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28日漏签0天
凤帝凰后吧 关注:147贴子:249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12回复贴,共1页
<<返回凤帝凰后吧
>0< 加载中...

【转载】公元647年和648年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剑中离骚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一楼凤帝凰后镇楼!


  • 剑中离骚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二楼授权
@wuanguo


2025-05-28 18:41:59
广告
  • 剑中离骚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之后,太宗制定了新的征讨高句丽的计划,并因此在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和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发动了两次对高句丽的战争。由于这两次战争规模不大,而且随着太宗于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去世,征讨高句丽的计划暂时停止下来,因此,这两次战争并不十分被人重视。但是,作为太宗对高句丽的第二次大规模打击的前奏,这两次战争在历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笔者在此将有关这两次战争的史料简单整理如下。
  一、唐朝放弃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所得辽东土地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太宗亲征高句丽时,唐朝曾占领了辽东的部分土地,并置州管理。据《新唐书》志33记载,“太宗亲征,得盖牟城,置盖州;得辽东城,置辽州;得白崖城,置岩州”。但是,此次亲征未能彻底灭亡高句丽,唐军在撤退时并未镇守新得的辽东土地,而是将这些地方的人口撤往内地,“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资治通鉴》贞观十九年),在撤退人口之后,唐朝暂时放弃了这些新得的土地,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闰三月,“戊戌,罢辽州都督府及岩州”。
  这样,随着唐军的撤退,唐朝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占领的辽东土地也暂时放弃。唐与高句丽仍大致在辽水一线对峙。
  二、唐与高句丽关系持续恶化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军撤退后,唐与高句丽的关系一直没有缓和。
  唐军撤退时,太宗曾赐给泉盖苏文弓服,盖苏文因高句丽得以保全,颇为傲慢,虽然接受弓服,但是未遣使者谢恩,使得太宗颇为不悦,据《册府元龟》卷985记载,“先是十九年,帝之伐高丽也,以讨逆为名,及破驻跸陈,帝以御副弓服赐莫离支,虽服拜衔恩,而不遣亲近来谢天子,以暮秋边外诏六军班师。莫离支以王城获全,庶几可以自免,滋虐其主”。
  此外,高句丽还在唐朝征讨大军撤退之后,挑起边境冲突,“又令伺我边隙,厥贡疏薄,失藩人臣大国之礼”(《册府元龟》卷985)。
  另外,高句丽还违背唐朝的命令,侵逼新罗,“屡敕令勿攻新罗,而侵陵不止”(《资治通鉴》贞观二十年)。


  • 剑中离骚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直到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五月,高句丽才派出使者谢罪,据《资治通鉴》记载,“五月,甲寅,高丽王藏及莫离支盖金(即盖苏文)遣使谢罪,并献二美女”,但是,其言辞并不恭顺,据《资治通鉴》记载,“上自高丽还,盖苏文益骄恣,虽遣使奉表,其言率皆诡诞”。因此,对于高句丽的谢罪入贡,太宗并未接受,据《旧唐书》列传149记载,“太宗谓其使曰:“归谓尔主,美色者,人之所重。尔之所献,信为美丽。悯其离父母兄弟于本国,留其身而忘其亲,爱其色而伤其心,我不取也。”并还之”。
  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十月,太宗正式宣布不接受高句丽朝贡,并计划再次征讨,“壬申,诏勿受其朝贡,更议讨之”(《资治通鉴》)。
  《全唐文》卷8收录了这篇“绝高丽朝贡诏”,全文如下:
  高丽馀烬,谓能悔祸,故遣停兵,全其巢穴,而凶顽成性,殊未革心,前后表闻,类多不实。每怀诡诳,罪极难宥,见朕使人,又亏蕃礼。所令每云莫扰新罗,口云从命,侵凌不止。积其奸恶,尝包祸心,盖天攸弃,岂宜驯养。自今已后,勿听朝贡。


  • 剑中离骚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三、唐朝确定偏师袭扰政策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二月,唐朝正式确定了偏师袭扰高句丽的政策。据《册府元龟》卷985记载,“天子扼腕含怒,终欲取之,中议以为:“高丽城雉依山,攻之不可卒下,往前銮驾亲伐,废其耕稼,所陷之城并收其谷韩,师旅、炎旱相继,夷人以猥众大半断粒。若得少兵番次蹂其边场,彼疮痍之残,疲於奔命,耕夫释耒,并皆入堡,岛夷之邑,千里荒芜。古人云:金城汤池非粟不固。若再三如此,高丽必大窘迫,自然逃散,谁肯为莫离支婴城。鸭渌水以北可不战而取。”天子以为然”。
  唐朝正确认识了高句丽战场的特点,即其“城雉依山,攻之不可卒下”,大军前去征讨,费时费力。因此,唐朝采取了新的作战方式,即“少兵番次蹂其边场”,派出少量军队轮番袭扰,使高句丽时刻保持紧张,疲于奔命,无法正常从事农业生产,造成“岛夷之邑,千里荒芜”的局面,人心离散之后,唐朝就可以实现“鸭渌水以北可不战而取”的目标。
  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唐朝再次发起对高句丽的战争。


