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鲸吧 关注:9,861贴子:92,298

【鱼丸计划】––––––大洋性海豚(嘴喙不明显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注:@幻惑大师 @XunVampire @黑白虎鲸 续写幻惑大师 著篇!同摘自《鲸与海豚》
在许多地区,我们遇到的大洋性海豚的几率可能比遇到其他鲸豚类要高。因为有许多种大洋性海豚数量繁多、分布广泛,而且非常容易见到:它们群居生活(有些品种甚至会数千只一起同游),而且在海面上多半相当活泼。大洋性海豚形成一个非常大的“科”;本处将海豚科分成两类:嘴喙明显者,以及嘴喙不明显者(本章所要探讨的);这样的分类并不正式,只是帮助读者籍以简化鉴别海豚的方法。
特征:本章所探讨的海豚彼此之间有非常大的差别。除了体色、图案有个体差异、体型、嘴喙、胸鳍,以及背鳍也都歧异极大。有些品种甚至随着年龄增长,外观也跟着改变。尽管如此,本章述及的这些不同品种的海豚仍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包括相当短且不明显的嘴喙、非常粗壮的身体、平缓斜降的前额(伊河海豚与里氏海豚除外),以及尾鳍中央的凹刻。这些海豚大多数也都有明显的背鳍。
下潜程序(快速游泳时)
快速游泳时许多海豚会完全跃离水面呼吸。这样做合乎流体力学(本屌插一句:动物这么聪明,流体动力学这么早就会应用了!)因为有助于减低海平面上的乱流与拉扯,使它们能够以最少的能量来维持速度。
下潜程序(缓慢游泳时)
缓慢游泳时,嘴喙不明显的大洋性小海豚看起来可能会很像鼠海豚。当它们浮升呼吸时,海面上几乎水波不兴,而且再度隐没与水下前,只会露出相当小部分的身体。
品种:康氏矮海豚、赫氏矮海豚、海氏矮海豚、黑矮海豚、沙漏斑纹海豚、暗色斑纹海豚、皮氏斑纹海豚、太平洋斑纹海豚、大西洋斑纹海豚、弗氏海豚、伊河海豚、白喙斑纹海豚、里氏海豚。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0-14 20:53回复
    自顶一个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0-14 22:14
    回复
      顶上去。、


      IP属地:广东4楼2014-10-18 09:38
      回复
        顶一个,话说我在网上看到说海豚会对人类性骚扰,真的么,毁三观啊


        IP属地:广东5楼2014-10-18 10:06
        收起回复
          帮顶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10-25 07:39
          收起回复
            康氏矮海豚(commerson 's Dolphin )
            这种令人称奇的动物,在海上相当容易鉴别。小而矮胖的身躯看起来比较像鼠海豚,但其行为却显然是海豚所特有的。出生时,体色是灰、黑或棕色;年龄增加,体色渐趋近黑和灰色调;及至成年,体色就会转成明显的黑、白色。个体间的外观差异极大,尤其是黑、白色区的分布面积更是各有千秋。观察腹部的黑色斑块就能辨别雌雄:雄性的斑块形状像雨滴,雌性的则像马靴。印度洋凯尔盖朗群岛的族群是地理上的隔绝品种,或许可以独立成一亚种,该地区多数的个体体型都比南美洲的同类大,身上有黑、灰、白三色智利与阿根廷捕猎康氏矮海豚,主要充作钓螃蟹的食饵,此举可能会对康氏矮海豚造成严重的威胁。
            ·别名:(旧称:康氏海豚)、臭鼬海豚、两色海豚、黑白海豚、詹姆士海豚、胖猪海豚
            行为:是快泳者,在海面或海面上通常非常活跃。经常跃身击浪,常常一连数次。有时会仰泳,或在水中侧身翻转。可能在高耸的涌浪和近岸的碎浪区冲浪。变化多端的游泳模式令人难以判断他们会在哪里浮生出水。通常载下潜15至20秒前,会先呼吸2或3次。经常船首乘浪,也会游行至船边或船后。偶尔发现与皮氏斑纹海豚、黑矮海豚和棘鳍鼠海豚共游。有些族群之间的领域可能壁垒分明。可能会在海床或接近海床摄食。
            现况:地区普遍性
            现存:不详
            威胁:捕鲸/猎杀;为渔网所困
            族群大小:1~3(1~15),偶尔聚集100只或以上
            背鳍位置:中央稍偏体后方
            初生重量:约6kg
            成年重量:35~60kg
            食物:磷虾;鱼类;章鱼或乌贼;海星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10-27 21:04
            收起回复
              黑矮海豚(Black Dolphin)
              黑矮海豚鼠体型极小的鲸豚类。所知甚少,因为相关资讯只源自一些骨骼收藏品、少数搁浅事件,以及有限的目击记录。在分布范围的南端,可能会与黑框鼠海豚混淆;而在分布范围的北部则可能会与棘鳍鼠海豚混淆;尽管如此,背鳍的形状仍不失为分辨这三种品种的最佳依据。在其分布范围的南界,与黑白相间的康氏矮海豚有些重叠。智利捕鱼业者非法捕猎黑矮海豚充作钓大王蟹的诱饵,目前以成为瞩目的焦点,因为黑矮海豚的现存数量可能已经非常稀少了。黑矮海豚死亡后,体色,很快就会加深,早期的报告描述不甚准确可能肇因于此。
