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军吧 关注:117贴子:1,005
  • 12回复贴,共1

【宁夏历代地方政权与军事政权建制 】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度娘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1-03 12:15回复
    一、历史悠久的南部重镇固原
    固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历史上的固原,为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以其军事重镇而闻名。就其所处的地域方位看,正处在中原与边地相交汇地带,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相融会的地方,秦汉时期雄踞和拱卫着关中北部的古代著名军事要塞“萧关”,就是固原军事地位的象征。古人总其形说:“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流绕北,崆峒阻南,称为形胜。”秦始皇、汉武帝、宇文泰、唐太宗、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历代统治者都刻意经营过固原。
    先秦时期:进入西周版图的“大原”
    固原境内的泾水、清水河流域,是黄河的支流。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固原地区的文明史,也是伴随着华夏民族的历史进程而发展的。固原开发较早,文化多融,自周、秦以来,固原地名不绝于史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大量地下考古表明,原始社会早期, 我们的先民就活动在这里。在固原境内的属县中,已发现新石器时期“马家窑文化”、“半 山——马厂文化”等遗址100多处,这些繁衍生息于泾水流域的西戎各游牧民族,曾活动在 固原境内。周朝,固原已进入周的势力范围。周穆王时,就与固原周边的戎族不断发生战争,直到周宣王时期在固原(时称大原)境内仍进行着反击戎族(猃狁)的战争。对此,《诗经·小雅·六月》作过详细描写:“出车彭彭,旗〓央央。薄伐猃狁,至于大原”。《汉书·匈奴传》载:“宣王兴师命将征伐猃狁,诗人美大其功”,说的就是对这次战争得胜后的叙述和赞美。这是宁夏历史上第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古诗。周宣王战败后曾“料民于大原”,以补充兵员,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进行人口普查的文字记载。20世纪80年代初,在宁夏固原中河乡孙家庄发掘出土的西周时期的墓葬车马坑,出土的重要文物有:兽面纹车轴饰、鼎、簋、戈、戟、车轴、銮铃、马镳等230余件,此外,还有陶器、玉器、穿孔贝壳等。青铜器鼎、簋的出土,在宁夏也是首次发现。这些青铜器的文化意义更是超出了自身的价值,展示的是 西周统治势力早已进入宁夏南部,西周文化同时也逾越宁夏南部的六盘山。
    春秋战国时期:宁夏历史上最早县级建制
    春秋战国时期,固原是义渠、乌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为义渠戎国所辖,境内筑城建县, 延续时间近千年。秦穆公时曾攻灭十二国,称霸西戎。此后,秦国与义渠戎国之间发生长期征战,固原一直属义渠戎国的辖境。公元前324年,秦惠文王出兵攻取乌氏戎地,置“乌氏县”,为固原历史上自义渠戎国之后最早的县级建制。“朝那县”也是较早的县级建制。秦国与义渠戎国之间相处是以和平与战争的双重形式交替进行的。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宣太后用计诱杀义渠戎国王于秦王甘泉宫。与此同时,秦国起大军灭掉了存在近千年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1-03 12:15
    回复
      400多年间,高平县是整个清水河流域唯一延续的一个县制。清水河流域地理环境优越,高平川向北沿岸地形开阔平坦,宜于农牧业发展。同时,颇具交通和军事地理条件。安定郡的设置,成为关中通往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
      安定郡,是固原历史上第一个州郡级政权建制,它由此奠定了固原的历史地位和政治格局。此后的岁月里,由于西北边防与关中中央政权的特殊关系,汉武帝对西北沿边诸军事要地尤其重视,对固原所在的安定郡多次巡幸:分别于元鼎五年(前112年)十月、元封四年(前107年)十月、太初元年(前104年)八月、太始四年(前93年)十二月、征和三年(前90年)、后元元年(前88年)正月,先后6次亲自出巡安定郡固原。这期间,汉武帝下令修通“回中道”,对固原、尤其是西北地区交通道路建设和开发是一次历史性的定位。在当时为世人所瞻目,古乐府诗《铙歌十八曲》之一的《上之回》,描述和颂扬的就是回中道开通这桩盛事。