  • 剑中离骚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四、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青丘道、辽东道行军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三月,唐朝正式发起青丘道行军和辽东道行军,水陆并进,袭扰高句丽。下面详细分析。
  1、行军时间
  据《新唐书》本纪2太宗本纪记载,具体行军时间为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三月戊子”。
  2、行军将领
  参战的唐军将领主要有以下几位:
  牛进达,时任左武卫大将军,青丘道行军大总管(《资治通鉴》)。
  李海岸,时任右武候将军,青丘道行军副大总管(《资治通鉴》)。
  李世绩,时任太子詹事,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资治通鉴》)。
  孙贰朗,时任右武卫将军,辽东道行军副大总管(《资治通鉴》)。
  郑仁泰,时任右屯卫大将军,辽东道行军副大总管(《新唐书》列传145)。
  参战的唐军将领,先看两位大总管,李世绩不用说了,新旧唐书均有传,是唐朝的一代名将;牛进达虽然新旧唐书没有传,但是,关于他的记载也不少,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他参与对吐蕃的松州之战,并作为唐军先锋击败了吐蕃(《资治通鉴》),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参与对高昌的进攻(《新唐书》列传146),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参与对高句丽的征讨,并在驻跸之战中,作为长孙无忌奇兵的一部分,为唐朝驻跸大捷立下功劳(《新唐书》列传145),可见,牛进达也是一名沙场宿将。
  再看三位副手,李海岸,后曾参与贞观末期对龟兹的征讨(《新唐书》列传146);郑仁泰,后曾作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指挥对铁勒诸部的征讨(《资治通鉴》龙朔元年);孙贰朗,具体情况不详。总体上看,三位副手当时的战场表现不如两位大总管突出。


  • 剑中离骚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3、唐军兵力
  据《册府元龟》卷985记载,“以左武卫大将军牛进达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右武卫大将军李海崖为副,发兵一万馀人”,“又以特进、太子詹事英国公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右武卫将军孙贰郎、左屯卫大将军郑仁泰为副将,配兵三千人,其营州都督府所管兵马尽皆隶绩”。以此来看,唐军青丘道行军的兵力为一万余人;至于辽东道,是三千兵力,加上营州都督府的军队。
  又据《新唐书》本纪2太宗本纪记载,“左武卫大将军牛进达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李世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三总管兵以伐高丽”。这里提到唐军总兵力是“三总管兵”,笔者推测,这里的三总管,是否就是李海岸、孙贰朗和郑仁泰三位副手呢?如果李海岸作为一名总管,其兵力为青丘道的那一万余人,那么,是否可以推测孙贰朗和郑仁泰的兵力合计约为两万人左右呢?若此推测成立,则唐军总兵力大约为三万人左右,是一支地道的偏师。
  但是,这支唐军却是一支精锐部队,据《册府元龟》卷985记载,“两军之发也,并遣惯习沧波、能以少击众者而配隶焉”。
  4、行军路线
  据《册府元龟》卷985记载,青丘道行军大总管牛进达所部“并楼船战舸自莱州泛海而入”,可见此路唐军是从莱州出发,走水陆攻入辽东;而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世绩所部“厉涉辽东,自新城道入”,可见此路唐军是走陆路,度辽水,从新城一带攻入辽东。


