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汉文化吧 关注:66贴子:1,041

秋雁城雨11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秋雁城雨#●乐律篇【彩绘竹排箫】
排箫古名“箫”或者“参差”,曾乙候墓出土排箫一共十三根箫管,刚出土时其中八根箫管都能吹出音乐。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和保存最好的竹质排箫,从八根箫管的测音推断,他们并不是按照十二律及其顺序编排,所构成的音列至少是六声音阶结构。
排箫的形象在汉代石刻,魏晋塑像和唐代壁画可以见到,再往后就消失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1-03 19:52回复
    #秋雁城雨#●乐律篇【曾候乙漆瑟】
    战国时期1978年随州市出土。
    曾候乙墓出土瑟的弦数为二十五根,桓谭《新论》上说神农氏“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制成琴瑟,《史记●封禅书》上说,有一天太帝(黄帝)听素女弹五十弦的瑟,那忧郁的旋律让他悲伤不已。于是他命人将瑟劈开,变成二十五弦。
    唐代李商隐有诗句说“锦瑟无端五十弦”,而出土的先秦古瑟却大多是二十五弦!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1-04 20:0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秋雁城雨#●乐律篇【曾候乙编磬】
      1978年随州市出土,为战国时期文物。
      磬是石制打击乐器,是八音的一种,单个使用的磬叫特磬,多个组成配套使用的磬叫编磬,曾候乙编磬一共有三十二块,磬上刻有编号和乐律铭文,据复原研究,它的音域跨三个八度,而且十二个半音齐全,音质清越。
      曾候乙编磬的磬石材料主要是石灰石,仅有极少数采用了大理石。编磬下层做起第十一块磬石上还能看到三叶虫化石,非常有趣!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11-06 19:43
      回复
        #秋雁城雨#●乐律篇【铜铙】
        铙(nóo)是手持的打击乐器,使用时铙开口向上,所谓的“鸣金收兵”就是用打击铙发出的声音来指示士兵撤退,这件铙在包山二号的遣策上登记为“一铙”。它除了铙外壁有花纹之外,铙的内壁也有花纹,从工艺上而言,测音表明这件铙是单音铙,只能发一个音!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11-07 19:43
        回复
          #秋雁城雨#●地理篇【鄂君启节】
          战国时期文物,1957年安徽寿县出土。
          “节”的本意就是竹节,“节”作为符节来讲,指的是由古代君王或者政府颁发的用于水陆交通的凭证。《周礼》言,最早的符节是把竹子刨开制成的,鄂君启节虽然青铜铸造的,但仍然被做成竹节的形状!
          鄂君启节总共发现了五件,舟节两件,车节三件,由于是青铜铸造,所以符节铭“金节”!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11-09 20:35
          回复
            #秋雁城雨#●地理篇【九州】
            相传尧时大禹平洪水,将天下分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
            “州”作为地方区域划分的名称,从汉到南北朝时期,基本上是监察区,有时也是行政区,不过南北朝以后,州的范围逐渐缩小,唐代共有三百多个“州”,是行政区,宋元谓之“州”,大致如唐,明清改州为府,又有扬州府,兖州府等名称。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11-10 20:28
            回复
              #秋雁城雨#●地理篇【郡】
              郡是行政区,秦并天下,分36郡,著名的陇西,邯郸,南阳,钜鹿,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河东,代郡,雁门,琅琊,汉中,巴郡,蜀郡,长沙,黔中,上党,颖川,太原等,后来又增加桂林,象郡,云中,闽中,共四十郡。此后历代都有郡,但是区域变小了,直到隋代才取消了郡唐代州郡迭改。都是行政区,宋废郡。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11-11 21:10
              回复
                #秋雁城雨#●地理篇【地域名——道】
                “道”是唐代的监察区,略相当于汉代的州,贞观年间分全国为十道:1关内道,2河南道,3河东道,4河北道,5山南道,6陇右道,7淮南道,8江南道,9岭南道,10剑南道。后开元有分为十五道。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11-12 22:1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秋雁城雨#●地理篇【区域名——路】
                  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分的区域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分和军区的性质。(路是介于行政区和监察区之间的一种划分,并不是“州级”的上级机构,只是便于中央在财赋,兵政及国家掌控的垄断经济等的方面管理地方所设置的机构。)最初全国分十五路,后来又分为十八路,二十三路,和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比如福建路,广东路,湖南路,陕西路等,都和今天的省名相同,区域大致相当。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11-13 20:42
