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蛇吧 关注:174贴子:4,030
  • 10回复贴,共1
乌梢蛇 ,俗称乌蛇、乌风蛇,为游蛇科乌梢蛇属体形较大的无毒蛇,广泛分布于中国,国外未见报道。生活在丘陵地带,狭食性蛇类,以蛙类(主食)、蜥蜴、鱼类、鼠类等为食。由于栖息地破坏及人类大量捕杀,目前野外生存数量大减,应予保护。乌梢蛇可入药。


IP属地:广西1楼2014-11-03 13:58回复
    体全长可达2.5m以上。体背绿褐或棕黑色及棕褐色;背部正中有一条黄色的纵纹;体侧各有两条黑色纵纹,至少在前段明显(成年个体),至体后部消失(有的个体是通身墨绿色的,有的前半身看上去是黄色,后半身是黑色)。次成体通身纵纹明显。头颈区别显著;吻鳞自头背可见,宽大于高;鼻间鳞为前额鳞长的2/3;顶鳞后有两枚稍大的鳞片;上唇鳞8,第七枚最大;下唇鳞8~10;背鳞鳞行成偶数16-16-14,中央2~4行起强棱,腹鳞雄192~204,雌191~205;肛鳞二分;尾下鳞雄95~137对,雌98~131对。
    乌梢蛇:人称乌蛇、乌梢鞭、一溜黑、乌药蛇等。成蛇体躯长达到2米,背面颜色由绿褐、棕褐到黑褐,也可分为黄乌梢、青乌梢和黑乌梢,有两条黑线纵贯全身,此黑线在成年蛇的身体部逐渐隐色。李时珍《本草纲目》对其食用和药用价值作过详尽的说明。在当时社会,乌梢蛇以其独有的食、药、保健疗效,再一次被人们认识。传统的中药中的乌蛇即为本蛇的干品,皮可独立炮制“乌蛇酒”或“乌蛇胆酒”,此蛇长势快适应性强、抗病力高、市场畅销、很适宜人工养殖,母蛇每次产卵7-30枚,孵化期为45-50天。[1]


    IP属地:广西2楼2014-11-03 13:5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分布范围:河北、河南、陕西、山东、甘肃、四川、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吉林,国外未见报道。
      估计数量,该蛇是中国蛇类中一广布种,其数量因地而异,向为中药药材,收购数量颇大。


      IP属地:广西3楼2014-11-03 13:59
      回复
        生活在中国东部中部东南部和西南的海拔1600m以下中低山地带平原、丘陵地带或低山地区。垂直分布范围:海拔50~1570 m。常在农田(高举头部警视四周)或沿着水田内侧的田埂下爬行、菜地、河沟附近,有时也在山道边上的草丛旁晒太阳、在村落中发现(山区房屋边的竹林)。行动迅速,反应敏捷,善于逃跑。性温顺,不咬人(和很多蛇类一样,只有在逼急或被你捉到时过度惊吓时不得已咬人)。以蛙类(主食)、蜥蜴、鱼类、鼠类等为食(狭食性蛇类)。7-8月间产卵,每产7-14枚。在中国分布较广福建等;在云南仅在滇东北和滇东地区有分布。野外生存数量大减(栖息地破坏、大量捕杀),应予保护。
        根据统计,乌梢蛇母蛇在公母比例中占51%,受精卵占产卵数的91.4%,自然孵化率64.6%,自然成活率30%。


        IP属地:广西4楼2014-11-03 13:59
        回复
          乌梢蛇鉴别
          炮制后的蛇体多呈圆盘状,盘径13~16厘米,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细鳞。背部高耸,俗称“剑脊”。背鳞行数为偶数。头扁圆、似龟头,与颈部区分明显。口内有多数刺状牙齿。眼大但不塌陷而有光泽。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内面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气腥,味淡。质坚硬。以头尾齐全,皮黑肉黄,质地坚实为佳。


          IP属地:广西5楼2014-11-03 14:00
          收起回复
            好帖,我也给搬走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4-11-03 14:0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