      西汉末年,王莽执政期间,政治动荡,天下洵洵。王莽大改郡县旧名,固原所在的安定郡也在所改之例。高平改为“铺睦”,乌氏改为“乌亭”,月氏道改为“月顺”。
      西汉时期,安定郡治辖境内,还有一种区域自治性的地方管理机构——“属国”。这是当时中央政府对于归顺西汉的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特殊安置和管理形式,是在专门指定的地域之内,实行区域自治,保留其部族及其本民族的内部管理体系,也不改变他们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直接由中央政府设置的属国都尉管理。在安定郡辖境内的是五大属国之一安定属国,属国都尉驻三水县(今同心县境)。这里是匈奴与羌族交往的必经之地,也是安定郡首府高平县交通的必经之地。
      百余年后,泱泱西汉大国土崩瓦解,全国呈现诸侯割据之势。当时隗嚣控制西北,他看准了高平城所处的军事地理位置,派大将高峻拥重兵踞守,遂演出了一幕东汉初年刘秀亲征高平的历史剧。在古人看来,因高平城“西遮陇道”,才成为刘秀攻取陇右前必须夺据的重镇和战略要地。此前,刘秀部将耿覫围高平第一城,一年未能攻开。其实,刘秀率大军亲征高平,是从马援之计,以智取而不是强攻,足见高平城的险峻和坚固。公元23年4月,高平城门敞开,迎接刘秀大军入城。同时,河西大将军窦融也率河西五郡太守及羌虏小月氏等少数民族步骑数万人,辎重五千余辆,浩浩荡荡进入高平城,与刘秀大军相会。在高平期间,刘秀大宴群臣,“置酒高会”,召告百官,为有功之臣嘉封爵级。这是东汉初年高平城最具辉煌的时期,也是固原历史上最有影响的重大事件之一。
      东汉时,固原仍属安定郡所辖,郡治在高平,但辖境变小,只有7县。三水县境内仍设属国都尉。同时,已设有牧师苑,管理官马牧养。东汉政府与羌族间的关系一直紧张,双方在陇山西侧发生过多次战斗。此后,羌民族不断向东渗透,汉安帝时,固原一带爆发了规模较大的羌族起义。之后,边地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几次迫使东汉政府在无可奈何中将安定郡治向东迁徙。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建立的两个地域性政权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11-03 12:16
      回复
        沐家营归沐王,西北的西安州归楚王,七营以北属庆王,固原的建制处在萧条状态。直到正统末年,西北边疆出现了战事之后,随着西北边备防御的不断加强,固原的军政机构建制才重新随之升级。
        洪武年间,在固原开城设巡检司,属平凉右卫辖。景泰二年(1451年),因不断遭到北方蒙元势力的侵扰,陕西苑马寺长乐监监正上奏朝廷请修固原古城,“固原”称谓始得于此时。固原的“固”本作“故”,明代修筑时以此城为故原州城,因讳“故”而改为“固”。同时,为加强固原防御,曾在景泰三年(1452年)迁平凉卫右所于固原城,为固原守御千户所。明成化三年(1467年),开城县治迁回修缮后的固原古城。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开城县蒙元后裔满俊起义,声势较大,朝野震惊。满俊起义被围剿之后,明朝政府加强了在固原的权力机制,升固原守御千户所为固原卫,且大量屯兵。成化六年(1470年),置固原兵备道;成化十年(1474年),明政府设三边总制府于固原,统领延绥、宁夏、甘肃、固原诸镇兵马;弘治十四年(1501年),再设固原镇(又称陕西镇);弘治十五年(1502年),升固原卫为固原州,隶属平凉府。
        二、满俊起义
        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夏四月,固原土达满俊背叛朝廷,聚众起义,结束了自其祖父巴=丹以来归顺大明王朝的历史。从此,满俊凭藉险要石城与明朝廷抗衡,明朝政府先后调集近10万大军,与满俊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战争攻伐,前后围剿战持续近一年时间,满俊与石城皆因此而闻名于史籍。《明史纪事本末·平固原盗》专章记载这一事件的原委和过程。而今,石城依旧,高耸奇险,与周围的山峦共同构成了一道景观,吸引人们去追溯和游览。 满俊起义在固原发生之后,明朝政府不断采取措施,加强地方实力,陆续设置的军事机构还有:成化四年(1468年),于今海原县地设置海喇都城;
        成化五年(1469年),在原西安州(海原)置西安守御千户所;
        成化十二年(1476年),在今海原县李旺乡置镇戎守御千户所;
        弘治十四年(1501年),在同心预望城置平虏守御千户所。
        原属静宁州的隆德县,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改隶平凉府,归固原所辖;今泾源县地仍属平凉府华亭县辖。
