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洞吧 关注:129贴子:8,601

回复:国舅的老故事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再来讲村上的那位地主的故事。
  这位是几代地主不清楚了,只知道在我太爷爷在世时他们家就是地主,可不是什么善擦,干过不少教科书上写的地主老财干的坏事儿。因为我太爷爷从事的工作比较特殊,他家对我太爷还算客气,等太爷一过世就在爷爷老宅边造一附屋,屋檐压过爷爷家一头,这个前文有讲过。这屋子他家就空着,放那儿。
  话说解放了,地主害怕了,带一仆人带着家当跑了,把老婆孩子扔下了。在上海上船时又把那仆人扔下了,后来着仆人回村里还被批斗了。
  地主转道香港去了东南亚,九十年代与留在村上的儿子联系上了,每年寄钱回来,儿子的日子一天天好过,在村上又威风了。过了几年带着孙子出国去看老头,提出让孙子留下配配爷爷,然后就被老头送回家了,再然后钱也不寄了,儿子在家大骂老头。搞的全村都知道了。
  老头在国外早就又成家,有老婆有儿女。


35楼2014-10-14 10:37
回复
    外公有个表弟,大概比外公小二两岁,我叫他小外公,在我上中学时,他还常常到外公家来玩,现在年纪大了,90多了,不出门了。
      这个小外公的故事可能有点夸大,因为很多是听他本人讲的,当时听的很有滋味,现在想想,老爷子估计也朝自己脸上贴了金。不过大体都是真实的。
      小外公年轻的时候,因为一次在路上,碰到一小队日本兵,没有行礼,被打了一枪托,他一气之跑去当了兵(他说是红军),跟着部队一路南下,到了广西,家里急的要命,他到了广西后托人给家里带了一封信,说他在广西很好等等,他的母亲看了信,更急了,就带着他的弟妹们一路问信,一路讨饭,去广西找他,后来据老太太说当时不知道广西那么远,走了一半道了,只好硬着头皮走下去。
      老太太到了广西那个市里,就是信上写的那个市,但是部队早开拔了,不知道上哪儿去了,老太太只好带着几个小的在街头讨饭,后来碰到一个好心的妇女,给介绍了一份工,在一个饭店里头打杂,还能吃点剩饭菜,这样老太太和几个孩子才没饿死。
      回过来讲小外公,其实他们没走远,在广西附近,有次战斗,小外公受了伤,在老乡家养伤,等伤好了,部队走了,他不知道上哪儿找部队去,就跑到他写信的那个市里,因为那个帮他带信的人是老乡,他想去看看能不能给找份工。
      然后他在做工的时候,听人讲有个老太太来找儿子什么的,他想他母亲了,就跑去看看,然后就一家团聚了。老太太要带他回家,他还想去当兵,老太太哭了,前面忘记说了,小外公的父亲去世的很早,是老太太把几个孩子拉扯大的。
      小外公说当时看到母亲哭,觉的自己挺不孝顺的,就答应不去当兵了。在那位带信老乡的介绍下,小外公上了火车,当了铲煤的,他们一家生活在广西。解放后小外公成了铁路工人,他母亲想老家了,他就把母亲和弟妹送回了老家,自己还在广西,我的母亲小时候,最喜欢这个小外公回家,小外公一回家,会带很多吃的玩的,每个孩子都有,不分男女。(我的外公外婆很重男轻女,女孩在家里没什么地位。)
      在我的阿姨和母亲她们结婚时,小外公还送每人一只樟木箱,算陪嫁,当时算是个大件了。这是插播的一句。
      再讲回来,小外公在广西的日子并不好过,三天两头要被审查,文革的时候还被停了工,所以我估计小外公当时参加的不是什么红军,估计是国民党军队。
      直到二零零几年的时候,小外公的工资突然涨上来了,说是国家的政策,只要参加过抗日战争的,每月都有补贴。小外公是很感谢政府,感谢党的。(小外公退休后就回了老家。)
      小外公回老家是把一家老小全带回来的,儿子儿媳孙子,都回来了,他生活过的不错,隔断日子就走路来看外公,当是锻炼身体。
      我记的外婆去世,小外公来陪外公,那时候小外公80多岁了,站在外公家门口跟我们讲话,突然从阴沟里窜出一只老鼠,把我们吓一跳,更吓人一跳的是小外公“嗖”一下跳起来,一脚把那老鼠踩扁了。然后我们赶紧鼓掌,小外公那叫一个得意啊。对比一下我那半中风的外公,小外公的确有得意的资本。


