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天桥吧 关注:31贴子:63
  • 0回复贴,共1

老天桥的空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据考证空竹最早是由陀螺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儿童玩具。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域空竹有不同的名字。明清以前人们叫它“空钟”在南方有人叫“嗡子”天津人叫它“风葫芦”或者“闷葫芦”四川人叫它“响簧”上海人叫它“哑铃”山西人叫它“胡敲”长沙人叫它“天雷公”台湾人叫它“扯铃”北方人大多叫它“空竹”。
  明末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里边描写了空竹的制作方法和玩法:把空钟“刳木中空(实则截竹成小段)旁口(竹段开小孔)”口内装半圆竹成“哨”竹段上下的截面以薄木板封严成为风匣;板之圆心穿竹棍上长下短用粗线绳绕在长柄上“别一竹尺有孔”将绳儿穿过竹尺的孔用力勒紧然后急放空钟就在地面上不停旋转并发出哨声气流入孔因压强大又排出。空钟就是空竹早期的称呼与现在不同玩它的时候动作不是抖它的转动也不是在空中而是在地面。
另据秦孝仪所编《海外遗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红婴戏纹圆盒”盒盖上刻有婴戏图。图中一个孩子正在抖空竹旁边还有个孩子捂着耳朵观看。这件剔红漆盒为明代永乐年制作如果场景属实的话那么可以说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点与玩法均已相当成熟。
 到了清代抖空竹已发展成为受人欢迎的杂技节目。杂技艺人们在原有花样的基础上又创作出许多新的花样和高难技巧。表演时与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伴奏音乐融为一体更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1楼2014-10-25 10:0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