  • 剑中离骚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5、交战过程
  先看青丘道行军。
  关于唐军青丘道行军,《册府元龟》记载最为详细。
  据《册府元龟》卷985记载,“七月,牛进达、李海崖攻高丽石城,陷之,虏男女数百人。师次积利城下,高丽出军万馀人拒战,海崖等击破之,斩首二千级(《三国史记》卷22记为三千人)”。
  其他史书可补充以下史料:
  《资治通鉴》记载,“牛进达、李海岸入高丽境,凡百馀战,无不捷”。
  《新唐书》本纪2太宗本纪将唐军攻克石城的时间确定为“七月乙未”。
  《新唐书》列传145记载,唐军在取得积利城之战的胜利后,“乃皆还”,即退兵了。
  查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唐朝河北道北部地图,石城和积利城均位于辽东半岛一带。
  综合以上信息来看,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军青丘道牛进达、李海岸所部,从莱州由水路在辽东半岛登陆,大小百余战,皆获得胜利。秋七月乙未,唐军攻克高句丽的石城,俘获男女数百人。此后,唐军进攻至积利城,高句丽出动万余人应战,被唐军击败,斩首二千余级。唐军获胜后退兵。
  青丘道唐军总兵力只有一万余人,能击败高句丽万余人,并斩首二千级,其表现已算是很不错了。
  再看辽东道行军。
  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五月,“李世绩军既渡辽,历南苏等数城,高丽多背城拒战,世绩击破其兵,焚其罗郭而还”。
  另据《新唐书》本纪2太宗本纪记载,五月,“庚戌,李世绩克南苏、木底城”。
  南苏城和木底城均位于辽水以东,具体位置可查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唐朝河北道北部地图。
  综合以上信息来看,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军辽东道李世绩所部兵渡辽水,进攻南苏、木底等城,高句丽背城拒战,被唐军击败,五月庚戌,唐军攻克南苏、木底等城,焚烧其城郭,然后退兵。
  至此,唐军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的青丘道行军和辽东道行军顺利结束。唐军水陆并进,攻入辽东,克城破敌,一番抄略之后,安全退兵。


2025-05-28 18:35:59
广告
  • 剑中离骚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五、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青丘道行军
  1、唐朝准备新的进攻
  唐军撤退后,太宗很快决定再次出兵,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八月,“戊戌,敕宋州刺史王波利等发江南十二州工人造大船数百艘,欲以征高丽”,胡三省注释说,“十二州:宣、润、常、苏、湖、杭、越、台、婺、括、江、洪也”。《册府元龟》卷985记载更为详细,“遣宋州刺史王波利、中郎将丘孝忠发江南十二州造入海大船及艓船三百五十艘,将征高丽”。
  此事发生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八月,当时唐军刚刚结束青丘道行军和辽东道行军,而太宗就已经开始准备新的进攻了。
  2、高句丽遣使谢罪
  唐朝的这种打击,可能让高句丽有点吃不消,因此,在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十二月,高句丽再次派出使者谢罪。
  据《三国史记》卷22、高句丽本纪10记载,“(公元647年)冬十二月,王使第二子莫离支任武,入谢罪,帝许之”,“七年(公元648年),春正月,遣使入唐朝贡”。
  这一次,高句丽使臣的规格很高,且谢罪之后,立即朝贡。对此,太宗的反应是接受高句丽的谢罪和朝贡。
  但是,紧接着,在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正月,唐朝就再次发起了青丘道行军,进攻高句丽。笔者推测,这要么是高句丽的使者又干了什么傻事,要么就是太宗的一个小计谋,表面接受高句丽谢罪朝贡,使高句丽放松戒备,再突然发动袭击。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就使用过类似的计谋,当时太宗接受颉利可汗遣使谢罪,并派出使者慰抚,颉利可汗放松了警惕,李靖趁机突袭颉利可汗牙帐,大获全胜。


  • 剑中离骚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6、交战过程
  第一,易山之战。
  乌胡镇将古神感作为唐军先锋,首先出击,据《册府元龟》卷985记载,“(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四月,乌胡镇将古神感率兵浮海直指,高丽领步骑五千拒战於易山(《新唐书》列传145作“曷山”),短兵才接,其众大溃,斩首虏八百馀人。其夜,贼兵万馀袭神感之船,神感设伏以待之,贼不觉,奋击大破之而还”。《资治通鉴》将此次交战的时间确定为四月甲子。
  这次交战,古神感先是在易山正面交战,击败高句丽步骑五千人,斩首八百余级,紧接着,又预先设伏,击败趁夜袭击唐军船只的高句丽万余人,表现比较出彩。
  第二,泊灼城之战
  薛万彻率领的唐军主力到达后,沿鸭绿水向高句丽发起进攻。
  关于泊灼城之战,《册府元龟》的记载最为详细。
  据《册府元龟》卷985记载,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六月,“青丘道军师薛万彻渡海入鸭渌水百馀里,至泊灼城南四十里止营。高丽震惧,并弃邑居而遁。泊灼城主所失孙(《旧唐书》列传19作“所夫孙”)率步骑万馀人来拒官军,万彻遣右卫将军裴行方领步卒,折冲尉罗文合为援军继进,万彻及诸军乘之,贼大溃,追奔百馀里,及於阵所失孙,进兵围之,泊灼城因山设险,阻鸭渌水以为固,攻之未拔,高丽遣将高文率马骨(《旧唐书》列传19作“乌骨”)、安地诸城兵三万馀人来援,分置两阵,万彻分军以当之,锋刃才接而贼溃,俘获且尽而还”。
  此处的“及於阵所失孙”,结合《旧唐书》列传19“于阵斩所夫孙”的记载,“所失孙”之前当脱漏了“斩”字。
  其他史书可补充以下信息:
  《新唐书》本纪2太宗本纪将泊灼城之战的具体时间确定为六月丙子。
  另据《新唐书》列传19记载,薛万彻在与所夫孙交战之前,曾“以奇兵袭大行城”,在击败所夫孙之后,“虏皆震恐,遂傅泊汋城。虏众三万来援,击走之,拔其城”,亦即攻克了泊汋城。
  又据《旧唐书》列传149记载,“万彻渡海入鸭绿水,进破其泊灼城,俘获甚众”,也表明薛万彻攻破了泊灼城。
  大行城和泊灼城均位于鸭绿水,乌骨城位于辽东,其具体位置可查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唐朝河北道北部地图。


