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与建盏吧 关注:69,815贴子:969,521
  • 10回复贴,共1

【转载欣赏】三只建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日本大佛次郎家藏曜变天目
高7~7.3、口径12.1~12.3、足径3.7㎝。据1979年版《天目》载:传承顺序为“松平肥前守(前田利常)——前田家”。小山富士夫曰:“大佛次郎氏所藏的曜变在内外布满油滴,内面部分浮现出大小不同的结晶,而其周围稍微隐现出日晕状的光彩……与共他几个油滴曜变一样,可称为准曜变或亚曜变”。该盏亦为束口,深弧腹,口大足小,圈足浅挖。不同于以上的平切足根,而是斜削并修刀。施黑釉肥厚,外底足露铁褐色胎。内为亚曜变斑纹,外似油滴结晶,且带有紫红色窑变光晕。“是曜变天目的变种,内外壁釉上都有很多斑点,但它们是分散的,不象上述三种碗是群集的。斑点的颜色随入射光方向而改变,如果垂直地看这些斑点,它们呈蓝色;倾斜看,金光闪闪,釉上完全没有一点蓝色辉光。除了斑点外是纯黑的。此碗既不同于真正的曜变天目碗,也有别于油滴天目碗。”1953年被日本政府认定为重要文化财。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4-10-24 11:22回复
    2、日本松平直国藏油滴天目
    日本松平直国藏油滴天目,口径12㎝。口沿扣银(银覆轮),造型与建盏深腹束口碗一样,胎体釉色与油滴相似,并未出现亚(准)曜变的“其周围稍微隐现出日晕状的光彩”,实为窑变油滴。也不是部分学者认为的“类鹧鸪斑”,也见部分人士将二次点白釉的鹧鸪斑当做油滴。油滴应为自然窑变出的带有金或银色光芒者,乳白无光何以为“油”,更不像油滴浮于水面。该盏原被日本政府认定为国宝,1951年重定为仅次于国宝的重要文化财。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4-10-24 11:24
    回复
      3、日本根津美术馆藏油滴天目
      日本根津美术馆藏油滴天目,高6.6、口径11.8~11.9、足径3.9~4㎝,重267克。与上图胎釉及造型相当。银溜涂内箱盖表有小堀远州的金彩书“曜变”,从传世始均被称为曜变天目。釉面油滴散发出特异的光彩,金、银色油滴布满黑色釉面,属油滴中窑变逸品。被日本政府认定为重要美术品。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4-10-24 11:24
      回复
        好盏!组高手团去匀回来吧


        IP属地:广东4楼2014-10-24 11:29
        收起回复
          很漂亮谢谢分享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10-24 13:10
          回复
            国宝,团不回来了~
            …………………………
            紫砂壶与建盏吧:
            到此吧,皆带几分仙气;
            站定后,全升一片禅心。
                 --来自dos客户端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10-24 13:31
            回复
              怎么好盏都在小日本呢,内地存世为何少,相比于瓷器,认为不值钱疏于传承?


              IP属地:重庆7楼2014-10-24 19:19
              回复
                谢谢分享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4-10-24 23:14
                回复
                  看不懂,在学习中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10-25 00:10
                  回复
                    既然时间跨度这么大,为什么流传至今的建窑鹧鸪斑盏却如凤毛麟角,十分罕见呢?应该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技术层面上的,因为建窑鹧鸪斑盏的加工工艺比较复杂,乃是在黑釉盏上先过釉,然后采用点滴铅白成斑点状,再入窑烧制。这样制作的结果是效率很低,要么温度过高铅白熔化脱落,要么就生烧而无法附着,所以能够完整流传下来的鹧鸪斑盏就少之又少了。另一个原因相对起来可能更为重要,乃是文化层面上的。前文已多次提及宋代崇尚理学,崇尚自然,崇尚清简,建窑盏也是因此而兴盛起来的。但是建窑鹧鸪斑盏则完全是人为添加装饰,与纯简自然的理念不相符合,因此即使在当时,虽然烧造的时间跨度很长,但是实际上真正烧制的产品却不多。这个观点也可以从建窑窑址考古发掘的实际情况来印证。在建阳水吉建窑窑址,无论是芦花坪、大路后门还是营长乾窑址,无论是考古部门主持的正式考古发掘还是当地村民们平时农作时的收集拾获,数十年来鲜见出土这类标本。2007年,在建窑窑址范围内,地处南浦溪旁的池中村一处基建工地出土了两千多片带“供御”“进盏”底款的标本,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带有珍珠斑(鹧鸪斑),可以说是窑址历年出土珍珠斑标本最多的一次。对比窑址之内堆积如山的兔毫盏、黑釉盏甚至油滴斑盏标本来说,出土的鹧鸪斑瓷片标本实在是微不足道,这也可以间接地证实,即使鹧鸪斑的烧造时间长久,但是真正产出的产品却是为数不多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10-25 00: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