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吧 关注:1,341贴子:24,762
  • 4回复贴,共1

【转载】论《三国志》中的忠观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重庆1楼2014-10-16 22:00回复
    刘伟航,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3期


    IP属地:重庆2楼2014-10-16 22:01
    回复
      2025-05-20 01:57:46
      广告
      在世人眼中,群雄混战、逐鹿中原的三国时代,似乎“散乱五经,灭弃风雅”是时代的主旋律,是不忠不孝、有才无德之人的大舞台。然而笔者近观《三国志》,深感忠在此期,仍然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居上克明,为下克忠”“惟忠惟孝”一类的教导,在时人心中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故不揣冒昧,草成此文,以求教于同行。


      IP属地:重庆3楼2014-10-16 22:01
      回复
        2,为官清廉,不取一介于民者。如蜀之姜维:“忠勤时事”,“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魏之夏候敦“虽在军旅,亲迎师受业。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谧曰忠侯”。满宠官为太尉,却“不治产业,家无余财”。司空徐邈,在魏国“天下奢靡,转相仿效”之时,“雅尚自若”,仍然保持清贫的作风;胡质历任常山、东莞太守、荆州刺史、振威将军,“每军功赏赐,皆散之于众,无人家者。在(东莞)郡九年,吏民便安,将士用命。……嘉平二年薨,家无余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田豫“清俭约素,赏赐皆散之将士。每胡、狄私遗,悉簿藏官,不入家:家常贫匮。虽殊类,咸高豫节”。正是其“忠清在公,忧国忘私”之精神,受到了皇帝的褒奖。上述蜀之董和,为官“躬率以俭,恶衣蔬食”,“居官食禄,外牧殊域,内干机衡,二十余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吴国楼玄“正身率众,奉法而行,……清忠奉公,冠冕当世,众服其操,无与争先”,也是受人仰慕的清正之士。
        相反,为官若不尽职守,恃功求赏,贪得无厌,便会受人鄙视唾弃,彭羕官被左迁,意图谋反,终被下狱。其在狱中上书诸葛亮为己“不忠不义”辩护,但亦自悔曰:“自我堕之,将复谁怨”!廖立、李严,因不满爵秩,玩忽职守,不但被免官流放,且都留下了“无忠孝之心”,“受恩过量,不思忠报”的盖棺定论。


        IP属地:重庆6楼2014-10-16 22:03
        回复
          忠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纲常的重要内容。在相传是汉代大儒马融所著的《忠经》中,说忠能“固国君,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为国为本,何莫由忠。”三国时属乱世,但在此时期,人们仍然保持了对传统忠观念的信念,并躬行践履,陈寿也在《三国志》加以如实记载,对此加以肯定,其影响极为深远,这是我们在研究儒家思想和三国文化时应充分注意的。


          IP属地:重庆11楼2014-10-16 22: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