮雕花卉,池底有震海犼一个。泉水龙池里的水从南面的一青石龙头中流出,水质优良,含有锶、锂、锗、偏硅酸等20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水自池的外壁的石雕龙头中涌出,跃入2米见方的水池中,泉水绕匝池一周,汇入狼溪河。此水为高级营养滋补品--阿胶的生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在秦汉时的《神农本草经》和后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中国药学大词典》(1935年版,第778页)阿胶条载:“按古法先取狼溪河水以浸泡黑驴皮,后取阿井水熬胶。考狼溪河水源于洪范泉,其性阳,阿井水发源于济水,其性阴,取其阴阳相配之意。”故洪范泉水为全国唯一传统熬制阿胶用水。


    2楼2014-11-04 21:10
    回复
      2025-05-29 11:50:55
      广告
      旅游指南洪范池又名“龙池”,位于平阴县城西南部洪范池镇,是济南西部最著名的泉池。池名源于《尚书·洪范》篇。据道光十八年《重修洪范池碑记》载:金代“村人因祷雨辄应,建龙祠于池北,故又号龙池。”泉池南侧外壁上,镌行书“龙池”二字,字下有一青石雕刻的龙头,从池壁探出,泉水自龙头口中涌溢而出,却不显喷涌之状,水面清澈平稳如镜,四季长流不息。清人杨士元曾题联曰: “常将池影映天地,不以消长随春秋。”由于泉水上涌而富有浮力,将硬币投放水面上,久久不会下沉,“洪范浮金”便成为当地著名的景观之一。洪范池水质优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3楼2014-11-04 21:10
      回复
        温馨提示门票:20元(洪范池)地址:济南平阴县洪范镇交通:(1)济南市区驾车沿220省道——西南方向前行——过长清、平阴县城沿东阿镇东南方向行驶即到。(2)济南长途汽车总站乘坐济南——平阴长途汽车(约40分钟一班,票价22元)。车程约3小时。平阴长途汽车换乘至洪范镇乡镇客车(约一小时一班,车程约1小时;票价7元)


        4楼2014-11-04 21:11
        回复
          人物编辑帝王之师于慎行
          五世祖于慎行
          明朝万历皇帝的老师于慎行“文学为一时之冠”,家乡平阴在他的心目中是“树动三秋色,泉飞万壑音”的山水图景。那里群峰列峙,而山山有泉,洪范泉水就时刻流淌在他的心中……平阴东阿为春秋谷城旧地,奇山秀水,浮清展翠。“岱岳西来如万马,千峰去气总相迎”,生长在这里的于慎行(1545年—1607年),把家乡的群山比喻为万马奔腾,这里山山有泉,位列济南九大泉群之一的洪范泉群即发源于此。洪范池是济南西部最著名的泉池,有“山水画廊”、“齐鲁泉乡”的美誉,池名源于《尚书·洪范》篇,原意为“大而有常”,洪范泉水宛转流入狼溪河,当地的阿胶即是用此水浸驴皮熬制而成的。


          5楼2014-11-04 21:11
          回复
            罢官三次罢官的于慎行于慎行字可远,又字无垢,官至明朝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明隆庆二年(1568年),23岁的于慎行中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充日讲官。少年得志的于慎行看似官运亨通,其实则不然,纵观其40年仕途,曾三次罢官,二十二年赋闲在家,最长的一次长达十七年。明万历六年(1578年),首辅张居正在全国实行改革,此前一年张居正父亲病逝,按明朝丁忧制度,张居正须解职守制三年。由于担心改革和自己的命运,张居正不想在家守制,便向门生故吏暗示向朝廷为其提出“夺情”。获准后,举朝哗然,许多朝臣强烈反对。于慎行的仕途与张居正的器重和提携有很大关系,此时,于慎行没有知恩图报,反而反对张居正的做法。御史刘台首先起来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入狱,众人避之唯恐不及,于慎行却前往牢房探望。张居正当面质问于慎行:“子吾所厚,亦为此耶?”于慎行从容对曰:“正以公见厚故耳。”随后,于慎行以有病为由提出辞职,回到了家乡,赋闲五年。


            6楼2014-11-04 21: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