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意如吧 关注:5,098贴子:115,639
  • 52回复贴,共1

安意如:心外没有敌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安意如,原名张莉,1984年生于安徽。2002年毕业于安徽某中专,做过短暂会计。2006年开始,因出版文学随笔《人生若只如初见》等系列作品,成为图书市场上的畅销作家。
  羊城晚报记者 何晶
  安意如,2006年因出版《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等诗词评赏作品而走红图书市场。但是,随后她又因某些作品中的大量文字被人指认抄袭而陷入争议漩涡。
  近日,安意如推出了新作《聊将锦瑟记流年:黄仲则诗传》。黄仲则是相对“冷门”的一位诗人,研究资料也不多,安意如花了三年时间在这本书的写作上。“其实我很早就已经将黄仲则列入了写作计划,只是因为之前积淀不够,没有把握,但这就像是个心债,一定得还。准备好了,那就写。”而面对早前的质疑之声,她表示:“心外没有敌人,不用去刻意辩白,更无须对抗。”
  壹
  一个心债,必须还
  羊城晚报:你写黄仲则,是否有具体触动的机缘?
  安意如:说起来,我读纳兰容若是因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见他将纳兰与李后主李煜并列而提。而读黄仲则却是因为李商隐,因我第一次读到“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时,开始错以为是李商隐的诗,后来查了书,才发现这是黄仲则的诗,真是幸亏我家门口就是新华书店(笑)。这两个发现改变了我对清朝诗歌的认知,于是开始读这两个人的诗词。
  等到真正开始写作,也就是决定写《当时只道是寻常》的2005年,我在纳兰容若和黄仲则之间犹豫了很久,当时我觉得自己还写不了黄仲则那样寒士文人的人生经历,因为积淀不够,对很多问题看不清也谈不透,反而是纳兰这样贵公子的人生哀愁,我比较有把握一些,所以就先写了纳兰。但黄仲则的诗一直梗在我心里,像一个心债,必须得还。我知道他的诗好,他应该被更多人知道,所以暗暗下定决心,等我准备好了,一定要把黄仲则的诗传写出来。
  羊城晚报:研究黄仲则的人不多,网上能检索到的资料也很少,这会不会为你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安意如:其实所谓的“困难”要看从哪个角度看,被写得少的诗人,固然会有资料少、难以深入研究的困难,但写得多的人,资料满天飞,各种角度被人写滥、写透的尴尬也免不了。你让我写李杜,我可能觉得更难写,因为知道的人太多了,很难写出新意。
  写作同时也是积累,一路写作,一路阅读,从先秦到清代,我对中国的诗词也算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历朝历代的发展和文人的命运掌握了大致的脉络。
  黄仲则的生平并不复杂,一目了然,不存在太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这是比较庆幸的。他的诗作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两当轩集》里有很完整的收录,中华书局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先后出版了黄仲则(黄景仁)诗选,有这三本书打底,再广泛地寻找一些与他同时代的人的笔记资料来读,对黄仲则这个人的了解也就差不多了。剩下的,则是从他的诗本身出发去理解赏析,联系以往时代的佳作,进行比较。
  贰
  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最后高峰
  羊城晚报:历史上研究黄仲则的人好像不多。你在写作过程中,是否有和一些古典诗词方面的学者交流过?
  安意如:纠正一下,历史上知道并喜欢黄仲则的学者还是挺多的,只不过,不像现在专门研究某个人,会为他写很多本书这样的形式。其实直到1980年代,关于黄仲则的研究都还有不少,1980年代之后才渐渐减少,加上我们的课本中不太提及,所以现在年轻的读者很少知道他。
  黄仲则在世的乾隆年间,诗名就很盛,从江苏、浙江到北京,他所交游和依附的人,多半是当时的名士,譬如洪亮吉、王太岳、袁枚、朱筠、翁方纲等人。只有熟悉清朝的历史才会知道这些人在当时的影响和地位,我对与黄仲则相关的每个人都进行了了解。黄仲则本身的诗倒不难理解,史料才是最花功夫的。
  在写作的这三年中,我跟复旦中文系的老师进修,他教会我更加全局化地看待黄仲则的存在。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黄仲则这样的人,他到底算倒霉还是太矫情?他的诗歌和经历又对今人有什么启发?
