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同吧 关注:184,960贴子:455,058

“如果将全部决定权交诸公众,那么离死也就不远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行为艺术之母”——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1974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表演的“节奏系列”终结作品《节奏0》。玛丽娜麻醉自己面向着观众站在桌子前,桌子上有七十二种道具(包括枪、子弹、菜刀、鞭子等危险物品),观众可以使用任何一件物品,对她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


IP属地:北京1楼2014-10-20 19:52回复
    六个小时的创作过程中,观众有的用口红在她的脸上乱涂乱画,用剪刀剪碎她的衣服,在她身体上作画,有的帮她冲洗,还有人划破了她的皮肤,直到有一个人用上了膛的手枪放入她的口中, 最终被他人阻止。在被人施暴的过程中,阿布拉莫维奇眼里已经开始有泪水,内心也开始充满恐惧,但是她始终没有做出身体上的反应。


    IP属地:北京2楼2014-10-20 19:56
    回复

      她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真的可以对我做任何事情。”后来她在访谈中说道:“如果将全部决定权公诸于众,那你就离死不远了。”
      该行为表演不仅考验了艺术家本身同时也考验了周围的观众的道德底线,所有人都施暴,几乎没有人给予拥抱。试探越来越大胆直至置她于死地,都没有清醒过来自己的意识,这六个小时足以看透人性与黑暗的暴力一面。说实话,我了解到此次行为表演之后,心情极其复杂,远不是用震撼这个词就可以形容的。可以说“人之初,性本恶。”这就是潜藏在人类并不太深处的丑恶的东西,如果有土壤就会快速滋生蔓延。所以任何人都不应该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一个国家也是这样,不是毁在独裁者手里,就是毁在泛滥的民主手里。古希腊的直接民主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施暴者都是在放逐中胆大起来的。人类的心是需要有缰绳栓住,否则在毫无约束下的自由就是恶的开始。 最后附上玛丽娜的一句话:“欢乐并不能教会我们什麼, 然而, 痛楚, 苦难和障碍却能转化我们, 使我们变得更好、更强大, 同时让我们认识到生活在当下时刻的重要性。”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4-10-20 19:59
      回复
        引用评论:
        今天读到这篇短文,光看标题就让人立马飨阅。这话出自谁之口?如此沉重又如此一针见血!
        读完,我的内心在感受震撼的同时,似乎也澄明地悟到一些关乎我们人类的本质的东西。我相信,这是一次绝对真实的事例。他所反映的正是人性的另一面的本源特征。在当时的场景中,也许还有一种解释即周边氛围环境对施暴者行为产生的影响,但其根源还应是在人的内心就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一颗“恶”的种子。这种子并不太深,如果遇上合适的土壤,“恶”就会快速地滋生蔓延。公众此刻拥有了全部的决定权,遵从的正是“性本恶”的人性本质。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试着叩问自己,当我们完全处于一种“自由”的状态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偶尔也会冒出一些“邪恶”的念头,如见利忘义、见财起心、见弱使强,只是我们大多数人大多的时候能够控制好自己的内心、念头和行为而已,我们大多的时候是将这颗“恶”的种子隐藏起来而已。但我们骗不过自己!我们有过,经常有过!
        在上述事例中,玛丽娜的行为表演不仅考验了艺术家本身,同时也考验了周围的观众的道德底线,所有人都施暴,几乎没有人给予拥抱。试探越来越大胆直至置她于死地,没有人清醒过来对自己“恶”的意识进行阻止,这六个小时足以看透人性与黑暗的暴力一面。
        隐藏“恶”的种子,仅仅靠自身的控制,其实是远远不够的,这种滋生“恶”的土壤遍地都是,专制的独裁、泛滥的民主、人性的本质,都是可以放逐“恶”的快速生长,于是,这些施暴者在放逐中恶胆越来越大而失去抑制。说不定,某个时候,我们自己就是施暴者中的一名战将。
        我们常常企盼自由,常常呼唤自由,但我们对自由的理解常常是低级的、片面的、唯心的。人心需要自由,但毫无约束的自由就是“恶”的开始,因此,人心的自由是需要有缰绳栓住的。这缰绳包括正确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观等。
        还是用玛丽娜说过的一句话来继续思辨:“欢乐并不能教会我们什麼,然而,痛楚、苦难和障碍却能转化我们,使我们变得更好、更强大,同时让我们认识到生活在当下时刻的重要性。”
        生活在当下时刻?人心的自由如何去“恶”从“善”?