              ·(旧称:黑海豚)、白腹海豚、智利海豚、智利黑海豚
              行为:所知非常有限,但是一般认为黑矮海豚生性颇谨慎;很少跃身击浪。据记录显示在水中会有轻微波浪起伏般的动作,极似游泳中的海狮。经常发现出没于靠近海岸的碎浪与涌浪区。栖居在分布范围南部者对船只较警觉,而且难以接近;而生活在分布范围北部者,已知会游至船只附近,也可能进行船首乘浪。栖居在北部开放海岸的群队非常大,曾有4000只共游的观察记录。经常发现与觅食中的海鸟在一起。
              现况:罕见
              现存:不详
              威胁:为渔网所困;捕鲸/猎杀
              族群大小:2~3(2~10),有暂时性的较大团体
              背鳍位置:中央
              初生重量:不详
              成年重量:约30~65kg
              食物:乌贼章鱼;磷虾;鱼类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10-28 14:04
              回复
                @幻惑大师 @XunVampire @黑白虎鲸
                抱歉,这两天因为要赶着写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创新实验报告书,周三、周四暂停本贴更新,望谅解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10-30 21:55
                收起回复
                  海氏矮海豚(Heaviside's Dolphin)
                  关于海氏矮海豚所知甚少,野外也罕有目击机会。最近才首次发表话题的相关资讯,早期根据尸体描绘的图像已知是错的。他不像在非洲西南沿岸外海出没的其他品种,所以应该还算容易辨认。海氏矮海豚体型小而粗壮,是黑白海豚鼠的身躯典型,有着醒目的颜色。每年南非与纳米比亚岸边的近海渔网会缠住一些海氏矮海豚;也有人们使用手持鱼叉和枪支射猎少数个体充作食物。
                  ·别名:(旧称:海威氏海豚)、南非海豚、本格拉海豚
                  行为:有关海氏矮海豚的行为资料甚少。一般生性谨慎,有时颇腼腆。少见跃身击浪,但已知能跃离水面达2米以上。从观察到快速前空翻,然后在海面上鲸尾击浪结束整个动作。高速游行时可能会豚游。对船只的反应各不相同,你只会靠近船只一段距离,也会船首乘浪与船尾乘浪。此外曾观察到有些海氏矮海豚会一次“护送”某些小船达数小时。根据有限的观察推测至少有些群队有固定的活动范围,而且可能不会游离得太远。
                  牙齿:44~56/44~56
                  现况:稀少
                  现存:不详
                  威胁:为渔网所困、捕鲸/猎杀
                  族群大小:2~3(1~10),临时性团体可达30只
                  背鳍位置:中央偏稍后方
                  初生重量:不详
                  成年重量:40~75
                  食物:磷虾、(章鱼或乌贼)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4-11-01 23:57
                  回复
                    赫氏矮海豚(Hector's Dolphin)
                    赫氏矮海豚算是鲸豚类中体型极小者:大部分个体的身长都短于1.4米。从远距离看仿佛是黑色的;但是从近距离看,则可看到醒目、复杂的灰、黑与白相间的图案。浑圆背鳍具有突出的后缘,有助海上鉴别。雄性的体型稍小与雌性,且生殖口周围有大片暗灰色的色块。在某些地区,赫氏矮海豚还算常见,其实确是世界上极稀少的大洋性海豚。目前似乎尚不至于马上濒临绝种,但近海渔网的意外捕获却颇令人担心。新西兰南岛的班克斯半岛的研究显示:在1984~1988年间总数约在760只左右的海豚有1/3因渔网缠身而溺毙;不过还算幸运的是,自此这片海域就成为保护区。
                    ·别名:(旧称:赫克氏海豚)、新西兰白头海豚、小杂色海豚、新西兰海豚
                    行为:很少船首乘浪,但在船只经过后,常会进行船尾乘浪;也可能伴随船只共游一小段距离。与许多许多海豚不同处在于比较喜欢固定或航行缓慢的船只(航速慢于10节者),而且会潜水,避开快速航行的船只。生性好奇有时会进行跃身击浪(在入水时,通常不会激起水花);而且可能鲸尾击浪、浮窥与冲浪。经常浮升至海面呼吸,露在海面的身体部分极小;尤其是在平静的天气,几乎水波不兴。可能一动也不动地躺在海面上漂浮。尽管部分个体可能接连成列共游或一起浮出海面,但群队间很少靠的很近。小群队聚集在一起时最为活跃
                    牙齿:52~64/52~64
                    现况:濒危
                    现存:3000~4000
