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无聊写了篇困境分析,今天是周末,也看球了,再水一贴。
对于现如今的明星来说,明星只是冰山一角,身后的团队才是真正承载冰山的,林书豪的团队水平如何呢?从第三场之后放出来的各方消息看,科比的团队比林书豪的团队好太多,他们给科比灌输的理念确实是极好的,林书豪团队思考问题的深度甚至不及斯科特,更加看不出他们的长远计划。团队这么多眼睛,这么多脑子,背后有很多时间思考谋划,这难道不是日常工作吗?
关于以上这点,就这么多了,团队人应该也不少,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当然俗话也说人多耽误事。
接下来重点分析林的意识形态,林的宗教信仰什么的没什么好讨论的,这与很多移民类似,重点分析他关于篮球方面的意识心态。
林辗转多地后在纽约崛起,这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此不做更多分析。在林疯狂期间,很明显的一点是,林是球队的绝对核心,之后,主力回归,疯狂不在,很多人给出的答案林跟巨星不兼容,这是一个貌似合乎情理的结论,但实际情况可能复杂的多。后面也有人掰出曾经谁谁谁在某段时间有不错表现,也有人提出NBA大多数球员都是有实力的,只是没有合适的机会,这是不能舍弃的观点。那么林书豪到底是不是与巨星不兼容?
后面在火箭的经历似乎证明了林就是与巨星不兼容,是不是真的这样呢?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篮球是与概率密切相关的运动,所以连续命中与连续不命中真的不关手感,这是概率问题,所以在连续不中之后所谓的信心不足纯粹是境由心生,林书豪作为哈佛高材生如果不懂这个,那我也只能无语了。因此在合理的机会下不管前面中不中,出手就好。合理的机会是指,在自己擅长的位置可以从容出手。因为篮球与概率的密切关系,所以从纯概率的角度看,林疯狂的连胜没什么特别的。
以上为关于篮球的一个重要意识形态:这是关于概率的运动。只要合理,那么就应该从容。
然后,需要正视的一个事实是,人的身体状态是有起伏的,这没什么好讲的,日常的训练保养都是为了在尽可能保持状态,如果身体起伏很大,那肯定是哪里做的不对。
此为意识二:这是运用身体的运动,身体有起伏,但可以做不少工作。工作是多方面的,一是调整自己的状态,二是充分认识人的身体,地心引力谁都不能抗拒,眼睛是容易被欺骗的,要好好研究。
以上两点,认识充分,在赛场上就会更加从容,宠辱不惊。我不是很确定林书豪对这两点的认识,但因为他的信仰,他多数时候还是做的不错的。
第三个很重要的篮球意识就是:空间与时间,但归根到底,还是关于空间的,时间最后也需要转化成空间,四维空间什么的就不科普了。对于这两点的理解程度,很多人把它称为球商。
关于这点不多说,球员肯定懂的更多,教练的战术制定也是围绕这个来的。如果把运动中的球场当成四维空间,那么各种战术就好理解了。林书豪应该有足够的智商来理解这个,速度真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块。
扯了这么多,现在来回答上面的问题,林书豪是不是与巨星不兼容。这关系到第四个重要意识:合理与不合理的界限。
如果林书豪自己都抱着不能与别人兼容的心态,那么真的就兼容不了了。世界并非非黑即白,林书豪如果认为自己的世界里只有一种叫做林的篮球,其它的都是不合理的,那么他在NBA基本也就走到头了。我们姑且把林意识里的篮球称之为合理篮球,从一个赛季、甚至整场比赛看,合理篮球肯定是对的,因为这时的获胜概率最高,但当细化到赛场上的每一个球的时候,只知道合理是一种错误的意识。原因如下:
1、个人对赛场信息收集是不完整的,即便完整,瞬间做出的反应并不总是正确,从这个观点看,合理也无从谈起了。
2、人的精神状态对人的身体是有影响的,这可好可坏。但身体处于激活状态的时候,反应、速度、力量可能都会提升,这时候是可能打出不可思议的球的,这种时候就不要管合理不合理了,干就是。当然作为主教练、还有控位,需要知道的是,这不是常态,不太可能在48分钟都这样打,在此之后,需要回到合理篮球。
3、合理不合理的评判标准很简单:能不能赢球,不要谈什么价值观,对运动员来说这是竞技体育。赢球的方式有千万种,而NBA篮球至少是十五个人(5,5,3,2,没加错)的运动。
这似乎还是没有正面回答林书豪与巨星兼容不兼容的问题,需要正视的是球员与球员之间确实存在化学反应之说,但他真的不兼容吗?
如果林书豪自己的答案都是:在巨星在场的时候,我打不出数据,巨星不在的时候,我就有数据了,两场比赛一比较就出来了。
那么,这还谈什么兼容不兼容的问题呢?球迷们还有什么值得去期待的呢?
人改变自己是最难的。
从意识到行动再到本能,这中间的路很长,但不是依然年轻吗?