  羊城晚报:你认为黄仲则为什么会“诗红人不红”呢?他在文学史上之所以重要,独特性和重要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安意如:从乾隆年间黄仲则过世前后,直到民国时期,他都是作为清代的代表诗人被提及的,人们谈到龚自珍,也经常会说他受到黄仲则的影响,可见影响之深远。瞿秋白、郁达夫、金岳霖等人也非常喜欢黄仲则的诗,但到了现代,由于我们的文学史对他少有提及,年轻一代少有人知道他。但人们对他的名句,比如“十有九人看堪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来日茫茫愁如海,寄语羲和快着鞭”等句,还是口耳相传的,这就是“诗红人不红”的典型。
  黄仲则算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最后高峰。他生在清代,诗词风格气象却直逼唐宋诸贤,非常难得。在他之后,数得上的也就只有一个龚自珍。虽然都是“有才无运”,但龚自珍是名士狂生,家境出身比较好,不比黄仲则出身寒微、一生坎坷。黄仲则所代表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寒士文人”这个广大的阶层,这是容易被忽略又不应该被忽略的群体。剖析好黄仲则,对这个群体的整体命运和问题所在也就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寒士文人”这个群体并没有消失,在现代也广泛存在,比如那些出自寒门的大学生。所以写黄仲则,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羊城晚报:你在序言中提到,黄仲则是黄庭坚的后人,这是如何考证出来的?
  安意如:这不是我说的,不需要特别考证,无论是黄仲则的自述,还是当时清代流传的文献资料,黄仲则朋友间留下的记载,众口一词都是这么说的。
  羊城晚报:这次写黄仲则,和之前写纳兰容若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能不能说,这是你有意识地往学术方向靠近的一个尝试?
  安意如:写纳兰时我更年轻,是比较感性的,有很多儿女情长的笔调。纳兰的人生经历相对单纯,一个贵胄公子,衣食无忧,剩下的困扰全部来自内心和精神,换言之,他的忧愁是贾宝玉式的。黄仲则一生的际遇虽然也不复杂,但他的坎坷是由多方面造成的,平凡的家境、倨傲的性格、必须要考取功名的心愿,以及不能考取之后流落幕府为人清客的景况,这些存在于他生命中的难题,不单有他个人的原因,也有社会制度的问题,写这些的时候就需要更客观、理性。
  叁
  文字细腻的人,未必生活中就要柔弱
  羊城晚报:之前有声音质疑你此前的赏析诗词文章存在借鉴他人成果的问题,其实这次选择写黄仲则,是不是也希望能够借此证明自己在古诗词鉴赏上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对质疑的声音,你是怎样的态度?
  安意如:没想那么多,我选择写每一本书的时候,只问自己,你是不是真的想写,你是不是准备好了?写了也不求全部人都称好,一部分人觉得很不错就可以,干吗要试图满足所有人呢?对于质疑,我只想说,心外没有敌人,不用去刻意辩白,更无须对抗。
  羊城晚报:看你的微博,平常说话的语气好活泼,跟你赏析诗歌的文字风格很不一样,你在日常生活中好像是个开朗好玩的人?
  安意如:我深信,把书读通了的人都是比较正常的,口语和书面语肯定不一样啊!平常生活满口文言文、掉书袋,那不是整人么?我性格还算好玩,文字细腻的人,未必生活中就要柔弱啊!
  新作先睹
  大道青楼望不遮,年时系马醉流霞。
  风前带是同心结,杯底人如解语花。
  下杜城边南北路,上阑外门去来车。
  匆匆觉得扬州梦,检点闲愁在鬓华。
  —《感旧》(其一)
  唤起窗前尚宿酲,啼鹃催去又声声。
  丹青旧誓相如札,禅榻经时杜牧情。
  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
  云阶月地依然在,细逐空香百遍行。
  —《感旧》(其二)
  遮莫临行念我频,竹枝留涴泪痕新。
  多缘刺史无坚约,岂视萧郎作路人。
  望里彩云疑冉冉,愁边春水故粼粼。
  珊瑚百尺珠千斛,难换罗敷未嫁身。
  —《感旧》(其三)
  诗名曰《感旧》。读第一首诗的时候,会很自然地生出一种感觉,以为他重新回到一个地方,回忆在那里曾经发生的事。
  “许谱”里言之凿凿,证此诗作于乾隆三十三年(时仲则二十岁),并谓此诗“似述三十一年冬扬州冶游事”,那么有可能是他与友人闵季心(抑或是洪亮吉?)联袂同游扬州时所作。事实上,仲则与友人同游扬州,并不是为了追溯旧情去的,感旧,只因触景生情,喷薄而出。
  当我走了很远的路去看你,知道不能再见你的身影和笑靥。我对你初心不变,而世事终于让我们各奔东西。
  “匆匆觉得扬州梦,检点闲愁在鬓华。”确然用了杜牧事为典,却不必急于落实仲则所叙的旧年情事是否发生在扬州。相较于仲则情事的无案可查,不妨先来说说著名的杜公子,他的风流韵事早已口耳相传,尽人皆知。
  杜牧出身世家,其祖父为著《通典》的杜佑。杜牧仕途顺畅,曾于一年之中两度折桂,传为长安佳话,人又生得姿容俊美,风度翩翩,委实是得天独厚。
  我在前面提过,唐时的世道人心不同后来的萧瑟拘谨,即便是普通的市井少年也热衷于恣肆放浪的人生,何况是这样春风得意的五陵子弟?入的又是红尘第一等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当年的国际化大都市—扬州,自然免不了一番放诞。
  —安意如
  《聊将锦瑟记流年:黄仲则诗传》
  何晶


