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玉实纪录吧 关注:474贴子:1,777

相玉学——原浆理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楔子——

相玉技巧向来都是口耳相传,如同一个个的公式。但是从来没有人能说清楚,为什么白蟒下面就容易出高色,为什么皮紧的原石就相对好一些。翡翠是自然形成的产物,那么就会符合大自然的规律,也就是说理论上翡翠的这些“公式”是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

此文不是哥白尼的《日心说》,而是从科学角度,用反证的方法,去解释翡翠原石皮壳上的表现会有相对应的玉质。不是尝试去推翻某些说法,却是与前人总结的经验相辅相成,从而尝试推衍出新的“公式”。

若是老夫说的不对,大家徒当笑耳;若是有道理,希望大家多多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参与交流探讨。毕竟目前的理论并不成熟,还有很多方面没有研究透彻。

记得当初老夫说过,若是你见证了一个奇迹呢!

那么,请看正文——

首先原浆理论想表达什么?

所谓原浆理论,就是以火山喷发为模型。假设翡翠是从火山里面喷出来的,不同的受热层,不同的喷发地点,不同的喷发阶段,玉质都会不一样。通过理论来判断,哪些因素会对原石品质造成影响。

原浆理论的依据是什么?

关于翡翠是如何生成的,争论很大。最开始的说法也是从火山里面喷出来的,但是后来被推翻了,具体论据没有找到。只是从此以后,翡翠便是低温高压的产物。

原石有个表现,叫做“皮紧”,就是皮壳就像被揉捏缩紧过一样。

首先假设原浆是成立的,那么钠铝硅酸盐晶体在温度变化的时候,会有热胀冷缩的现象。这时候外面如果包裹了一层火山灰,就会有明显的褶皱,或者是刀砍纹。当初有人觉得翡翠是低温高压生成的,其实只是翡翠生成经历的一个阶段,而且这个阶段并不是被压紧的,是自己缩紧的。翡翠那个硬度,加上矿脉也只是在地表几十米范围内,“高压”这个说法怕是很难站住脚。

由于此理论目前并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我们只能说,翡翠有很大的可能性是从火山里面喷出来的。从谷歌地球上面可以清楚的看见云南地界上那个板块运动留下的痕迹,而翡翠的矿口又正好在板块折角的地方。还有一点,如果没有经历过自由落体运动,很难想象有些翡翠原石是如何形成一个球形的。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而现在世界上也没有《原浆理论》,那以后会不会有呢?

下面,就是以这个理论,来印证一些前辈总结的经验。前提是,假设这个理论是成立的。

关于赌色的先放一放,先说种水方面的:

刚才只是提到为什么皮紧就会好一些,没有着重的说,那么下面就主要讲这个。这里的一些理解,都是一种反证的方法,希望大家理解起来不要狭隘的去思考。

学术探讨——皮紧

翡翠的主要成分是钠铝硅酸盐,主要的杂质是石英,也就是棉。经常有人说,没有棉那就不叫翡翠,其实也是在说,棉是翡翠不可避免的瑕疵。可以直接把棉当做翡翠的一部分,翡翠的质量跟石英的含量就有直接的关系。

假如一块翡翠,含石英非常的少。就比如高冰玻璃种,冷缩现象会非常明显。很多冰种原石,表皮皱不拉几的,就是这种现象。但是石英的热胀冷缩系数是非常低的,如果石英含量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影响翡翠原石的冷缩程度。于是就有很多原石表皮是平整的,比如大马砍里面有一些石性比较重的石头,表皮就很平整。也就是说,一般说的“皮紧”,就是翡翠原石的冷缩现象。能说明晶体含量偏大,石英含量偏少,肉质也就更好一些。
这里先发一段,接下来边研究边更新。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4-10-26 13:26回复


    2楼2014-10-26 20:16
    回复
      那啥 白棉跟白雾是一回事?大大有照片?谢谢 怎么看光圈有没有雾 厚不厚呀 小白经常看大家说 但是不明白丫 不明白 谢谢


      3楼2014-10-26 21:15
      收起回复
        牛逼~ 请继续。


        IP属地:浙江4楼2014-10-28 00:32
        回复
          学术讨论——变种

          紧接上文,同样是对于冷缩的探讨。翡翠原石中经常看见有一些皮壳的凹凸幅度很大,有经验的相玉师父就会知道,这样的原石往往会变种。其实变种的本质,就是石英分布不均匀。不均匀的分布,就意味着冷缩幅度会有差别,也就会形成表皮上的凹凸表现。

          没有变种的料子皮壳上会有正常范围内的起伏变化,这个与凹凸表现的区别就是“砂”是均匀的。而有凹凸面的原石“砂”的分布会有明显变化,关于“砂”接下来会详细的说,希望大家理解起来不要进入误区。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4-10-28 09:16
          回复
            学术探讨——落地面

            既然翡翠原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那么就会有一个面是最先与地面接触的。没有更好的名词之前,就暂时叫它“落地面”。这种东西在翡翠原石上会经常看到,仔细看的话,很多翡翠原石都有一个或者两个面,跟其他面的凹凸程度有差别。更有甚者,比如比较常见的黑石头,会有一个面特别平,看起来就像被切过一样。这种面经常会被认为是“断口”,但是这种面经常跟其他面的皮有相同的表色。而且就算是断开的,自然界的力量怕是很难断得如此平整,所以这里更可能是处于胶状的时候被摔成的平面。

            这里又要涉及到石英与钠铝硅酸盐热导率的差别,石英大家都知道,冷却速度会比钠铝硅酸盐慢很多。所以,相同地层,温度一样的两块翡翠原石,含石英较多的会冷却得慢一些。冷却得快落地之前就可能已经凝固成型,而冷却得慢就可能落地了依然还是胶状,那么就会依随地形凝固成型。也就是说,同一个场口的原石,落地面更平整的,石英含量就会多一些。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4-10-28 09:26
            回复
              又学习到经验了,谢谢老哥!