                  回复
                    #秋雁城雨#●地理篇【行政区——军】
                    “军”是宋代的行政区,一个军等于一个州或者府,直辖于路,宋代的平定军既是清代的平定州,宋代的南安军即清代的南安府,可见军和州府是差不多的。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11-14 20:24
                    回复
                      #秋雁城雨#●官职篇【中央官制】
                      战国时代,各国国君之下分设相将,掌文武。赵惠文王以蔺相如为相,廉颇为将,是人所熟知的例子。《荀子●王霸》篇说相是“百官之长”,所以《战国策●齐策》说“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谴使者黄金千金,车百乘,往聘孟尝君。”楚国最高长官称令尹。官号于各国不同!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11-16 19:42
                      回复
                        #秋雁城雨#●官职篇【中央官制——宰相与三公】
                        秦代皇帝社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组成的中枢机构,丞相秉承皇帝旨意佐理国政,太尉府掌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监管监察。丞相官位最高,尊称相国。通称宰相!汉朝沿袭秦制,只不过武帝之后,丞相地位虽尊贵,权利却逐渐缩小!
                        西汉末年丞相府改称大司徒,太尉府改作大司马,御史大夫改作大司空,号称三公都是宰相,但是到东汉光武帝时期,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台阁反而成了实际上长了宰相府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11-17 21:00
                        回复
                          #秋雁城雨#●官制篇【中央官制——台阁】
                          所谓太阁,是指尚书机构尚书台,后世逐渐称为尚书省。晋称作尚书都省,刘宋称为尚书寺,或尚书省,首长尚书令,副职是尚书仆射。
                          魏文帝鉴于前朝尚书台权利过大,便把它改为外围执行机构,另设中书监,首长为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该机构在后世又几度改变,南北朝曾设以侍中为首“门下省”,对中书省加以限制,隋代中书省改名内史省,侍中为纳言。
                          唐代三省几度改名,不过三省首长同为宰相,公议国政!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11-18 20:34
                          回复
                            #秋雁城雨#●官制篇【唐代中书省】
                            唐代因唐太宗李世民曾任尚书令,以后此官不在授人,而以左右仆射(yì)为宰相,高宗后左右仆射不再参决大政,太宗又认为中书令和侍中的官位太高,不轻易授人,常用他官加上“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参政知事”之类的名义掌宰相之职,高宗以后执行宰相职务的称为“同中书门下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代简称“同平章事”,以“参政知事”为副相!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11-19 20:5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秋雁城雨#●官制篇【九卿】
                              秦汉时期中央行政长官有:1、奉常,汉初沿用,后改作太常,掌宗庙礼仪。
                              2、郎中令,汉初沿用,后改作光禄勋,管宫廷侍卫。
                              3、卫尉,景帝改作中大夫令,官宫门近卫军。
                              4、太仆,管皇帝车马。
                              5、廷尉,汉代有时候称作大理,最高法官。
                              6、典客,汉初沿用,后改作大行令,大鸿胪,管理少数民族来朝事宜。
                              7、宗正,管理皇族事物。
                              8、治栗内史,汉初沿用,后来又称作大农令,大司农,管租税赋役。
                              9、少府,管宫廷总务。
                              九卿中除了廷尉,典客,治栗管理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私事。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4-11-20 20: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