    37楼2014-10-14 10:38
    回复
      二外公的故事,二外婆在生过小舅舅第二年又生了个儿子,结果大出血,那时候都是自己在家生的,没救过来,去世了,刚出生的小儿子,被二外公用米汤喂了几天,差点饿死,隔壁镇上有户人家没有孩子,就来把孩子抱走了,后来他家生了三个孩子。
        二外公一人带着六个孩子,日子过的挺苦,赶上特殊年代,不许做小生意什么的,二外公不管,继续自己种点菜拿到城里偷偷卖,曾经被城里的红小兵追打,二外公操一根扁担与四五个红小兵对打,据他说是打赢了,真实情况不知道。反正二外公继续偷偷卖菜,他的菜比国营菜场便宜,服务态度也好,所以生意不错。
        后来城里的红小兵就追到村上,让村上的红小兵收拾二外公,二外公再次操起扁担跟村上的红小兵对打,此时还有大外公在旁边帮忙,所以又赢了。然后二外公成了十里八乡唯一一个做生意的菜农。后来二外公讲,其实当时主要是那些红小兵的领导看二外公一人带这么多孩子,比较可怜,也就睁只眼闭只眼让他去了,没有跟他真的上岗上线。
        二外公的几个女儿先后出嫁,大女儿嫁的人家比较穷,二外公就时不时挑点菜去,有时候卖完菜再送点吃食去。从这一点上来讲,二外公比那些重男轻女,卖女养儿的人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39楼2014-10-14 10:38
      回复
        今天讲个外公辈亲戚的故事。
          这亲戚家里祖上就是生意人,代代积累,当时算是村中首富,家中人口也比较简单,一个老婆一个女儿,一个妹子已经出嫁。(很久之后又生儿子和女儿)
          37年后,村上也开始不太平了,有乱兵,有土匪,还有日本鬼子。他就凑了点钱,买了几条枪,拉了一些村上的青壮年,组成了一个类似于“民团”的组织,主要驻守村口保护整个村子,顺便呢,他还带人打劫路过的运输小队或者败退的小队。从这一点来讲,他不算什么非常正义的大侠,他只是带着他的老乡们求条活路。
          因为他为人比较大方,所以当时有不少青年人跟着他混吃混喝。他曾经打劫过日本人,也打劫过国民党,就是没打劫过新四军,还曾经给新四军送过一点粮食。他的说法是:新四军太穷了,看的我都不忍心。
          他的村子直到解放都没糟过大罪,全村人基本是全须全尾地过来了,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讲,是很不容易的。这个与他这个村子的地理位置也有一定关系,村子三面环河,而且是大河,只有村口一个进出的地方,属于易守难攻型,再加上村子也不是什么军事要地,所以没有很正规的大部队来围缴。
          快解放的时候,他的妹子和妹夫回来看他,要带着他全家一起去台,妹夫当年是国军的军官,可以带家属走。他觉得没啥事,他又没干过坏事,不去台湾,不想离开乡土。他妹妹劝不动他,就自己走了。解放后他就被抓起来了,说是什么反动武装头目。他觉的冤啊,说他是为村民做好事的啊,不该这样对他,然后很多村民出来检举他,说他干了什么什么坏事,还有人跑到他女儿读大学的地方,去检举他女儿是土匪的女儿,然后她女儿被退学了。(他女儿当时在外地上大学,我很是佩服那位跑了几百里路去举报的乡亲,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啊。)
          当时的民兵团要枪毙他,后来是一个什么部队里的领导来帮他说话,这个领导就是当年接受他粮食的新四军的一个干部,这样他才逃过一难,放回了家,一回家他就带着老婆孩子走了。他说他恨死这帮村民了,老死不与他们见面。
          他走后,村民欢天喜地地把他家房子分了。就在前几年,村里的领导还找到他的孙子,让回老家看看,说乡里乡亲的,大家都挺想的,说老宅还给留着呢。他孙子问留了哪一间?这领导挺尴尬的。