        IP属地:北京4楼2014-10-20 20:35
        回复
          引用评论:
          其实没有什么奇怪的。这不过是证明了,如果让人为所欲为,那就有人会想要干坏事。
          如果说这是对人性的一个测试,那其实早就在实践中被证明了的结论,那就是人性绝不会是“纯善”的。会有邪恶,会有坏人,这就是法律和政府存在的理由。
          但她用“公众”一词很有误导性。将从个体的结论推演到群体上面。人性虽然不是“纯善”的,但也不是“纯恶”的。就群体而言,善的可能会逐渐占上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世上还是好人多,坏人终究是少数。或者说,多数人终究还有恻隐之心也。
          而且,不让“公众”掌握决定权,那让谁掌握决定权更好呢?个人更糟糕,似乎只有计算机能够代替人吧。


          IP属地:北京5楼2014-10-20 20:40
          回复
            引用评论:
            有人开始带头QJ,后面的人会蜂拥而上。。。。。。这就是“破窗理论”!


            IP属地:北京7楼2014-10-20 20:48
            回复
              下面发一些她的其他作品


              IP属地:北京18楼2014-10-23 22:47
              回复
                一死亡韵律从1973年起, Marina Abramović即开始了以身体为媒介的试验作品,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为<韵律系列>(Rhythms1973–74). Marina Abramović的第一场表演<韵律10>在1973年的爱丁堡艺术节.艺术家摆放出20把式样不同的短刀,按顺序取出一把飞快地在指缝间用力剁下去而尽量不伤到任何手指,这种冒险游戏亦被称为俄罗斯游戏.在被刺伤之后她立刻换上另一把短刀,重复前面的动作,在用尽所有20把短刀后(即受了20次刀伤之后),艺术家重播之前的录音,并再次开始之前的动作,不同的是,这次她必须保证让手指受刀伤的时间和上次完全一致. <韵律10>可以说是Abramović艺术理念的一个最轻量级的开始,一个初步试探.


                IP属地:北京19楼2014-10-23 22:51
                回复

                  1976年Abramović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遇到了她的灵魂伴侣Ulay, 一位来自西德的行为艺术家. 巧的是, 二人都出生在同一天. 两人开始合作实施一系列与性别意义和时空观念有关的双人表演作品, 他们打扮成双胞胎并自称是「联体生物」, 对彼此有着全然的信任. 他们共同创作的「关系」系列和「空间」系列影响极为广泛. 在表演「死亡的自我」时, 两人将嘴巴对在一起, 互相吸入对方呼出的气体, 17分钟后他们的肺里充满了二氧化碳, 都倒在地板上昏迷不醒. 这一表演探求的是一个人「吸取」另一个人生命的毁灭姓能力.


                  IP属地:北京21楼2014-10-23 22:57
                  回复



                    IP属地:北京23楼2014-10-23 22:58
                    回复
                      在12年的同生共死的表演生涯之后,他们的感情在1988年走到尽头. 「无论如何, (每个人)到最后都会落单.」Abramović如是说.她决定以一种罗曼主义的方式来结束这段「充满神秘感,能量和魅惑的关系」.这种奇异的方式竟然是来自梦的启示和召唤. Marina Abramović和Ulay来到了中国. 以长征的方式,历时3个月, Abramović从渤海之滨的山海关出发自东向西, Ulay自戈壁 滩的嘉峪关由西向东前行,两人最终在二郎山会合,完成了最后一件合作作品<情人----长城>(The Lovers – The Great Wall Walk).「我们各自行了2500公里,在中间相遇,然后挥手告别.」


                      IP属地:北京24楼2014-10-23 23:00
                      回复
                        万里长征,相聚一抱,仅为告别. 2010年5月31日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长髪长裙的Marina Abramović从一把木椅上缓缓站起,宣告了又一件划时代行为艺术作品的诞生,至此,她已经在这里静坐了两个半月,在这716小时中,她岿然不动,像雕塑一般接受了1500个陌生人与之对视的挑战.众多名人慕名而来,其中包括Sharon Stone(10分钟), Alan Rickman(9分钟), Lady Gaga(?), Björk(4分钟)等.有些人甚至一接触到她的目光不过十几秒,便宣告崩溃,大哭起来.




