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道家
修道入门(田诚阳)之五 中华道家修炼的主要法门
中华道家道家修炼,广义的说,包括老庄之道、内外丹法、养生调摄、中医针药、内家拳法等主要法门。狭义的说,就是仙道之学。“仙”与“道”自古以来密不可分,故曰仙道为一,仙为道之体,道为仙之用。道不易闻,赖有仙而后知道之足贵;仙不易修,端有道而后知仙之必成。道家修炼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必须通过明师所传口诀,进行真修实证,反对玄学空谈。下面将其主要法门,提要介绍于下:
老庄之道
老子的学说,即《道德经》五千余言。《道德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华道家学派的正式形成。《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也。”《史记•太史公自序》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以上论述,均高度概括了中华道家思想的现实特点。
《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发挥“道”和“德”两个名词的含义,用以论述宇宙本体和人生哲学及修养方法的原理。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德”是“道”的具体表现形式,世界万物皆由“道”和“德”的作用而来。因而老子之道,可以广泛运用于人生的各个方丽,《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祖”。对外用于治世,就是国家的治政方针;对内用于修身,就是个人的处世之道。后世之人,各有所取。政治家钻研其中的统治术;养生家钻研其中的修炼法;清谈家将其看作玄言;纵横家将其看作权谋;亦有人将其视为兵书,如唐王真撰有《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现代人更将其视为经商谋略,用于今日商战。
在中华道家修炼之中,主要把《道德经》作为修道的一部圣典。自从第一部炼丹经书《周易参同契》问世以来,历代丹经著述,无不引用老子之旨以立说,成为中华道家思想的一大流派。北宋张紫阳《悟真篇》赞之曰:“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神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
庄子的学说,基本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史记•庄子传》说他:“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道家之言。”又说其作书目的也是为了要“明老子之术”。《庄子》书中所论之道,基本是由老子一脉贯通而来。例如《庄子》书中说:“道昭而不道。”这和《老子》所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和“道常无名”之旨,二者一致。但是庄子本人更加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对于《道德经》中“贵以身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的治政思想,有所分别。
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充分发挥了老子的“长生久视之道”,使“道”和“仙”合为一体,成为后世修炼家所追求的“仙道合一”的神仙境界。如《庄子•逍遥游篇》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炁,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谷熟。”这是中华道家文献之中对予神仙的较早描述。此外,《庄子》书中多处提到了中华道家的修养功夫,如《大宗师篇》中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庄子》书中所谈踵息、心斋、坐忘、听息、守一、缘督、导引等修真方术,为后世中华道家修炼之权舆。
三元丹法
三元丹法,即天元丹法、人元丹法和地元丹法之总称,是中华道家修炼的主要法门。天元丹法和人元丹法属内丹,地元丹法属外丹。有人把道家修炼笼统地称为“内丹”,此说不妥,因为修炼不光包括内丹,还有外丹等内容。
三元丹法,是三种不同的修炼途径。古人为了区别开来,各予不同的名称:
天元丹法,指北宗,称为“大丹”,如丘处机《大丹直指》,即属此种丹法。
人元丹法,指南宗,称为“金丹”,如《金丹大要》,即属此种丹法。
地元丹法,指外丹,称为“神丹”,如《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即属此种丹法
修道入门(田诚阳)之五 中华道家修炼的主要法门
中华道家道家修炼,广义的说,包括老庄之道、内外丹法、养生调摄、中医针药、内家拳法等主要法门。狭义的说,就是仙道之学。“仙”与“道”自古以来密不可分,故曰仙道为一,仙为道之体,道为仙之用。道不易闻,赖有仙而后知道之足贵;仙不易修,端有道而后知仙之必成。道家修炼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必须通过明师所传口诀,进行真修实证,反对玄学空谈。下面将其主要法门,提要介绍于下:
老庄之道
老子的学说,即《道德经》五千余言。《道德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华道家学派的正式形成。《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也。”《史记•太史公自序》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以上论述,均高度概括了中华道家思想的现实特点。
《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发挥“道”和“德”两个名词的含义,用以论述宇宙本体和人生哲学及修养方法的原理。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德”是“道”的具体表现形式,世界万物皆由“道”和“德”的作用而来。因而老子之道,可以广泛运用于人生的各个方丽,《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祖”。对外用于治世,就是国家的治政方针;对内用于修身,就是个人的处世之道。后世之人,各有所取。政治家钻研其中的统治术;养生家钻研其中的修炼法;清谈家将其看作玄言;纵横家将其看作权谋;亦有人将其视为兵书,如唐王真撰有《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现代人更将其视为经商谋略,用于今日商战。
在中华道家修炼之中,主要把《道德经》作为修道的一部圣典。自从第一部炼丹经书《周易参同契》问世以来,历代丹经著述,无不引用老子之旨以立说,成为中华道家思想的一大流派。北宋张紫阳《悟真篇》赞之曰:“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神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
庄子的学说,基本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史记•庄子传》说他:“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道家之言。”又说其作书目的也是为了要“明老子之术”。《庄子》书中所论之道,基本是由老子一脉贯通而来。例如《庄子》书中说:“道昭而不道。”这和《老子》所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和“道常无名”之旨,二者一致。但是庄子本人更加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对于《道德经》中“贵以身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的治政思想,有所分别。
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充分发挥了老子的“长生久视之道”,使“道”和“仙”合为一体,成为后世修炼家所追求的“仙道合一”的神仙境界。如《庄子•逍遥游篇》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炁,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谷熟。”这是中华道家文献之中对予神仙的较早描述。此外,《庄子》书中多处提到了中华道家的修养功夫,如《大宗师篇》中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庄子》书中所谈踵息、心斋、坐忘、听息、守一、缘督、导引等修真方术,为后世中华道家修炼之权舆。
三元丹法
三元丹法,即天元丹法、人元丹法和地元丹法之总称,是中华道家修炼的主要法门。天元丹法和人元丹法属内丹,地元丹法属外丹。有人把道家修炼笼统地称为“内丹”,此说不妥,因为修炼不光包括内丹,还有外丹等内容。
三元丹法,是三种不同的修炼途径。古人为了区别开来,各予不同的名称:
天元丹法,指北宗,称为“大丹”,如丘处机《大丹直指》,即属此种丹法。
人元丹法,指南宗,称为“金丹”,如《金丹大要》,即属此种丹法。
地元丹法,指外丹,称为“神丹”,如《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即属此种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