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桥 绝 活
——牛骨数来宝
中国曲艺源远流长,种类繁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就有数百种之多,可有一玩意儿现如今成了绝活——牛骨数来宝。话说这牛骨数来宝,它起源于汉代,最初是建造皇宫的工匠工余时边说顺口流边敲击瓦片取乐,俗称“[url]http://四块瓦[/url]”;唐代演变成响钵,既能出尖音,又能出团音,合称“鸳鸯音”;到了元代,蒙古族士兵欢庆胜利时表演的[url]http://乌力格尔[/url]和安代舞、牛骨舞传入中原,与汉族的顺口辙融合到一起,就成了载歌载舞的牛骨数来宝。元代末年,则因有两位行乞的数来宝艺人掩护了遭元军追杀的[url]http://少年朱元璋[/url],为报救命之恩,朱元璋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之后,就把象征大明朝南七北六共13个行省的13个金铃铛,赏赐给了那两位不愿弃艺做官的牛骨数来宝艺人。从此,数来宝艺人的哈拉巴上就系上了13个小铃铛,在两块牛骨上面各栓有一个[url]http://红绒球[/url],看上去好似龙的两只眼睛,下方的穗子有蓝的、有黄的、有绿的和彩球穗子,寓意“头顶蓝天,脚踩绿地,我们的艺术红红火火”。
牛骨数来宝的代表人物老天桥的“八大怪”之一“曹麻子”,真名叫曹德奎自幼跟师父“黑泥鳅李”学数来宝,他的表演唱词新颖、曲调动听,卖艺数十年,在天桥有自己专演数来宝的场子。话说“曹麻子”卖艺时的化妆很特别,本来他的脑袋长得挺怪,在后脑勺上又梳一条朝天的小辫,辫梢上拴着小铃铛,眉毛一挑,脑袋一晃,带动小铃铛乱响;脸上抹了大白(白灰),样子滑稽逗人,真是怪人怪相。尤其是他手中挥舞一对由牛胛骨制成的合扇(即伴奏乐器哈拉巴),系有13个小铃铛(即“[url]http://十三太保[/url]”),敲击时,轻灵的铃铛声与浊重的骨击声相互呼应,别具韵味。他一条腿半跪着,晃动合扇“哗楞哗楞”地响,声震瓦屋,格外招惹观众。更为可贵的是,他的唱词从不带脏字,没有“荤口”,雅俗共赏,深受观众喜爱。“曹麻子”是一个头脑相当聪明、善于根据历史大事件改编词句的出色的[url]http://民间艺人[/url]。他所说的《推倒满清》、《北伐成功》以及《大实话》等许多段子,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与魅力,而且思想内容也很富有教育意义。
高凤山,牛骨数来宝又一代表人物。高凤山本是个流浪在天桥一带的孤儿,七岁时被“曹麻子”收留,名为徒弟,实际上只是在生活上伺候师父,“曹麻子”并不认真教他,全凭他平时认真看、仔细听、暗中记,然后在出门捡煤核时琢磨练习。日积月累,“曹麻子”平时演唱的段子他几乎都学会了。但他从不敢要求“上地”(到游艺场地演出)。他觉得自己的本事还不到家,还想多学点儿,一有空闲,就钻到别的艺人的场地去观摩。后来,他第一次“上地”演唱的段子,就是从一个外号叫“陈大鼻子”的艺人那里偷学来的《诸葛亮押宝》。从他 “上地”后,“曹麻子”人家就[url]http://歇手[/url]不唱了,成天泡在茶馆酒肆,吃喝玩乐。而他靠卖艺挣来的钱,全得交给师父,不敢留下分文。十四岁那年,他觉得长此下去,自己难有发展,就背着师父逃出北平,独自到天津“三不管”卖艺去了。待他两年后返回天桥,“曹麻子”已陷入贫病交加的困境,念着师徒的情分,他把“曹麻子”送回了老家青云店。不久,1939年“曹麻子”就带着一身绝技离开了人世……
在数来宝的发展史上,高凤山占有光辉的一页。高凤山跟“曹麻子”学艺时,数来宝是单腿跪在地上演唱,是一种半乞讨的形式。单腿跪地,又不敢抬头,既不便于表演,也不利于传情。而高凤山平时爱看戏,一有空闲就去钻天桥小戏棚子,京戏、评戏、梆子,[url]http://生旦净末丑[/url],都爱看。他边看边琢磨,数来宝能不能学演戏呢?起始,“曹麻子”没同意。其理由是:“不在艺上争,要在钱上争。”因跪着唱时艺人身子下蹲,观众视线向下,所以人就往一块儿挤,能抱团,唱完之后便于要钱。高凤山十四岁“逃徒”,跑到天津“三不管”开始独立卖艺时,就对数来宝进行大胆改革,把“单跪式”改为完全站起来演唱,又大胆吸取戏曲和评书的表演手法,加进许多动作,着力刻画人物形象,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数来宝经他这么一改,就维护了作为艺人的人格尊严。遗憾的是,高凤山于1992年病逝了。