  • 剑中离骚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综合以上信息,泊灼城之战的具体情况如下: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六月,青丘道行军大总管薛万彻率唐军三万人渡海,攻入鸭绿水一百余里,出奇兵袭击大行城。得手后,唐军继续深入,在泊灼城南四十里处安营。附近不少高句丽守军弃城逃走。泊灼城主所夫孙率领步骑一万余人出战,薛万彻命令其副手右卫将军裴行方率领步兵,折冲尉罗文合为援军,与所夫孙接战,薛万彻率其余诸军抓住战机突然出击,所夫孙大败,唐军追击百余里,斩杀所夫孙,进而包围泊灼城。
  泊灼城在山地险要之处筑城,且有鸭绿水作为屏障,唐军暂时未能将其攻破。而此时,高句丽派出大将高文,率领乌骨和安地等城的部队三万余人前来增援。高句丽援军分为二个军阵,薛万彻也分出唐军与其对阵,双方刚开始正面交手,高句丽军队就溃败了,唐军俘获大批高句丽战俘。
  击败高句丽援军后,唐军进而攻拔泊灼城。
  在取得泊灼城大捷之后,唐军于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九月退兵,据《资治通鉴》记载,九月,“癸未,薛万彻等伐高丽还”。
  薛万彻虽然在此次征讨高句丽的战争中建立功勋,但是,薛万彻在军中与诸将不和,而且发言怨望,被人告发。据《旧唐书》列传19记载,“万彻在军,仗气凌物,人或奏之。及谒见,太宗谓曰:“上书者论卿与诸将不协,朕录功弃过,不罪卿也。”因取书焚之。寻为副将、右卫将军裴行方言其怨望,于是廷验之,万彻辞屈。英国公李绩进曰:“万彻职乃将军,亲惟主婿,发言怨望,罪不容诛。””
  最后,太宗做出了将薛万彻“除名,流象州”的处罚(《资治通鉴》)。
  至此,唐军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的青丘道行军顺利结束。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的进攻相比,此次唐军直接深入到鸭绿水,高句丽在此的抵抗虽有所加强,但是仍被唐军击败。


  • 剑中离骚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六、唐朝筹备大举出兵未果
  经过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的大规模打击、以及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两次袭扰之后,太宗认为,对高句丽发动第二次大规模打击的时机已经成熟,计划在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出兵三十万,以长孙无忌为大总管,一举灭亡高句丽。据《新唐书》列传145记载,“帝与长孙无忌计曰:“高丽困吾师之入,户亡耗,田岁不收,盖苏文筑城增陴,下饥卧死沟壑,不胜敝矣。明年以三十万众,公为大总管,一举可灭也。””
  为确保唐军顺利出兵,太宗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第一,命剑南道伐木造船。据《资治通鉴》记载,“或以为大军东征,须备经岁之粮,非畜乘所能载,宜具舟舰为水运。隋末剑南独无寇盗,属者辽东之役,剑南复不预及,其百姓富庶,宜使之造舟舰。上从之。(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秋,七月,遣右领左右府长史强伟于剑南道伐木造舟舰,大者或长百尺,其广半之。别遣使行水道,自巫峡抵江、扬,趣莱州”。
  剑南造船,由于操之过急,引发了不满和骚乱,太宗及时采取措施,恩威并用,平定了骚乱,因与本文主旨无关,不再详述,具体可查《资治通鉴》贞观二十二年九月。


  • walter_wang102
  • 中级粉丝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楼主继续加油啊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2回复贴,共1页
<<返回凤帝凰后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