        40楼2014-10-14 10:39
        回复
          今天聊一聊母亲和阿姨们的知青生活。
            阿姨们当时已经去了外地插队,母亲当时刚刚初中毕业,考上了一个中专,但是外公外婆不让上,因为如果我的母亲留在家中上学,那么母亲下面的一个成年弟弟就要下乡,居委会已经来通知过很多次了。外公就让母亲不要去读书,下乡去,这样弟弟们就可留在家中。母亲当时也没有办法,一个人跑去居委会为自己争取点利益,想下放到附近的农村里,不要去外市,因为当时大姨二姨她们已经去了外市,听说很苦很苦。
            后来居委会同意了,正好有一批知青是去临近的农村的,母亲就跟着去了,因为本地的农村相当条件好一些,至少不会饿死人,所以母亲到了农村就是跟着一起干活吃饭,生活枯燥,好在村民们比较好相处,没有什么为难的,再后来看看回城无望,就嫁给了父亲。再后来政策变了,知青可以回城了,但是有名额限至,不是每个人都能回的,母亲就回家找外婆,外婆被母亲烦的没办法了,拿出了家里的一块卡其布,让母亲去送给大队书记,然后母亲就回城了,父亲当时还在农村照顾爷爷奶奶,母亲回城进了工厂,蓄了点钱,买了个自行车(当时买自行车要票,这票还是小外公帮忙搞到的,据说是小外公帮人从广西带了什么木料回来,人家为表谢帮忙搞了张自行车票。)母亲有空就骑车赶一个多小时回爷爷奶奶家。
            再后来全体知青都可以回城了,外婆就心痛她的那块布,一直跟母亲念叨,后来提出把我的户口报在外婆家,因为那时候孩子一出生就有粮票领,户口在外婆家,我每月的粮票就由外婆去领,但是我本人住在爷爷奶奶家。


          42楼2014-10-14 10:39
          回复
            讲个姨夫那边亲戚的故事。
              这个亲戚是五十年代末的大学生,在某名牌大学上学,本科毕业后跟着一位老教授做研究,我有点搞不清,他当时算不算是在读研。
              那时候赶上文革,有一次开大会,他的教授被打反动学术权威,被当场批斗,被学生打耳光,他冲上台护住教授,说教授不反动,说不能打老人。然后他被打倒了,不是口号喊的打倒,是用拳头把他打倒了,他说当时教授哭着叫他走,说跟他不搭界,他不肯,年轻人,火气也大,跳起来跟揪住教授的人打架。
              后来他被打断了两棵牙,被下放到陕西一个非常穷的农村上去接受再教育。教授当时好象是被弄去蹲牛棚了。
              他在陕西农村上倒没吃什么苦,因为他算是个文化人,去了农村,大队书记让他去文化站,写写稿子什么的,还兼职生产队的夜校老师,教村民识字什么的。
              文革过后,那位教授平反,被接回大学,教授就去找领导,说我有个学生,当年被冤枉的,去了农村,也得给他平反。
              当时知青还没有什么回城啊什么的,领导也很为难。这教授就一个个去找,找了好多人,总算找到个帮忙的,通过在陕西的老战友把那亲戚从农村调到了省会某局里。当时教授还不太满意,他又托人想把亲戚调到上海,离老家近一点,当时调动实在是难,后来没有成功。
              亲戚一直与教授书信来往,直到教授去世。


