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之后,太宗制定了新的征讨高句丽的计划,并因此在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和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发动了两次对高句丽的战争。由于这两次战争规模不大,而且随着太宗于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去世,征讨高句丽的计划暂时停止下来,因此,这两次战争并不十分被人重视。但是,作为太宗对高句丽的第二次大规模打击的前奏,这两次战争在历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笔者在此将有关这两次战争的史料简单整理如下。
一、唐朝放弃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所得辽东土地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太宗亲征高句丽时,唐朝曾占领了辽东的部分土地,并置州管理。据《新唐书》志33记载,“太宗亲征,得盖牟城,置盖州;得辽东城,置辽州;得白崖城,置岩州”。但是,此次亲征未能彻底灭亡高句丽,唐军在撤退时并未镇守新得的辽东土地,而是将这些地方的人口撤往内地,“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资治通鉴》贞观十九年),在撤退人口之后,唐朝暂时放弃了这些新得的土地,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闰三月,“戊戌,罢辽州都督府及岩州”。
这样,随着唐军的撤退,唐朝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占领的辽东土地也暂时放弃。唐与高句丽仍大致在辽水一线对峙。
二、唐与高句丽关系持续恶化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军撤退后,唐与高句丽的关系一直没有缓和。
唐军撤退时,太宗曾赐给泉盖苏文弓服,盖苏文因高句丽得以保全,颇为傲慢,虽然接受弓服,但是未遣使者谢恩,使得太宗颇为不悦,据《册府元龟》卷985记载,“先是十九年,帝之伐高丽也,以讨逆为名,及破驻跸陈,帝以御副弓服赐莫离支,虽服拜衔恩,而不遣亲近来谢天子,以暮秋边外诏六军班师。莫离支以王城获全,庶几可以自免,滋虐其主”。
此外,高句丽还在唐朝征讨大军撤退之后,挑起边境冲突,“又令伺我边隙,厥贡疏薄,失藩人臣大国之礼”(《册府元龟》卷985)。
另外,高句丽还违背唐朝的命令,侵逼新罗,“屡敕令勿攻新罗,而侵陵不止”(《资治通鉴》贞观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