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很有风致的小说,独立的四篇被若隐若现的联系串起,而这种联系绝不仅仅限于对同一个人的追忆。比如荀攸,他像游丝一样穿插在各篇之间,他的形象也像是这篇小说埋下的情感线索,清淡的却又是不叫人遗忘的。这样的布局有大巧若拙的味道,看似朴素而不经意,其实是很有匠心的,要细细回味才见得其中的妙。印象中,在同人文里还很少见到叙事上这么有用心又能处理得这么不着痕迹的小说,真是怒赞一个!
四篇中最打动我的是第三章,人物中最打动我的是曹丕。这个曹丕是叶先生所理解的那个具有诗人的敏感的曹丕,能从极乐中捕捉到忧愁的发端,能在极悲时将浓烈的情感蒸发为淡淡一声叹息。荀彧于他像是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的旗帜,又或者反过来说,虽心向往之,却终不能至。这实际上也多少是另一个版本的曹操与荀彧的关系吧。文里曹操最终说,曹丕像他。实在很喜欢这一笔。曹操立曹丕,难道仅仅是不忍见儿子相争,又仅仅是遵循长幼之规?难道立下的储君身上不会有一点他自己的影子?我想曹操选择曹丕,他应该是有发现两个人灵魂中的共通。虽然我们回头去看已经无法在史料中找到痕迹,但他们的诗文给我们这样的想象,而喵则把这种想象还原成画面与场景,再最终用曹操一句酒后的话吐露出来。这一段看得人心有所动,有同时存在的惆怅和慰藉。(吃完饭接着写
四篇中最打动我的是第三章,人物中最打动我的是曹丕。这个曹丕是叶先生所理解的那个具有诗人的敏感的曹丕,能从极乐中捕捉到忧愁的发端,能在极悲时将浓烈的情感蒸发为淡淡一声叹息。荀彧于他像是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的旗帜,又或者反过来说,虽心向往之,却终不能至。这实际上也多少是另一个版本的曹操与荀彧的关系吧。文里曹操最终说,曹丕像他。实在很喜欢这一笔。曹操立曹丕,难道仅仅是不忍见儿子相争,又仅仅是遵循长幼之规?难道立下的储君身上不会有一点他自己的影子?我想曹操选择曹丕,他应该是有发现两个人灵魂中的共通。虽然我们回头去看已经无法在史料中找到痕迹,但他们的诗文给我们这样的想象,而喵则把这种想象还原成画面与场景,再最终用曹操一句酒后的话吐露出来。这一段看得人心有所动,有同时存在的惆怅和慰藉。(吃完饭接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