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吧 关注:10,523贴子:94,678

回复:【荀令中心】我生有至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是一篇很有风致的小说,独立的四篇被若隐若现的联系串起,而这种联系绝不仅仅限于对同一个人的追忆。比如荀攸,他像游丝一样穿插在各篇之间,他的形象也像是这篇小说埋下的情感线索,清淡的却又是不叫人遗忘的。这样的布局有大巧若拙的味道,看似朴素而不经意,其实是很有匠心的,要细细回味才见得其中的妙。印象中,在同人文里还很少见到叙事上这么有用心又能处理得这么不着痕迹的小说,真是怒赞一个!
四篇中最打动我的是第三章,人物中最打动我的是曹丕。这个曹丕是叶先生所理解的那个具有诗人的敏感的曹丕,能从极乐中捕捉到忧愁的发端,能在极悲时将浓烈的情感蒸发为淡淡一声叹息。荀彧于他像是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的旗帜,又或者反过来说,虽心向往之,却终不能至。这实际上也多少是另一个版本的曹操与荀彧的关系吧。文里曹操最终说,曹丕像他。实在很喜欢这一笔。曹操立曹丕,难道仅仅是不忍见儿子相争,又仅仅是遵循长幼之规?难道立下的储君身上不会有一点他自己的影子?我想曹操选择曹丕,他应该是有发现两个人灵魂中的共通。虽然我们回头去看已经无法在史料中找到痕迹,但他们的诗文给我们这样的想象,而喵则把这种想象还原成画面与场景,再最终用曹操一句酒后的话吐露出来。这一段看得人心有所动,有同时存在的惆怅和慰藉。(吃完饭接着写


25楼2014-10-19 00:30
回复
    这顿饭吃得略久……啊……
    继续。第四章的荀彧,虽然有万般的好,最让我个人感到心动的,却是唐氏在家势衰微的时候,荀彧按照约定娶了她。虽然也是寥寥几笔,却让我想起很喜欢的一个叫茶人的小说,主人公杭嘉和告诉母亲不要让未婚妻退婚,“要不她就嫁不出去了。”巧的是这位嘉和也是身上有浓浓儒者气质的人,这段微妙的相似处让我想起仁者爱人这句话,这里面所爱的人自然不仅仅是空泛的苍生,也是具体的一个一个的人,就包括他所面对的这位将要成为妻子的女人。所以后来唐氏的一切回忆,都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也都再无法减淡这一笔带过处所勾勒的那个荀彧。
    第二章荀悦和荀彧的兄弟之情也给人淡淡的感动,在信念和亲情之间,做大儒的哥哥也会偶尔试着分而视之,看着从弟的义无反顾选择,哪怕是道理都懂都认同,还是忍不住伸手拦住一把说“太辛苦了”。这种微妙的人情实在很赞,同时喵对荀悦的思想的详细考证也让人佩服。一个小建议,在文中用献帝似乎并不妥当,虽然是旁观叙事,但叙事的时间点还是即时的,而既然是即时,称“皇帝”为妥,而不是称谥号。
    第一章里曹荀之间刻画得很成熟,让人想起百年孤独里蒙卡达将军和奥雷连诺少校的对峙,虽然比那要温和,却都刻画出那种成熟的分做了两面的人情:政见归政见,情谊归情谊,政见的敌对是真的,情谊的相惜也是真的。曹操的诗文引用得都很棒。
    最后说说灵魂人物荀彧,一点个人的感觉,不当之处还请海涵。喵的这个荀彧让我想起卧龙的贾诩,都是处处可见作者用情的深,出来的感觉却有点过犹不及的“满”。就像文中不断写到荀彧的目光让人觉得多么清澈、和煦,当这种描述处处可见的时候,留给读者的空间也就少了。或者说,这文写荀彧就像想曹植写荀彧,如冰之清,如玉之洁,这样的用词不可说不美,也不可说不表达着作者深切的爱意和敬意,但相较之下,反而不如曹丕将一只笔握在手里,久久沉思,最后长叹一声扔掉竹笔而不慎在绢帛上遗落的那一点墨迹。