        马政机构“群牧监”,主管官马畜牧,是明代在固原区划建制方面独具特色的机构。明代的固原,是全国最大的养马基地之一,固原境内设置的管理细密的马政机构,与地方政权并存,专理马政,分苑马寺、监、苑三级,各苑马寺隶属兵部。
        明代成化十年(1474年),兵部建议设大臣一员,开府固原,总制延绥、宁夏、甘肃、陕西四镇军务,直到明代末年。期间140余年,先后有56人出任固原陕西三边总制。这些开府固原的朝廷大臣有一个共同特点:凡出任固原陕西三边总制的人选都身兼要职,或者以左副都御史、巡抚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官品,或者以户部尚书、兵部侍郎兼都御史、太子太保兼左都御史的身分出任固原陕西三边总督。这一方面,显示了固原军事地位的重要;另一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11-03 12:25
        回复
          芳为“汉帝”,其弟卢程率匈奴骑兵还驻安定。光武帝刘秀建武十年(公元34年)亲征高平(固原),“高平第一城”收复之后,隗嚣独守天水,东汉统一在即。卢芳见大势已去,便请求归附东汉,刘秀不许,卢芳再回到匈奴故地,10年后郁闷而死(《资治通鉴》卷43)。
          东汉时期辖区变更
          东汉是在镇压农民起义、削平封建割据势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封建政权。宁夏全境仍分别隶属于安定郡与北地郡,但已发生变化:北地郡由马岭(今庆阳)移治于宁夏境内的富平县,北地郡郡治向北迁移,宁夏北部政权建制格局提升。南部安定郡由高平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安定郡东移,主要是因为羌族大起义在固原一带爆发。由宁夏总体建制看,北地郡移富平,是政权建制向北推进的开始,也是对宁夏北部有州郡级政权建制的奠定。 东汉以来,西北地区的羌族势力不断壮大,几次与东汉政权较量,严重威胁着东汉北部的安全,也影响了西北地区政权建制的稳定。始于公元111年的羌族大起义,来势猛,涉及地域广,整个宁夏地区都成为羌族与东汉激战的大舞台。安定、北地太守及政府官吏望风而逃,北地郡太守因失守北地而下狱死〖ZW(〗《资治通鉴》卷49〖ZW)〗。东汉统治者在无奈中将安定郡内迁美阳(今陕西扶风东),北地郡迁往池阳(今陕西泾阳)。直到公元129年,尚书仆射虞诩上书汉顺帝,认为北地、安定、上郡一带沃野千里,水草丰美,阻山带河,不可久弃,建议将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年)内迁的安定、北地诸郡迁回旧地。也就是在这一年九月,北地、安定、上郡再迁回原地。十月,汉顺帝还亲往安定、北地等郡巡视,并犒赏边军。但数年之后的公元141年(顺帝永和六年)十月,东、西羌又联手,再度爆发羌族大起义,西征将军马贤父子战死,安定、北地一败涂地,东汉政府再次将安定郡迁徙扶风,北地郡内迁冯翊。辖境变迁之后的东汉北地郡,较西汉已有缩小,仅辖富平、泥阳、戈居、廉县、参〓、灵州6县,宁夏中北部地区均在所辖范围之内。从东汉时起,宁夏北部已属于北地郡。安定郡在宁夏所辖有高平、朝那、乌氏、三水诸县。在与羌族起义的征战过程中,安定郡朝那(今固原彭阳)人皇甫规、皇甫嵩家族起过重要作用(《后汉书》卷71)。三国时期,宁夏中南部属魏国辖境,北境地区基本为鲜卑、匈奴及羌族等少数民族的驻牧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赫连勃勃与宁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百多年,是北方动荡,民族迁融,政权迭出的年代。史书记载,称这段历史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宁夏境内正是多民族迁徙驻足,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特殊的活动舞台,东汉以来的乱离仍在加剧。宁夏中北部的经历大致与南部相同,除了晋代短暂的统一外,仍是少数民族割据政权交替出现的时期,尤其是后秦时期赫连勃勃所创立的业绩。 一、赫连勃勃崛起
          十六国时期的北方,是一个诸侯割据,区域性政权叠起,战乱频仍的年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同时,在更大空间上表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入主关中以北大片土地之后的军事角逐与政治舞台的搭建、消亡的过程。赫连勃勃,就是在这个特定历史背景下雄踞一时的风云人物;大夏政权,就是赫连勃勃凭借武力征服而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割据性统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4-11-03 12:28
          回复