                        IP属地:北京25楼2014-10-23 23:01
                        收起回复
                          视频深戳泪点
                          唯有一个人的出现, 让雕塑般的bramović颤抖流泪了起来, 那就是Ulay. 隔着一张桌案, 这对曾经一道出生入死的恋人伸出双手, 十指相扣, 在分手22年之后, 他们再度相遇, 宣告和解.


                          IP属地:北京26楼2014-10-23 23:02
                          收起回复
                            在1974年的<韵律5>中, Marina Abramović在场地中央放置了一颗用煤油浸泡过的木质五芒星. 表演伊始Marina Abramović站在点燃的五芒星外, 剪下自己的手指甲, 脚趾甲与头发投入火中. 每投一次, 必勾起一段火焰. 她在自己的腹部亦刻上了一只五芒星, 表演行将结束时, 她跃入熊熊燃烧的五角星内躺下,结果却很快因缺氧失去知觉而被观众救助. 事后Marina Abramović如此评价这一体验, 「醒来后我很生气, 因为我终于理解人的身体是有局限的: 当你失去知觉时, 你就不能控制当下, 就无法继续表演.」

                            尽管艺术家会常常告诉观众(连我也是):无须诠释,用心感受.但我也不能忽视这件作品中强烈的宗教(或反宗教)意味.我在前面介绍Marina Abramović生平的时候提到她成长的环境,那简直是一个再严苛不过的意识形态与宗教控制,暴力与强权的「完美」组合!作为一个直到30岁还被母亲控制,却不断追求心灵自由的艺术家,她希望以怎样一种身份来宣说这种「被压抑的重返」呢?那就是异教徒.不是某个具化的原教旨主义的异教徒,而是家族的,意识形态的,体制的异教徒.这就是为什么她选用五芒星(πεντάγραμμον)----宗教符号学中代表着异教冥神和撒旦崇拜----来构成这件作品,熊熊燃烧的木制五芒星看起来像一个法阵,而祭品就是刻了五芒星在腹部的Abramović本人,这一献祭意象中有图形,有鲜血,有火焰,有女人,更有献祭的本来目的:自我牺牲.倘若不是观众的及时救助, Abramović一定会死于火焰带来的一氧化碳中毒.尽管昏厥于火中本不是Marina的初衷,但对于一个屡屡将自己抛入生死考验的行为艺术家而言,这一意外在我看来为该作品添上了完美的结局. 作为一个政治符号,五芒星亦代表共产主义的五角星.尽管为了避嫌, Abramović多次强调她的创作无关政治,但我们看得出她多次运用这一符号,已远远超出远古宗教的范畴,更鞭辟入里地深入到了现代社会,指向她身为铁托共产党的父母对她的精神迫害,指向世界战争和残酷暴行对人民的沉重迫害.她多次在腹部刻下五角星图形,除了1974年的<韵律5>(Rhythm 5),还有1976年的<多马之唇>(The Lips of Thomas),以及1997年的<巴尔干情色史>(Balkan Erotic Epic)等.


                            IP属地:北京28楼2014-10-23 23:06
                            回复
                              在<韵律5>中偶然的表演失控给了Abramović新的启示, 她决定在接下来的<韵律2>(1974)中继续探索无意识状态. 她将表演分成两个部分. 首先她吞下一片治疗肌肉紧张症的药片, 然后长达数小时保持同一姿势. 由于Abramović的身体是健康的, 吃下药片后, 她的身体开始出现剧烈反应, 她感受到了身体的痉挛和一些不由自主的举动. 尽管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 但是她的大脑非常清醒, 她一直观察着所发生的一切. 10分钟后当第一个药片失去效力时, 她吞下了第二个药片----治疗躁狂症和抑郁症的处方药. 这种药呈现另一种极端, 它会导致人的思维停滞, 而身体却无法活动. 尽管她的身体在场, 但是她的精神已经漂移, 亦完全失忆. 这是Abramović行为艺术生涯中最早探索身体和精神关系的片段, 后来为了这一目的, 她还专门前往中国的西藏和澳大利亚的沙漠进行心灵探索之旅.


                              IP属地:北京29楼2014-10-23 23: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