    26楼2014-10-19 09:54
    回复
      @小绸的陆离
      看到晃子的长评,很是感动~子桓与荀令是另一个版本的曹荀,你若不点出,这个想法在喵的构思里是尚未浮出水面的XD 两人亦师亦友,然而他终究走不上他的道路。曹丕那个时而阴鸷、时而明朗的复杂气质,简直是他爹的再版。世子少了曹公的磅礴,多了分细腻和对人世无常的反省。其实魏文帝这个皇帝当得还不错,很多闪光点都被“篡汉”这顶大帽子给盖住了2333
      献帝的谥号问题,哈哈,我总觉得写起来哪里不对劲呢,也没想到违和点在这里,多谢~
      荀悦的思想,喵也是一知半解,先贤毕生所作,不是我辈一时抱佛脚所能了知的……文里设定荀悦所愿是汉室复兴,其实荀家堂兄给我的印象,也和文若一样,是不能用“忠汉”这样狭隘的概念来界定的。名义上受雇于汉室,他落在纸上的中兴之语,也许是借题言志,未必要按照字面理解。他的思想颇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高屋建瓴之感,文中荀彧的一些对话,也是借鉴自荀悦的著述。比如《申鉴》里的“五政”:兴农桑以养其性,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哎,其实看了最感触的一句,还是透着荀家朴素思想的“人不畏死,不可惧以罪;人不乐生,不可劝以善”……
      走在荆棘路上的人,自知个中甘苦,对同样义无反顾的人,是心有不忍的。有意设定让兄弟之道不尽相同,大概正是为了能够描画出那一笔人情。若是同道,自己有勇气踏上这条路,应相信别人同样会乐在其中。大概是我年少轻狂,觉得这种情况下的荀家哥哥应以笑颜勉励友人,岂能劝他退却。这与道路尽头是不是破晓的光明无关,因为他们本就在光明之中。
      你说到荀彧的这个“过犹不及”,我回顾了一下全文,也发现站在读者的角度,的确会有这问题。每次打开文档,自己一直浸透在那个感情和状态里,断断续续地写作,就导致了一些前后重复的意象,最后观全文时也没能删节有度。而读者一口气读下来,感觉就明显得多。我好像是有点细节控,荀君的衣服就春秋冬夏地写了一堆,而有的场景视角(比如荀悦家那场)只看他是偏心了。想起有人问起《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的那些旗袍,她说这戏拍得太久,不知怎么就出现这么多旗袍XD
      除此之外,像我在回复露西时提到的,某些桥段写完了觉得是不该发挥那么多的。后来自己执着了,还是给留在那了。留白的部分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创作,而一个好的作者,对读者有充分的信任,属于读者的部分就放心地留给他们。
      说到这里,想起近来读贾题韬先生讲坛经里的一段。何为“法门无尽誓愿学”呢,初发四弘誓愿时自己也觉得压力山大,看到贾先生“透露天机”的一点,顿时开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是凡夫的妄想,好像什么都必须懂完,世间的一切学问,一切财富都必须抓到手才行……人类的聪明才智还他全人类。嗯,这样就“各正其位”了,万法俱足啊。


      27楼2014-10-19 19:35
      回复
        看完打卡,妙不可言。——极其简短的挽尊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4-10-25 08:12
        回复
          先赞,然后收藏……这应该不是坟吧……写得不错……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4-11-09 10:40
          收起回复
            mark


            30楼2015-04-19 22:43
            回复
              [还是这么言笑晏晏、平易温雅,却让人感到草木摇落似的,好像他在燃烧心血,向着的不是破晓的光明,却是隐隐长夜。]
              这句偏苏一点,却是感慨颇多啊。


              31楼2015-08-28 12:29
              回复
                作者菌写的炒鸡赞呀 求问这里有一部演荀令君的舞台剧 可以借鉴一下亲文章里的一些情节吗<(*Φω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6-04-20 13:57
                收起回复
                  这真的是我看到最好的文,楼楼的文学功底深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6-04-21 18:51
                  回复
                    小说?历史为依据吗?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6-04-22 08:18
                    收起回复
                      娓娓道来的语调。全篇都在戳泪点。


                      来自iPhone客户端35楼2016-04-24 11:58
                      回复
                        我想问一下楼主是从哪一本书里看到的梁漱溟先生的那句话。


                        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16-10-30 14:18
                        收起回复
                          阿喵文笔这么好让我好惭愧,


                          IP属地:贵州来自手机贴吧38楼2017-01-04 20:38
                          回复
                            楼主之前的都被吞了可以重发一下吗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39楼2019-11-24 14: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