            边境长时期不得安宁,突厥不时南下侵扰。尽管隋朝设法在宁夏境内的原州、灵州设总管,征调军队专事防御,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隋朝虽然国运短祚,但这一历史时段却非常重要。
            (一)突厥屡屡南下
            南部原州的木峡关、石门关,北部贺兰山诸关口都是突厥兵锋经常出入的要隘。隋文帝 开皇年间,对突厥的不断南下侵扰十分忧虑,以大将崔弘度为行军总管,在原州一带驻防,以阻击突厥。开皇二年(582年),突厥首领沙钵略率大军自原州木峡关(固原西南)、石门关(固原西北)二道大举南下,几近攻入关中,关中以北的大部分地区遭受灾难性破坏,牲畜掳掠殆尽。
            北部灵州,黄河天堑也挡不住突厥民族的军队。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突厥军队再度南下,河间王李弘率赵仲卿等领兵从灵州道出击,在贺兰山一线激战,虽有斩杀,但未能造成威慑。八月以后,突厥军队再次连续南下,不但灵州道地当前锋,宁州道(甘肃宁县)、原州道也严阵以待。也就是在这一年,隋朝在无奈中废掉了北周时设置在黄河西岸的怀远郡,但对黄河以内的原州、灵州却进一步加强军事防御,令原州总管元褒、灵州总管贺若谊征发军队尽力防守。同时,修筑和利用秦汉以来的传统防御工程——长城。公元585年,隋文帝令司农少卿崔仲方发兵数万人修筑西起黄河,东抵横山的长城,绵延700里。第二年再发兵10余万人,修筑朔方长城以东缘边险要之处城障数十处。第三年(587年),再发兵10余万人继续修筑长城,以加强防御措施。公元600年以后,反击突厥的战事稍有缓和,但防御的任务依旧很重。
            (二)建制变迁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在宁夏境内,灵州改为灵武郡,辖宁夏中北部六县:回乐、弘静、怀远、灵武、鸣沙、丰安。原州改为平凉郡,辖今宁夏南部地区。盐州改为盐川郡,中部盐池县隶属于盐川郡,宁夏的政治中心仍在黄河以南。
            二、隋代在宁夏的农民起义与割据政权
            隋代,宁夏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除了防御北方突厥南下外,境内还发生过两起大事:一是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灵武白榆妄(《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作“白瑜娑”)起义。一是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朔方鹰杨郎将梁师都北连突厥,起兵反隋,建都夏州,自封皇帝。无论是白榆妄,还是梁师都,他们起兵反隋的背景大致是一样的。除了隋炀帝末年的残酷暴政,荒淫的生活激起农民的反抗心理外,从地域的角度看,也为他们起兵反隋提供了客观上的便利条件。隋代最大的边患,是不断南下攻掠犯边的突厥军队,北部灵武,南部原州,是突厥攻入关中的两大防御屏障。白榆妄、梁师都避实就虚,外连北部突厥,引兵南下,利用夏州所在的特殊地理环境,在扰乱隋朝军队防御的同时,为自己与隋军周旋赢得了取胜的空间。同时,虏掠陇右最大的监牧地原州的军马,以装备军队,给隋朝以沉重打击。梁师都兴兵于隋末,延伸至唐初,先后达12年之久,是隋末割据势力中存在时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4-11-03 12:29
            回复
              括固原地区在内的陇东诸州。
              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入侵兵锋直达长安,因遇到唐朝军队的顽强抵抗,吐蕃才撤军回驻于固原等地,丝绸之路东端长安西通凉州的道路阻绝不通。广德二年(764年),由于代宗皇帝措置失当,直接诱发了回纥(仆固怀恩)与吐蕃的军事联合。这年二月,怀恩率兵退回灵州,整顿休养,搜集亡散。八月以后怀恩引回纥、吐蕃兵10万之众南下,连续进攻灵州以南唐朝的泾原(固原)等州,直逼长安。这时候,仆固怀恩兵锋南下是以灵州为大本营的。
              灵州为仆固怀恩的回纥兵与吐蕃兵所据,是唐朝政府的一大边患,唐朝军队夺取灵州之地是从根本上保护关中政治中枢的军事方略。前面引述的陈寅恪先生对灵州朔方军的评价,亦可显出唐代灵州的地位。由此,我们也可看出吐蕃军队为什么要争夺灵州。