                    威胁:为渔网所困、人为的干扰、有毒污染
                    族群大小:2~8(2~30),疏松的族群可达100只,有些地区会更多
                    背鳍位置:中央稍偏体后方
                    初生重量:约9kg
                    成年重量:35~60kg
                    食物:鱼类、乌贼或章鱼、(磷虾)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4-11-17 20:45
                    收起回复
                      天冷了你的确保重庆水平时适合读完善于洋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4-11-18 14:57
                      收起回复
                        里氏海豚(Risso 's Dolphin )
                        在海上极易鉴别,尤其当它们年纪变大时。具有历经沧桑的外貌,身上遍布与其他里氏海豚所留下的齿痕;或者至少也有与乌贼缠斗留下的疤痕。虽然个体间的差异非常大,但体色都倾向随着年龄而变淡:成年的里氏海豚体色可能变得跟白鲸一样白,或与领航鲸一样深。从远距离看,高耸的背鳍可能让人暂时误认为雌性或年幼的虎鲸或瓶鼻海豚。里氏海豚的前额中央有一道褶皱,从喷气孔一直延伸至上“唇”;近距离时可看见这道褶皱,也是这个品种所独有的特徵。里氏海豚有时会与数种其他的海豚或领航鲸形成混合的编队。
                        ·别名:(旧称:花纹海豚)、灰海豚、白头花纹海豚、灰格兰布氏海豚、格兰布海豚
                        行为已知年轻的里氏海豚会跃身击浪;老海豚则倾向只做半套的跃身击浪,即侧身以头着水。偶尔会高高地伸出头来浮窥,胸鳍也露出海面。可能进行鲸尾击浪、胸鳍拍水,也可能冲浪。很少进行船首乘浪,但会游在船只的旁边或后方。一般潜水时间为1至2分钟。之后呼吸10多次,间隔约为15至20秒;可能在潜水中超过30分钟。潜水时尾鳍可能扬出水面。有时进行豚游。可能以45度的仰角浮出海面呼吸。群队有时拉开、排成一长线进行猎食。部分族群非常害羞,但也有族群肯让人接近。
                        牙齿:0/4~14(上颚没牙)
                        现况:普遍
                        现存:不详
                        威胁:猎杀/捕鲸、为渔网所困
                        族群大小:3~50(1~150),临时性团体可达数百只
                        背鳍位置:中央
                        初生重量:不详
                        成年重量:300~500kg
                        食物:章鱼/乌贼、(鱼类)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4-11-18 22:23
                        回复
                          弗氏海豚(Fraser 's Dolphin)
                          早在1895年,在马来西亚沙捞越海滩发现过一具弗氏海豚的尸体,但直到1956年才有相关的科学性描绘,又一直到1970年才见到活体。自此有了多次目击记录,同时获悉它们的数量不似想象中的那么稀少,但所知仍非常有限。外观介于真海豚属(Delphinus )与斑纹海豚属(lagenorhynchus )之间,因此学名命为“lagenodelphis ”。有些个体,尤其是雄性,体侧有非常醒目的黑色横向条纹;咸信条纹的宽度与颜色浓度会随年龄日增。尽管弗氏海豚的嘴喙较短、背鳍较小,胸鳍也极袖珍,还有独特的身体横纹,但仍不免会与条纹原海豚混淆。远洋拖网渔业与其他不同的捕捞作业曾造成数量不详的弗氏海豚溺毙,而且在其分布的范围内还有一些直接的猎杀行为。
                          ·别名:沙捞越海豚、短吻海豚、婆罗洲海豚、白腹海豚、弗氏小海豚
                          行为:分析弗氏海豚的猎物可知其为深潜者,至少在水深250~500米处摄食。经常与其他的远洋鲸豚类成群结队,尤其是与瓜头鲸、伪虎鲸、抹香鲸,以及热带点斑原海豚、条纹原海豚结队。游泳方式颇激烈,浮升呼吸时,经常造成一片水花。已知会跃身击浪,但不是很爱表现或嬉戏。在分布范围的某些地区会躲避船只,而且逃离的速度经常很快;个体之间形成紧密的群队,并在海面造成一大片水花。在菲律宾与南非纳塔尔海滩的族群较爱船首乘浪,也会伴随船只同行
                          牙齿:72~88/68~88
                          现况:地区性普遍
                          现存:不详
                          威胁:为渔网所困、猎杀/捕鲸