韩寒说:我们听了大多的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不是过不好,只是因为你追寻的是想象中的一生,仅此而已。
对于现如今的明星来说,明星只是冰山一角,身后的团队才是真正承载冰山的,林书豪的团队水平如何呢?从第三场之后放出来的各方消息看,科比的团队比林书豪的团队好太多,他们给科比灌输的理念确实是极好的,林书豪团队思考问题的深度甚至不及斯科特,更加看不出他们的长远计划。团队这么多眼睛,这么多脑子,背后有很多时间思考谋划,这难道不是日常工作吗?
关于以上这点,就这么多了,团队人应该也不少,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当然俗话也说人多耽误事。
接下来重点分析林的意识形态,林的宗教信仰什么的没什么好讨论的,这与很多移民类似,重点分析他关于篮球方面的意识心态。
林辗转多地后在纽约崛起,这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此不做更多分析。在林疯狂期间,很明显的一点是,林是球队的绝对核心,之后,主力回归,疯狂不在,很多人给出的答案林跟巨星不兼容,这是一个貌似合乎情理的结论,但实际情况可能复杂的多。后面也有人掰出曾经谁谁谁在某段时间有不错表现,也有人提出NBA大多数球员都是有实力的,只是没有合适的机会,这是不能舍弃的观点。那么林书豪到底是不是与巨星不兼容?
后面在火箭的经历似乎证明了林就是与巨星不兼容,是不是真的这样呢?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篮球是与概率密切相关的运动,所以连续命中与连续不命中真的不关手感,这是概率问题,所以在连续不中之后所谓的信心不足纯粹是境由心生,林书豪作为哈佛高材生如果不懂这个,那我也只能无语了。因此在合理的机会下不管前面中不中,出手就好。合理的机会是指,在自己擅长的位置可以从容出手。因为篮球与概率的密切关系,所以从纯概率的角度看,林疯狂的连胜没什么特别的。
以上为关于篮球的一个重要意识形态:这是关于概率的运动。只要合理,那么就应该从容。
然后,需要正视的一个事实是,人的身体状态是有起伏的,这没什么好讲的,日常的训练保养都是为了在尽可能保持状态,如果身体起伏很大,那肯定是哪里做的不对。
此为意识二:这是运用身体的运动,身体有起伏,但可以做不少工作。工作是多方面的,一是调整自己的状态,二是充分认识人的身体,地心引力谁都不能抗拒,眼睛是容易被欺骗的,要好好研究。
以上两点,认识充分,在赛场上就会更加从容,宠辱不惊。我不是很确定林书豪对这两点的认识,但因为他的信仰,他多数时候还是做的不错的。
第三个很重要的篮球意识就是:空间与时间,但归根到底,还是关于空间的,时间最后也需要转化成空间,四维空间什么的就不科普了。对于这两点的理解程度,很多人把它称为球商。
关于这点不多说,球员肯定懂的更多,教练的战术制定也是围绕这个来的。如果把运动中的球场当成四维空间,那么各种战术就好理解了。林书豪应该有足够的智商来理解这个,速度真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块。
扯了这么多,现在来回答上面的问题,林书豪是不是与巨星不兼容。这关系到第四个重要意识:合理与不合理的界限。
如果林书豪自己都抱着不能与别人兼容的心态,那么真的就兼容不了了。世界并非非黑即白,林书豪如果认为自己的世界里只有一种叫做林的篮球,其它的都是不合理的,那么他在NBA基本也就走到头了。我们姑且把林意识里的篮球称之为合理篮球,从一个赛季、甚至整场比赛看,合理篮球肯定是对的,因为这时的获胜概率最高,但当细化到赛场上的每一个球的时候,只知道合理是一种错误的意识。原因如下:
1、个人对赛场信息收集是不完整的,即便完整,瞬间做出的反应并不总是正确,从这个观点看,合理也无从谈起了。
2、人的精神状态对人的身体是有影响的,这可好可坏。但身体处于激活状态的时候,反应、速度、力量可能都会提升,这时候是可能打出不可思议的球的,这种时候就不要管合理不合理了,干就是。当然作为主教练、还有控位,需要知道的是,这不是常态,不太可能在48分钟都这样打,在此之后,需要回到合理篮球。
3、合理不合理的评判标准很简单:能不能赢球,不要谈什么价值观,对运动员来说这是竞技体育。赢球的方式有千万种,而NBA篮球至少是十五个人(5,5,3,2,没加错)的运动。
这似乎还是没有正面回答林书豪与巨星兼容不兼容的问题,需要正视的是球员与球员之间确实存在化学反应之说,但他真的不兼容吗?
如果林书豪自己的答案都是:在巨星在场的时候,我打不出数据,巨星不在的时候,我就有数据了,两场比赛一比较就出来了。
那么,这还谈什么兼容不兼容的问题呢?球迷们还有什么值得去期待的呢?
人改变自己是最难的。
从意识到行动再到本能,这中间的路很长,但不是依然年轻吗?
韩寒说:我们听了大多的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不是过不好,只是因为你追寻的是想象中的一生,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