              据史书记载,唐代大历年间(766—779年),吐蕃向以灵州为中枢的唐朝边境地区连年发动寇边战争,且人数多,规模大,人畜被掠,粮食被劫。这种掠夺性的战争,给灵州及唐朝边境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破坏和很大损失。在这个过程中,唐王朝也调集大兵尽力防守,并与朔方军(灵州)抗吐蕃军事力量相配合,但防御效果十分有限。贞元二年(786年),吐蕃一举攻克灵州以东的银、夏等地区,宁夏境内的盐州一度成为吐蕃人屯戍的地方,吐蕃试图从东西两面对灵州实行夹击。到了次年六月,由于军队馈运、疫病等原因,吐蕃无奈才焚烧庐舍而去,将进攻的主要目标移向灵州南下长安的泾源、宁庆两路的通道上。西路就是经原州穿清水河至灵州的大道,这是安史之乱、唐肃宗即位灵州后,维系李唐王朝南北畅通的重要通道,也是灵州所在的朔方军与长安交通畅达的象征。大历八年(773年),当吐蕃数万骑进犯灵州等地,掳掠人畜而去时,宰相元载曾向代宗皇帝上书,再次陈述原州城的修筑对于防御吐蕃的重要作用:“今国家西境尽潘原,而吐蕃戍摧沙堡,原州居其中间,当陇山之口,其西皆监牧故地。草肥水美,平凉在其东,独耕一县,可给衣食,故垒尚存,吐蕃弃而不居,每岁盛夏,吐蕃畜牧清海,去塞甚远,若乘间筑之,二旬可毕。移京西军戍原州,移郭子仪军戍泾州,为之根本,分兵守石门、木峡,渐开陇右,进达安西。据吐蕃腹心,则朝廷可高枕矣。”(《资治通鉴》卷224大历八年条;《旧唐书》卷196《吐蕃传》)在唐代人看来,当吐蕃转向长安通往灵州的东西二道时,固原所在的西道原州及其周围的关隘 要塞的防御作用越加显得重要,在此重兵屯守,修城筑寨,以此来抗击和防御吐蕃进攻,意义十分巨大。遗憾的是元载陈述的御边之策以及军事防御思想没有得到代宗皇帝的信任和重视。吐蕃为孤立灵州,切断京师与朔方军联络的大通道,于贞元年间大规模向泾源、宁庆两路用兵,破坏与掠夺的程度加剧。元和三年(808年),迫使唐朝修筑临泾城,迁置行原州(《资治通鉴》卷237宪宗元和三年条)。将原州建制内迁,是唐朝面对吐蕃发动的频繁战争而表现出来的无奈。在长安通往灵州的东道上,盐州早已陷入吐蕃。为加强盐州防御,元和九年修筑盐州城(814年),(《册府元龟》卷993《外臣部·备御六》)为此白居易还写了《盐州城》的长诗。 盐州城的修筑,成为灵州外围的屏障,有助于灵州南下通往长安的道路的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4-11-03 12:31
              回复
                畅通。唐蕃边境之争,持续了近百年,灵州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伴演着西北军事重镇的角色。 六、唐代宁夏境内设置的羁縻州府与少数民族的分布
                唐代设置羁縻州府,说明通过各种途经进入唐政府管辖境地的少数民族人数众多,同时也说明他们进入迁入地后仍以他们原有的部落组织为存在形式。宁夏在唐代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处在边地与关中的北部地带。在这块地域上,唐代迁入了不少少民族部落。 (一)突厥
                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首先在平高县(固原)北部之他楼城设置缘州,以安置突厥 民族降户。神龙元年,以他楼城为萧关县〖ZW(〗《旧唐书》卷38〖ZW)〗,隶属于平凉郡原州(固原)。这时的突厥降部基本是以其酋帅为都督管理事务。到了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又在灵州境内以南设置宥州以安置来降的突厥,设鲁、丽、含、塞、依、契六州,即史书里记载的“六胡州”。与缘州不同的是,宥州六州以唐朝官员为刺使,已与常例不同,自治的权限相对缩小。按《元和郡县志》载,六胡州设置后,中间曾发生过变化。长安四年(704年)并为匡、长二州,神龙三年复置兰池都督府,在盐州白池县北,仍分六州各为一县以隶之。开元二十一年康待宾叛乱平定后,被迁往河南、江淮诸地,二十六年再迁回,遂于此置宥州。关于六胡州,后面还有专门叙述。
                内迁的突厥,大多已由游牧渐入农耕。因为唐朝政府选择羁縻州府的地域,在当时条件是较好的,“择肥饶之地,设州县以处之”。〖ZW(〗《唐大诏令》卷128,第10页〖ZW)〗可见当时原州生态尚好,属农牧适宜的地方。六胡州所安置的,最初是突厥,后来已有变化,如开元九年(721年)反叛的兰池胡康待宾,就不是突厥族。
                六胡州,是为降付之突厥而设,而康国之人入住这一地区,是随突厥而来。李益诗:“圣 君破胡为六州,六州又尽为胡丘”。(《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全唐诗》卷282)进入灵州的少数民族已经不少。
                (二)铁勒
                铁勒诸部大规模地入居内地,是在武后至玄宗时期。贞观十二年(646年),薛延陀为唐所败。之后,铁勒诸部内附。第二年,唐政府设立六都督府及七州,其中以浑部置皋兰州。 武后时期,浑部又一分为二,一部分留在甘、凉间,一部分迁于灵州。开元元年(713年), 为迁入灵州的铁勒浑部立东皋兰州,侨治于鸣沙。此后,还有铁勒部迁入宁夏,主要在北部灵州都督府辖境内。据《新唐书·地理志》在灵州都督府下的回纥羁縻州有:燕然州,隶属于燕然都护,侨治回乐。侨治回乐者,除燕然州外,还有鸡鹿州、鸡田州;侨治鸣沙者有东皋兰州;侨治温池者有烛龙州、燕山州。东皋兰州即原来的皋兰州,回乐、鸣沙、温池皆当时灵州所辖之县。
                以上铁勒诸部迁入灵州境,主要是以侨治的形式存在。
                (三)吐谷浑