在高凤山师傅过世前把这门艺术(牛骨数来宝)传给了他的关门弟子孟新。 通过连续几年不断的演练,[url]http://功夫不负有心人[/url],孟新终于掌握了这门绝活。遗憾的是,未等到他的牛骨数来宝《数唱北京城》公演,高凤山就于1992年病逝了。至今为止,孟新已经创作了十几个的牛骨数来宝的段子。孟新曾在北京华声天桥民俗文化市场[url]http://有限责任公司[/url]表演了他的代表作《数唱北京城》、《小平听书》,深受海内外观众和[url]http://北京大学[/url][url]http://汪景寿[/url]教授、[url]http://南开大学[/url][url]http://薛宝琨[/url]教授等专家、学者的赞赏,因为他在表演上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赋予这一古老艺术以21世纪的动感美。
于2000年,孟新将这门绝活口传心授与表演艺术家顾红师傅,让他将牛骨数来宝继承下来,并将这门绝活发展创新,数年来顾红师傅带领着一批民俗艺人在华声天桥表演,不断的宣传老北京的绝技绝活,给广大的游客、群众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同时一直致力于传承老北京的民俗绝技……
2006年——2008年,顾红师傅先后多次在[url]http://北京电视台[/url]七频道表演牛骨数来宝(说唱京城九门),并讲演探讨了这门民间艺术绝活。
希望牛骨数来宝会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并将这门民间艺术绝活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将它发扬光大。
——牛骨数来宝
中国曲艺源远流长,种类繁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就有数百种之多,可有一玩意儿现如今成了绝活——牛骨数来宝。话说这牛骨数来宝,它起源于汉代,最初是建造皇宫的工匠工余时边说顺口流边敲击瓦片取乐,俗称“[url]http://四块瓦[/url]”;唐代演变成响钵,既能出尖音,又能出团音,合称“鸳鸯音”;到了元代,蒙古族士兵欢庆胜利时表演的[url]http://乌力格尔[/url]和安代舞、牛骨舞传入中原,与汉族的顺口辙融合到一起,就成了载歌载舞的牛骨数来宝。元代末年,则因有两位行乞的数来宝艺人掩护了遭元军追杀的[url]http://少年朱元璋[/url],为报救命之恩,朱元璋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之后,就把象征大明朝南七北六共13个行省的13个金铃铛,赏赐给了那两位不愿弃艺做官的牛骨数来宝艺人。从此,数来宝艺人的哈拉巴上就系上了13个小铃铛,在两块牛骨上面各栓有一个[url]http://红绒球[/url],看上去好似龙的两只眼睛,下方的穗子有蓝的、有黄的、有绿的和彩球穗子,寓意“头顶蓝天,脚踩绿地,我们的艺术红红火火”。
牛骨数来宝的代表人物老天桥的“八大怪”之一“曹麻子”,真名叫曹德奎自幼跟师父“黑泥鳅李”学数来宝,他的表演唱词新颖、曲调动听,卖艺数十年,在天桥有自己专演数来宝的场子。话说“曹麻子”卖艺时的化妆很特别,本来他的脑袋长得挺怪,在后脑勺上又梳一条朝天的小辫,辫梢上拴着小铃铛,眉毛一挑,脑袋一晃,带动小铃铛乱响;脸上抹了大白(白灰),样子滑稽逗人,真是怪人怪相。尤其是他手中挥舞一对由牛胛骨制成的合扇(即伴奏乐器哈拉巴),系有13个小铃铛(即“[url]http://十三太保[/url]”),敲击时,轻灵的铃铛声与浊重的骨击声相互呼应,别具韵味。他一条腿半跪着,晃动合扇“哗楞哗楞”地响,声震瓦屋,格外招惹观众。更为可贵的是,他的唱词从不带脏字,没有“荤口”,雅俗共赏,深受观众喜爱。“曹麻子”是一个头脑相当聪明、善于根据历史大事件改编词句的出色的[url]http://民间艺人[/url]。他所说的《推倒满清》、《北伐成功》以及《大实话》等许多段子,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与魅力,而且思想内容也很富有教育意义。