                          族群大小:100~500(4~1000),经常与其他品种结伴
                          背鳍位置:中央
                          初生重量:约19kg
                          成年重量:160~210kg
                          食物:鱼类、章鱼/乌贼、磷虾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4-11-19 15:49
                          回复
                            大西洋斑纹海豚(Atlantic White-sided dolphin)
                            大西洋斑纹海豚体型相当大且粗壮,在海上也颇醒目。且群居性,经常与白喙斑纹海豚、大翅鲸、长须鲸与长肢领航鲸为伍。最可能与白喙斑纹海豚混淆,不过大西洋斑纹海豚的体型较小,也较修长,而且背鳍下方两侧都有白色色块,并一路延伸至尾干两侧的黄色条纹处。也可能与真海豚混淆,因为大西洋斑纹海豚身上也有类似的灰、白、黑、黄相间的图案。然而大西洋斑纹海豚的体型较粗壮、嘴喙较短,身上真海豚独具的沙漏图案。
                            ·别名:跳跃海豚、弹跳海豚、迟缓海豚、大西洋白侧小海豚、大西洋白侧海豚
                            行为:具空中绝技,是快泳者。经常跃身击浪(虽然不像白喙斑纹海豚或真海豚那般频繁)与鲸尾击浪。约10~15s就会浮升海面呼吸,或完全跃离海面,或仅稍稍破水而出、在头部上方兴起波纹。在某些地区对船只颇具戒心,但也会伴随航速缓慢的船只同行,或在航行快速的船只前进行船首乘浪;有时会乘着大型鲸造成的头前浪。在外海发现的族群通常大于沿岸的族群。单独或集体的搁浅事件十分常见。
                            牙齿:58~80/58~80
                            现况:地区性普遍
                            现存:不详
                            威胁:猎杀/捕鲸;为渔网所困
                            族群大小:5~50(1~100),外海曾有1000只以上的大群队
                            背鳍位置:中央稍偏体后方
                            初生重量:30~35kg
                            成年重量:165~200kg
                            食物:章鱼/乌贼;鱼类(磷虾)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4-11-23 22:47
                            回复
                              白喙斑纹海豚(White-beaked Dolphin)
                              白喙斑纹海豚体型大而粗壮。俗称可能误导,因其嘴喙并非都是白色;但是从近距离观察,有纯正白喙的个体会特别明显。愈往分布范围的东部,白喙斑纹海豚就愈有白喙的倾向而且族群规模也愈小;而栖居在分布范围的东部一般有颜色较深的嘴喙,而且族群规模也较大(虽然也有例外)。成年白喙斑纹海豚白、灰、黑相间的身体图案个体差异极大。最可能与大西洋斑纹海豚混淆,但是白喙斑纹海豚的体型稍大、且更粗壮,同时没有大西洋斑纹海豚体侧独特的黄色条纹。
                              别名:白鼻海豚、白喙小海豚、猎乌贼海豚
                              行为:可能会船首乘浪,尤其喜欢在航行速度快的大型船只前方;但通常很快就会丧失兴趣。有些族群非常难以捉摸。有时会表演空中绝技(尤其是摄食时),也会跃身击浪,通常以侧身或背部回落水中。本种是强有力的快泳者;在分布范围内的某些地区,可能会制造出令人联想起白腰鼠海豚的公鸡尾水雾。快速游泳时,可能将整个身体暂时跃离水面来呼吸。曾发现与长须鲸、虎鲸为伍,也可能与其他品种共游。
                              牙齿:44~56/44~56
                              现况:普遍
                              现存:不详
                              威胁:猎杀/捕鲸;为渔网所困
                              族群大小:2~30(1~50),曾出现1500只的大集团
                              背鳍位置:中央
                              初生重量:40kg
                              成年重量:180~275kg食物:章鱼/乌贼;鱼类;(磷虾)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4-11-24 18: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