                咸亨二年(672年),凉州的吐谷浑慕诺曷钵部落移居鄯州后,不安其居,又因鄯州地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4-11-03 12:31
                回复
                  凉府(今甘肃武威市)后,再遣使求降。因此时成吉思汗在西域用兵,才接受了西夏的请降,蒙古军队撤离中兴府。
                  五、五征西夏的战争
                  公元1223年(西夏献宗乾定元年),神宗遵顼派遣骑兵10万往陕西凤翔助蒙古
                  木华黎攻金。因金兵坚守,再加上西夏官兵的厌战情绪,不告诉木华黎即撤兵退回,又成为蒙古兴兵问罪的口实。为此,西夏神遵顼告退,次子德旺即位,同金朝达成和约,试图共抗蒙古。同时,蒙古伺机攻夏的策略未变。1224年秋九月,木华黎子孛鲁继承父位统兵攻破西夏的银州(今陕西榆林鱼河镇),杀西夏军队,掳掠西夏牲畜,夺据西夏边地要隘,给西夏以沉重打击。
                  六、六征西夏的战争
                  西夏的灭亡始于成吉思汗的第六次亲征。1226年(西夏献宗乾定四年)春,西
                  征返回的成吉思汗以西夏叛离蒙古,密与金朝议和,不服从征调,不遣质子等为由,亲统大军10万,第6次大举进攻西夏。
                  成吉思汗攻灭西夏,是由西向东推进的。1226年二月,蒙古军队分两路攻破西夏边境重镇黑水城和兀剌海城。夏季先后攻取沙州、肃州、甘州等河西走廊,甘州、沙州守城的西夏军队被全歼。到了七月,蒙古灭夏战争的快速推进,使得西夏献宗忧悸而死,南平王李睍即位。此时,成吉思汗的兵锋已抵西夏在河西的重镇西凉府。八月,蒙古军队在扫平整个河西之后,前锋直指应理(宁夏中卫县)。攻占应理,蒙古军队已经进入西夏的腹里,马不停蹄,沿黄河直接攻取西平府灵州(宁夏灵武市西南)。此时,蒙古东路军在攻取银、夏州之后,也向灵州运兵,西平府灵州是在蒙古东西两路大军的合围下攻克的。灵州西平府是西夏发迹的地方,也是西夏的南大门。因此,当蒙古军队围攻灵州城之际,夏主李睍派10万大军前往救援。成吉思汗看到蒙、夏决战的时机已经来临,便亲率大军迎击,关呼西夏国命运的一场恶战就在古老的黄河平原上展开。西夏军队败了,而且败得很惨,西夏军队的主力消耗殆尽,从此已再无力抗击蒙古军队的进攻。西夏的领土尽失,只存有孤城中兴府。这时已是1226年的冬季。成吉思汗看到西夏已是日暮途穷,便命一部分军队继续围困中兴府,自己于1227年春率大军南下攻金。
                  1227年正月,蒙古大军南渡黄河,接连攻占积石、临洮、河州、西宁之后,挥师进入宁夏南部固原。德顺州(今宁夏固原市隆德县)是成吉思汗进入宁夏南部的第一站。闰五月,天已大热,成吉思汗驻夏于六盘山,从此奠定了蒙哥、忽必烈等数次驻军六盘山并消夏的历史格局,也奠定了安西王府的历史地位。成吉思汗驻夏六盘山之后,派察罕为特使去中兴府劝降,夏主李拒绝。蒙古军队包围西夏都城中兴府已达半年,城中军民协力防守,暂未攻克。 但天灾人祸相继而来,1227年六月,强烈的地震使中兴府房屋倒塌,粮尽援绝,疾病流行, 偌大的中兴府城已经无法抗御自然灾害带来的打击,西夏末主李睍在无奈中遣使向成吉思汗乞降。不久,成吉思汗病死军中,但西夏已大厦覆倾,夏主李睍仍死于成吉思汗的遗诏,“中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4-11-03 12:33
                  回复
                    山赤木口入,沿中卫、中宁一线过黄河,沿清水河南下直入固原。许伦《九边图论·宁夏》 载:“今之论者,以固原为堂奥(腹地),响石沟至花儿岔为第二门,花马池一带为第三门,谓有重险矣”。其实,正可调过来。对于明政府来说,作为边地,宁夏镇的花马池一带可算是蒙古兵锋南下的第一道防线。“花马池一带边人谓之大门,若拼力坚守花马池,则固原自可无虞”。固原是第三道防线,“与宁夏为唇齿”。从地域关系上看,“固原为中制之地”,与宁夏南北垂直,“东向可以顾榆林,西向可以顾甘肃”。宁夏镇居中,三面联络。这样,宁夏镇的军事地理位置就得到了长足的显现。
                    三、宁夏镇军事地位的提升
                    明太祖建都南京后,分封诸子为王,按嫡庶分封各地,集政治与军事于一身,以资镇守。 当时燕王、宁王都被封在长城一线,以抵抗蒙古军队南下。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天子自将待边,既可防御蒙古,又限制了边塞大将拥兵自重乃至割据。但诸王分封并未限制。明初,在元代宁夏府路建置基础上改置宁夏府,同时宁夏地方紧要,朱元璋考虑遣皇子就藩宁夏。 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封其第十六子朱旃(钟侃《宁夏古代历史纪年》 据出土《庆靖王圹志》作第十五子)为庆王。二十六年,明政府统一定天下都司卫所,宁夏府改宁夏卫也就是在这一年,庆王朱硑就藩韦州(今宁夏同心)。