              7楼2014-10-28 17:13
              回复
                学术探讨——种老

                很多人问过老夫,如何判断种老。肉粗不一定种嫩,肉细不一定种老。这句话大家都知道,所以翡翠的种,跟石英含量没有半点关系。那么是什么导致翡翠种老种嫩呢?老场口的料子,平均种的水平会比新场口好一些。也就是说,翡翠出产的地点会影响种。在原浆理论成立的条件下,不同火山口,会从不同地层喷发出翡翠原浆。不同的地层,温度是最大的区别。物理里面有关于分子运动的内容,就是说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这种现象带来的结果就是让熟铁比生铁更坚韧,其实本质就是分子之间更加紧密。那么这个规律,也可以套用到翡翠里面。老场口出的哪怕是“豆种”,分子间的紧密性也比现在经常看见的“渣渣冰”还要好,更有质感一些。这其实就是种的区别,整体硬度更大,这个对于雕工师傅来说体会更深。

                最开始对翡翠“种”的分级,是根据晶体间隔,而这个晶体间隔关系最大的却是石英的含量。因为石英完全化开,跟翡翠均匀融合,把晶体隔开的其实就是石英。但是这个前提是要石英完全化开,如果没有化开呢?就好比一杯水,放糖进去,冷水是化不开的,而热水可以很好的化开。同样的水,同样的糖,温度不一样,热糖水跟冷糖水从物质分布的角度看就不是一个东西。引入到翡翠,同样是翡翠,相同的石英含量。种到没到,棉化开与没化开,也不是一个东西。

                这个地方对于“种”的理解,有点颠覆传统观念,也不太好总结,大家随便看看就好。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4-10-29 07:37
                回复
                  继续,老哥。精彩,分析的真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10-29 20:35
                  收起回复
                    休息一下 知道太多 吸收不了 哈哈


                    10楼2014-10-29 21:12
                    收起回复
                      已关注。新思维角度的雏形,卧龙兄辛苦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4-10-29 23:42
                      收起回复
                        学术探讨——化棉

                        棉化没化开,是一个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个因素直接关系到成品的美观程度。那么是什么原因影响到棉能不能化开呢,这就是接下来我们需要一起探讨的话题。

                        个人观点,这个与原浆温度有直接关系。很多情况下,种老的料子,很少见到棉没化开的现象。倒是经常见到的渣渣冰,棉就像网似的。相关的有一个数据非常关键,就是石英的熔点比钠铝硅酸盐的高,又低于钠铝硅酸盐的沸点。也就是说,如果原浆温度达到石英的熔点,棉就能化开。而原浆温度达到钠铝硅酸盐的沸点的时候,分子运动剧烈,棉就能最大程度的化开。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4-10-30 08:48
                        回复


                          14楼2014-10-30 19:25
                          回复
                            学术探讨——杠味

                            杠味是大家都非常喜欢的表现,相同质地的成品,有没有杠味可以隔开一个档次。那么杠味是如何来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有些翡翠没有杠味?顺着前面的说,翡翠有个沸点,那么是不是更这个有关系呢?目前不能肯定,我们只能暂时推测:原浆温度达到某一数值的翡翠原石,种更老,有杠味。这个数值非常有可能就是钠铝硅酸盐的沸点!

                            这里值得提到的一个场口,那就是翁巴列。懂一点的朋友就会知道,老翁巴列是不缺种水的,但是就是荧光的感觉差了点,也差杠味。“翁巴列”在缅语里面意思是棉很大,再结合到差杠味。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这个场口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原浆温度不够。类似的如同最近经常看见的街对角,水没什么问题,就是种不够。并不是说种差,但是就是差了点感觉,还不错但是不够惊艳。

                            另外可以引申一下,相同纯度的翡翠,原浆温度不一样,皮壳收缩程度也不一样。同样的石英含量,种更老的原石皮壳更紧!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14-10-31 09:54
                            回复
                              学术探讨——雾





                              都说有雾种好,但是为什么好基本说不出个所以然。首先我们来看看雾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其实早期的雾是很常见的,因为那时候好料子多,有雾很正常。老场口的料子,有雾的话会非常明显,很好辨认。就是肉上面一层有点像奶皮一样的东西,与肉分得清清楚楚。当初对于雾的定义,大概就是介于皮肉之间,一层如同雾一样的物质。而后来,凡是皮肉直接,不属于皮也不属于肉的,就叫雾。所以现在都习惯的把大马砍白肉外面的一层黄翡当做雾,而真正的雾层,却很少被重视。

                              回归主题,雾的主要物质成分,应该还是石英。前面也是说过,石英是有熔点的。能把石英弄得跟奶皮似的,就得先让它熔化。也就是说,从地层里面喷出来一团翡翠原浆,温度能把皮壳上的石英熔化,原石才有了雾。也就是说,确实只有种到一定程度的原石,才会形成比较成熟的雾。





                              很多料子,其实种还可以,但是没有那么老。切开后可以看到皮肉相接的地方,棉比较多,往中间走就好一点。这个其实就是原浆温度不足以瞬间将皮壳中的石英熔化,固态或者胶状的石英,更容易渗透到还未凝固的翡翠原浆里面。从理论上讲,这些棉应该被称为半成品的“雾”,同样具备一些成熟体“雾”也具备的特性。比如说,雾灰的话,底子也灰,而白雾通常情况下底子不会灰。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4-11-02 11: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