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牌教学中的难解之结
很多老师都有相似的经历,每年开学,桥牌课都成为热门课程,选的人非常多,名额很快就满了,很多学生都选不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大家还饶有兴趣的听着“桥牌”这个新鲜事物。随着课程的深入,随着“墩”、“定约”、“有局”等概念的不断引入,尤其是一讲叫牌,很多学生们就逐渐失去了兴趣,越来越多的人在课堂上聊天、玩手机……
桥牌入门难的问题,使得大量的潜在的桥牌爱好者流失了,宝贵的教育资源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成功的教育方式是循序渐进,从不懂到懂,先教会一个概念,以已经掌握的概念为基础,学习新的概念。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跳跃性不能很大,否则就会有很多学生跟不上。在桥牌教学中,桥牌的一些基础概念是相互依赖的,构成一个“难解之结”。
有多年打桥牌经验的爱好者都知道,叫牌和打牌要明白牌理。明白牌理的关键,是理解牌型牌力和能够达成的定约之间的关系。在牌理中,判断是否能够进局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联手25点牌,有8张高花配合可以打高花局;找不到高花配合,如果各门有止,可以尝试3NT进局;在一门缺乏止张,联手29点的情况下,需要被迫选择低花进局。牌理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掌握了,能够根据联手的牌力和牌型选择合适的定约,是需要大量打牌练习的。
桥牌的任何一个叫牌系统,无论是精确还是自然,都是根据牌理设计的。比如精确1C开叫后的应叫原则、自然叫牌法的二盖一进局体系、1NT后的斯台曼问叫等等。明白了牌理,这些叫牌系统很容易就明白了,根本不需要死记硬背。如果不明白牌理,学叫牌系统时除了死记硬背,还真没有什么好办法。
我们看到,学习叫牌系统前,如果学生对牌理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叫牌系统的教学就变得非常有趣了。反之,如果学生不理解牌理,叫牌系统的教学就变成了填鸭式教学。填鸭式教学本来效果就不好,桥牌课又大都是选修课,对学生学业的重要程度和专业课无法相比。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对叫牌系统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对桥牌失去了兴趣,桥牌作为一种牌类游戏的娱乐性不存在了,桥牌的重要性又比不上专业课程,大量的流失就产生了。
怎样让学生明白牌理呢?对于走过这个阶段的很多人来说,都有同样的体会,牌理很难教会,背下来也没有用,明白牌理需要是“悟”。牌理需要在打完上百副牌后,慢慢地悟出来。“悟”的场合是什么,是在牌桌上,在打一定量的牌之后。桥牌的核心是获得赢墩,只有在大量的实战练习中,学生才能慢慢体会到牌型牌例和赢墩之间的关系。没有上百副牌的实战练习,牌理是悟不出来的。限于课堂教学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在领悟牌理上,课堂教学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打完上百副的牌需要桥牌实战练习,定约桥牌从确定定约开始,而确定定约的过程需要通过叫牌完成。也就是说,桥牌实战练习以会叫牌为前提。
从上述关系中,我们看到了桥牌教学中的一个难解之结。叫牌系统是根据牌理设计的,学习叫牌依赖于明白牌理;只有在一定量的实战练习后才能悟出牌理,明白牌理依赖于实战练习;实战练习又依赖于学习叫牌。明白牌理,实战练习和会叫牌三者之间的依赖关系,构成了一个难解之结。
图一:桥牌教学中的难解之结
因为这个桥牌教学中的难解之结,在基础教学中,无论先讲授哪一个概念,都缺乏基础,这使得在教学环节中出现了跳跃。这种跳跃不符合教学中循序渐进,从不懂到懂的原则,处理不当会导致大量学生的流失。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一个老师带几个学生,老师可以先讲授简单的叫牌系统,然后带着学生进行打牌,通过打牌慢慢地理解牌理,然后再讲授复杂一些的叫牌系统。这样经过几个来回的反复,螺旋式上升,能够降低每次跳跃的高度,把一次大的跳跃分成几次小的跳跃。这种方法能够解开这个结,很多桥牌的培训机构,就是采用这个方法。
在学校桥牌基础教学中,一个老师往往面对几十个以至上百个学生,这种一对几的模式只能适用于少量学生。一个学期下来,总会有几个有兴趣,有一定天赋的学生,能够坚持下来,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开这个结。这些学生往往能够坚持下来,成为校队的中坚力量。于此同时,数十倍于他们的学生流失了。有的流失是显性的,学生不来上课了;有的流失是隐性的,学生虽然来上课,但是实质上已经放弃了桥牌的学习,只是为了拿到学分罢了。
这个“结”如果解不开,桥牌基础教学就会是“私塾式”的手工作坊模式,在一个时间段内,一个老师只能带出几个学生。现在一所大学每年可以成功培养出上万名本科生,现代教育已经成功的把基础人才的培养从手工作坊变成了现代化的流水线了。桥牌基础教学能不能解开这个“结”,摆脱手工作坊的模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