1楼2014-10-25 16:51回复
    一、【我读纳兰容若是因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见他将纳兰与李后主李煜并列而提。】求出处好么为毛我看的《人间词话》版本里没有见过【将纳兰与李后主李煜并列而提】呢?
    二、【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最后高峰】
    探讨两个问题:
    ①黄仲则可以被称为是一座“高峰”吗?
    ②黄仲则是古典诗歌的最后高峰吗?
    其实概而言之只是一个问题:黄仲则的文学地位是怎样的?
    三、黄仲则是黄庭坚后人?【杜牧仕途顺畅,曾于一年之中两度折桂】?这些我木有关注过,谁来科普一下~


    IP属地:河南2楼2014-10-25 23:15
    收起回复
      先顶一下帖子,晚上聊聊所谓杜牧两次折桂~
      在看科举方面的文化常识,总算搞清楚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11-09 09:28
      收起回复
        终于坐到电脑前了~
        【杜牧仕途顺畅,曾于一年之中两度折桂】
        我不知道大家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是什么感觉,我的第一反应是“咦,怎么一年有两次科考?”
        在唐代有无可能在一年之内参加两次科考?
        事实是,可以的。
        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即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一种,有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诸科。一般由礼部负责主持相关事宜。【一年举行一次】;制科则是由皇帝下诏举行,时间不固定,就是皇帝老小儿说啥时举行就啥时举行,制举在整个唐代都是很兴盛的。
        这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参加完常科之后,恰好当年又开了制科,那么他完全可以在一年中参加两次科考。
        说完了唐代科举的大致情况,我们来看杜牧的科举。
        《自撰墓志铭》:牧进士及第制策登科,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旧唐书》:牧,字牧之,既以进士擢第,又制举登乙第,解褐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
        其它的材料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从他的《墓志铭》和《旧唐书》里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杜牧参加了常科,同时他也参加了制科。
        但是,他是否是同一年参加的这两场考试呢?
        是的,有他自己的诗歌为证:
        赠终南兰若僧
        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
        禅师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
        所谓“一时芳”,当是指这两次考试于同一年举行。
        这一年是哪一年呢?
        杜牧《投知己书》【懒得打字,放图片】:

        《唐才子传》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大和二年韦筹榜进士,与厉玄同年。
        至此,我们差不多完全弄清楚了杜牧的科举情况:
        大和二年,杜牧进士及第,同年制策登科。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4-11-10 00:18
        回复
          关于杜牧科举有很多小故事,挺有意思的,自己百度~我懒得敲字了~
          再多说一点:唐代进士及第后,一般不会立即授予官职的,他们还要再经过一次吏部的考核,考中后才会授予官职。比如苦逼的韩愈,虽进士及第,但却没有通过吏部考核,据说他曾【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唐代科考及第后又参加制举的,其实杜牧并非是特例。比如张九龄,他就是考完进士之后考的制举。
          《旧唐书》:登进士第,应举登乙第,拜校书郎。
          不过他跟杜牧的情况好像不一样,张九龄中进士的时间好像一直有争议,这个我自己还没搞清楚,这里就不细谈了。


          IP属地:河南5楼2014-11-10 00:38
          收起回复
            哟刚那个了这本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4-11-22 20:23
            回复
               安意如:没想那么多,我选择写每一本书的时候,只问自己,你是不是真的想写,你是不是准备好了?写了也不求全部人都称好,一部分人觉得很不错就可以,干吗要试图满足所有人呢?对于质疑,我只想说,心外没有敌人,不用去刻意辩白,更无须对抗。
              抄袭的人还用刻意辩白吗?心外没有敌人,好像别人刻意要和她为敌似的,如果不是她抄袭成性,死也不改,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质疑声呢,脸皮真厚得可以啊。


              7楼2015-03-02 16:00
              收起回复
                她抄袭成性,死不悔改。


                8楼2015-03-05 14:22
                收起回复
                  别怪法律不健全,社会舆论才厉害…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5-06-19 21:0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