高凤山,牛骨数来宝又一代表人物。高凤山本是个流浪在天桥一带的孤儿,七岁时被“曹麻子”收留,名为徒弟,实际上只是在生活上伺候师父,“曹麻子”并不认真教他,全凭他平时认真看、仔细听、暗中记,然后在出门捡煤核时琢磨练习。日积月累,“曹麻子”平时演唱的段子他几乎都学会了。但他从不敢要求“上地”(到游艺场地演出)。他觉得自己的本事还不到家,还想多学点儿,一有空闲,就钻到别的艺人的场地去观摩。后来,他第一次“上地”演唱的段子,就是从一个外号叫“陈大鼻子”的艺人那里偷学来的《诸葛亮押宝》。从他 “上地”后,“曹麻子”人家就[url]http://歇手[/url]不唱了,成天泡在茶馆酒肆,吃喝玩乐。而他靠卖艺挣来的钱,全得交给师父,不敢留下分文。十四岁那年,他觉得长此下去,自己难有发展,就背着师父逃出北平,独自到天津“三不管”卖艺去了。待他两年后返回天桥,“曹麻子”已陷入贫病交加的困境,念着师徒的情分,他把“曹麻子”送回了老家青云店。不久,1939年“曹麻子”就带着一身绝技离开了人世……
在数来宝的发展史上,高凤山占有光辉的一页。高凤山跟“曹麻子”学艺时,数来宝是单腿跪在地上演唱,是一种半乞讨的形式。单腿跪地,又不敢抬头,既不便于表演,也不利于传情。而高凤山平时爱看戏,一有空闲就去钻天桥小戏棚子,京戏、评戏、梆子,[url]http://生旦净末丑[/url],都爱看。他边看边琢磨,数来宝能不能学演戏呢?起始,“曹麻子”没同意。其理由是:“不在艺上争,要在钱上争。”因跪着唱时艺人身子下蹲,观众视线向下,所以人就往一块儿挤,能抱团,唱完之后便于要钱。高凤山十四岁“逃徒”,跑到天津“三不管”开始独立卖艺时,就对数来宝进行大胆改革,把“单跪式”改为完全站起来演唱,又大胆吸取戏曲和评书的表演手法,加进许多动作,着力刻画人物形象,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数来宝经他这么一改,就维护了作为艺人的人格尊严。遗憾的是,高凤山于1992年病逝了。
在高凤山师傅过世前把这门艺术(牛骨数来宝)传给了他的关门弟子孟新。 通过连续几年不断的演练,[url]http://功夫不负有心人[/url],孟新终于掌握了这门绝活。遗憾的是,未等到他的牛骨数来宝《数唱北京城》公演,高凤山就于1992年病逝了。至今为止,孟新已经创作了十几个的牛骨数来宝的段子。孟新曾在北京华声天桥民俗文化市场[url]http://有限责任公司[/url]表演了他的代表作《数唱北京城》、《小平听书》,深受海内外观众和[url]http://北京大学[/url][url]http://汪景寿[/url]教授、[url]http://南开大学[/url][url]http://薛宝琨[/url]教授等专家、学者的赞赏,因为他在表演上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赋予这一古老艺术以21世纪的动感美。
于2000年,孟新将这门绝活口传心授与表演艺术家顾红师傅,让他将牛骨数来宝继承下来,并将这门绝活发展创新,数年来顾红师傅带领着一批民俗艺人在华声天桥表演,不断的宣传老北京的绝技绝活,给广大的游客、群众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同时一直致力于传承老北京的民俗绝技……
2006年——2008年,顾红师傅先后多次在[url]http://北京电视台[/url]七频道表演牛骨数来宝(说唱京城九门),并讲演探讨了这门民间艺术绝活。
希望牛骨数来宝会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并将这门民间艺术绝活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将它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