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罢宁夏卫及左右屯卫,命庆王朱觵统理庆阳、宁夏、延安、绥德诸卫军务。永乐元年(1403年),复置宁夏卫。建文三年,庆王朱觵迁宁夏卫。在韦州时建有庆王府邸,“洪武中起,后虽徙宁夏,宫殿尚存”,“绣户不开金锁合,蛛丝低拂画檐长。玉阶寂寂人踪灭,白草离离辇路荒”。庆王当年在韦州的宫殿规模不小。随着庆王府邸的迁徙和永乐初年宁夏卫的升格,其背景也随着西北边备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庆王的北迁和宁夏镇的上升,无论在政治、军事方面,或者对外对内,在大背景上都是一个明显的变化。同时,也说明宁夏镇在西北边备中的政治和军事地位的变化。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夏四月,庆府安化王朱装裞起兵反叛明廷就足以说明。
                    作为明皇室嫡亲庆靖王莅位宁夏,在当时不仅显示了宁夏镇在政治、军事方面的特殊地位,而且为宁夏这一历史文化名城在都市建设方面奠定了基础。仅《嘉靖宁夏新志》所载史料看,诸王府邸建筑及其园林和宁夏镇各级衙门建筑,特别是诸王府邸宫室和园林建筑规模宏大,格局高雅。明代南北方园林建筑的特点在这里得到了集中表现。
                    六、清代军事与地方政权建制
                    清代前期宁夏的军事格局
                    明朝政府,是在北方战乱与李自成农民起义打入北京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走完它二百多年历史的。明朝历史的结束,清军的入关,并没有因为朝代的更替而天下太平,民族间诸多战争还在继续。在战火中起家的满清政府,面对的依旧是来自于各方面的军事压力。清代前期的宁夏同样是伴随着战乱,由于宁夏特殊的军事地理位置,清军入关后,好多问题都需要通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14-11-03 12:38
                    回复
                      七、盐池县
                      盐池县在秦以前为少数民族居聚之地,因其境内的池盐与历代经济的关系,曾是历代统治者极为关注的地方。秦时属北地郡,汉为灵州,隋初改为五原县,又为盐州;唐代依旧盐州,安史之乱后陷于吐蕃;五代及宋仍为盐州。西夏时期,盐池食盐是西夏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明代为宁夏后卫,又改为花马池所,清代相沿袭,为花马池分州,属宁夏府。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盐池县。两年后,又将灵武所辖之惠安、盐积、萌城等数堡划归盐池县管辖,隶属朔方道,后划归宁夏省辖。盐池县地域面积大,境内花马池盐畅销于周边地区。 八、同心县
                      同心县,原镇戎县,秦时属北地郡,汉唐时属南部安定郡、原州。元代为平虏所,亦名平远所。明代初年,这里广袤的草场被赏赐给韩、肃、楚、庆诸藩王,成为他们的畜牧地。满俊据石城反明后,明朝政府在固原增设卫,平远、镇戎等所隶属于固原卫;万历五年(1577年)修筑下马关。清代为固原州辖地。清代同治年回民起义后,置平远县,划固原州(固原县)东部元城子、毛居士井,海城县属之豫旺堡、李旺堡,金积县属之韦州等处划归平远县,隶属于固原直隶州。民国二年,改平远县为镇戎县,属朔方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名豫旺县,并划归宁夏省辖,县治在下马关。民国二十七年四月(1938年),移治于同心城,并改名为同心县。自清末立平远县以来,由于处在宁夏中部,在宁夏的县治中是隶属关系和变迁频繁的县治。
                      九、磴口县
                      磴口县,原属阿拉善旗地,有蒙古衙门管理这里的民事,刑事归之于王府。但汉族的原告或被告类刑事案件,却归平罗县处理。清代同治以后,渐趋混乱。民国十五年(1926年),国民军冯玉祥经过磴口,见这里人口众多,商业繁华,遂设立县治,以有序管理。民国十八年(1929年)一月国民政府认可之后,将磴口县划归宁夏省管辖。磴口县通常称为“西磴口”,以别于包头之“东磴口”。磴口历来就是汉、蒙交易的商贸之地,东滨黄河,是黄河上较为著名的码头。
                      十、中宁县
                      中宁县,源于中卫县。因中卫县地域面积太广,为便于管理,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九月,经宁夏省政府委员会决议,将中卫县划分为中卫、中宁两县,将中卫的宁安堡、鸣沙州、枣园堡、广武营等村镇划归中宁县。以黄河为界,河东增设中宁县,以宁安堡为县城;河西为中卫县,仍沿用旧城。新建成的中宁县位于黄河东岸,航运便利,商贸繁荣,是北路羊毛集散之地,历史上就是宁夏平原南部重镇。
