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社区吧 关注:12贴子:76
  • 1回复贴,共1

慢慢成为记忆的“迷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梅镇,随着社区的建设,古老的梅镇街慢 慢消失,不知多少年后,还有多少了解这 七十二胡同,小胡同赛如牛毛的“”迷镇“”呢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4-10-15 07:51回复
    别有洞天说“糜”姓》
    陵县文博苑保存的一通《舍利灵塔建塔碑记》出土于糜镇广觉寺,它记录着北宋熙宁九年(1077)建塔捐资人的姓名。据研究,该石碑或可对“糜”姓的源流之说另辟蹊径。
    糜镇的糜姓之谜
    据该碑记载,糜镇当时称“糜村镇”,在造塔施主的名字中,有“糜”姓男女各一位,显然,地名与姓氏有着直接关系,糜镇当是以姓氏命名。由于明清以来这一带的糜姓人已经销声匿迹,所以地方史上的糜氏家族一直是个谜。
    关于姓氏的记载由来已久,早在殷商的甲骨文、金文中就出现了大量的家谱刻辞,汉朝以来修建世系族谱之风日益兴盛,一直到宋代时谱牒主要为官修,用于体现“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政治功能。也就是说,宋代姓氏的使用权还是受官方严格管辖的,有着社会等级规范。
    从这块宋代刻碑中的 “糜村镇”用“糜”姓冠名来看,糜氏家族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再者,糜村镇是先有“村”后为“镇”,糜村原来的糜姓人应该不在少数。然而,碑记中的糜姓捐款人所占比例并不大,这可能是因为其当时的居住人口已经不多了。可见,糜村镇糜氏的昌盛期还要由此向上追溯。
    “镇”的设置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始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缘边皆置镇都大将,统兵备御,与刺史同。 ”处于战略要地的“糜村”可能在此期间成了驻兵的军镇,叫做“糜村镇”。世家宗族是当时社会的中坚力量,国家战乱频仍,朝廷主要借助他们的势力巩固政权,糜氏中也可能有担任官职的人物。
    两晋时期大批名门望族南迁躲难,糜氏家族可能受到影响,只有一部分平民和武职人员坚持了下来。 《元域志》记载,北宋元丰年间,“糜村镇”恢复原名“糜村”,为安德县八乡之一。


    IP属地:山东2楼2014-10-15 08: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