                      十一、陶乐县
                      陶乐县,原为陶乐湖滩,从前为黄河水流经过的地方。清代光绪年间河水向西导
                      流,淤积成河滩。当时有陶、乐二姓人在这里管领畜牧,故名陶乐湖滩,再加之其北的五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5楼2014-11-03 12:40
                      回复
                        子淤积滩,沿河水淤地达数千顷,不断由平罗县移民开发。1929年,宁夏建省后,经行政院同意,省府在陶乐滩设立陶乐设治局,负责新开垦之地。当时的设治局,是准备设县而条件暂不成熟者,先设置设治局。民国三十年四月正式将陶乐设治局提升为县,划归宁夏省管辖。
                        十二、惠农县
                        惠农县的设立,是民国三十年春将宁夏、宁朔、平罗三县地划分为五县,于同年
                        四月设立,新成立惠农、永宁两县。五县即宁夏、宁朔、平罗、惠农、永宁。其中惠农县由平罗县划出,以近惠农渠,故名为惠农,县治设立于旧平罗县之宝丰镇。宝丰镇在清代曾设过县治,乾隆四年废。新设立的惠农县地理位置较好,也较富庶。
                        十三、永宁县
                        永宁县,是民国三十四年由宁夏县、宁朔县析置,县治设于杨和堡。
                        以上是民国时期宁夏省所辖的13个县治。宁夏建省初期除两蒙旗外,原只有8县,后陆续增设,发展成为13个县、3个设置局、2个蒙旗。阿拉善与额济纳两旗亦在紫湖和居延海地方设置设治局。
                        银川的得名与银川市的建立
                        银川市,即宁夏省城所在地。按宁夏银川城的兴建,始于西夏李德明修筑的兴州城,后建立国都近二百年。历元、明数百年间,此城未废;清乾隆三年(1738年)宁夏大地震,省城被毁;两年之后,清政府再拔币重建。重建后的银川城,周围十五里余,六处城门,城墙雉堞巍峨,城市街道整齐,为后来宁夏建省创造了城垣条件。民国十八年宁夏建省,即设省会于此。宁夏省的成立,也为银川市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一月,宁夏省政府呈准行政院设置银川市,同意先行成立市政筹备处。三年之后的1947年(三十六年四月十九日),银川市正式成立。
                        银川的得名,有几种说法。单就“银川”二字,本身就是很有韵味的。第一种说法:指冰封大河或雪盖平原之后的一种自然景观。第二种说法:银川市郊区过去排水系统混乱而导致积水,土地盐碱化程度严重,地面一片银白之故。第三种说法:是对银川平原美好地理景观的一种描述。笔者以为,第二种说法显然是不可取的,银川平原是著名的粮仓,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如果银川平原整个盐碱化,到处都是被白茫茫的盐碱所覆盖,呈现的是一幅苍凉荒芜的景观,这既不能与宁夏省的首府所在地相匹配,更与银川平原黄灌区清代乃至民国年间经营发展的实际进程相背。清末尤其是民国年间,宁夏平原灌区的水利网络已经是在科学性基础上经营的。
                        银川得名的时间,应该是清代前期的事。乾隆十六年(1751年)科考,宁夏籍学子路谈为第二甲进士。嘉庆十八年修建银川书院时,乡人请路谈撰写了《银川书院碑记》。扩建后的书院仍曰“银川书院”。这是路谈在“碑记”里的原话。可见银川的得名已经很早了,最晚也当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以前。银川的得名,应该是自然景观的集中体现。无论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6楼2014-11-03 12:40
                        回复
                          是指冰封大河或雪盖平原之后的一种自然景观,还是对银川平原美好地理景观的一种描述,呈现的都是一种自然风貌。历史上,银川平原有不少湖泊,明清以来的地方典籍里都有详尽的记载。这些点缀在银川城市周围的无数个湖泊,是形成银川称谓的另一种自然景观。黄河冰封与雪落阡陌的壮阔景观,在视角上是银川得名的宏观成因;湖泊相连且银光闪烁的天然景观,在视角上是银川得名的近景成因。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银川的得名,应是多视角、多季节自然景观折射的一种文化反映。如果从审美意象上,冰封千里的黄河,是银川得名的直观由来。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7楼2014-11-03 12: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