            44楼2014-10-14 10:40
            回复
              讲一个母亲的老同学的故事,是母亲的初中同学,我称呼其为王阿姨。
                王阿姨的父亲是当时的一句局级领导,文革被打倒,全家下放去了安徽一个偏远农村。文革过后,王阿姨的父亲恢复了工作,当上了某局的局长,王阿姨和她哥哥这时候都在农村插队,老爷子忙着工作,没有过问子女的事。等全国政策下来,大部队知青都可以回城了,王阿姨才和哥哥回了城,当时王阿姨和她哥哥已经都成家了,带着各自的爱人和孩子一起回城的。
                (这里我介绍一下当时知青的回城政策,我所在的二三线城市,知青都可以回来,户口都可以迁回来,只要有接收的地方,有的居委会会给安排工作,但是知青的配偶是不给介绍工作的,也没有城市户口。大城市的知青,如果在下放地结婚了,是不可以回城的,只能离了婚,一个人回来。到后期,这批知青很多被安排在下放地所在的城市里,也算是城市户口吧。这批知青的儿女可以有一个名额回大城市,只要有亲戚的家可以接收户口,等等我讲几个知青子女回城的故事)
                咱们转回来讲王阿姨,当时王阿姨他们回城后,王阿姨被安排在一个小纺织厂,王阿姨哥哥被安排在一个小建筑队里当小工。王阿姨的丈夫当时在煤球店拉板车,王阿姨的嫂子在一家国营饭店当厨工。两家人日子过的都很苦。兄妹二人就去找老爷子,想让老爷子想想办法,给各自的配偶找个正式一点的工作。老爷子一口回绝了。兄妹二人没再吱声。过了几年,王阿姨的小纺织厂效益实在不好,就去找老爷子,想让父亲想想办法,把她调到一个大纺织厂里当工人,老爷子也没同意。
                再后来,老爷子就退休了。煤球店关门了,王阿姨的丈夫失业了,只能到处打零工。过了几年王阿姨成了全市第一批下岗女工,也跟着丈夫到处打零工,在90年代末,朋友介绍去某医院当清洁工,王阿姨一直干到六十岁才退下来,因为当年社保交的少,现在退休工资才一千多,幸亏这几年退休工人年年加10%,也算有个希望吧。王阿姨的丈夫没有退休工资,快70了,还在当门卫,也算是为孩子减轻点负担吧。
                王阿姨的哥哥运气稍好点,他工作的小建筑队后来被市建筑工程公司收购了,他成了市建司的工人,几前年退休,工资能拿到4千多块,嫂子也没有退休工资,靠着王阿姨哥哥的这份退休工资过活,两人日子比王阿姨好过些。
                来说王阿姨的父亲,他算是个真正的为人民服务的清官吧,但是子女对他都不太好,一来是因为小时候父亲就忙工作,与子女接触不多。二来是因为知青下放和回城后的工作问题,子女与父亲有了隔阂。等老爷子晚年,身体不好的时候,子女只肯请保姆,不肯亲自照料。王阿姨的说法是:我想照料也没空啊,挣几个钱不容易啊,不能请假啊。我哥当时在建筑队就是个拖建材的板车工,一天下来累到腰都直不起,哪里有空去照顾老头啊?
                母亲一直觉的王阿姨的父亲做的不对,怎么能对子女如果此冷淡呢?能照顾的肯定要照顾啊。原谅我母亲的觉悟太低,光顾自己的小家庭。


              45楼2014-10-14 10:40
              回复
                我讲几个知青子女的回城故事吧,都是身边的真人真事。
                  先讲小蔡,她的父亲当年下放了,留下自家妹妹在上海陪着父母。老蔡下乡后娶了当地一个女子,生了小蔡,后来政策下来了,老蔡要么离婚走人,要么去城里某厂当工人,老蔡没离婚,到城里当了个工人,蔡师母当年在乡下种田,后来征用土地,也进了工厂当工人。按政策小蔡可以回上海,老蔡就跑了趟上海,当时老蔡的父母已经过世了,只有妹妹一家在上海,妹妹二话不说,让侄女的户口落在自己家中,小蔡去上海上初一,住在姑姑家中,当时姑姑家的条件不好,一共只有一个房间,小蔡和表妹睡上下铺,铺位搁在阳台上。早上吃过早饭,姑夫用自行车前面一个,后面一个,送两个孩子去学校,一直送到高中毕业,这也是没办法,一来是路太远,二来当时家里困难,也没有余钱买自行车。当时表妹的学习成绩不太好,初中毕业就考了个中专,小蔡上了高中,姑夫天天早起送小蔡去高中,表妹要自己坐公交车去学校。再后来小蔡考了上某名牌大学,据说拿到通知书,姑夫第一个哭了。小蔡与姑姑姑夫的感情更多的象是父母与女儿。现在老蔡老两口已经去上海与女儿团聚了。
                  再讲小朱,老朱师傅是家中的老大,他主动要求下放的,以保他的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能留在上海,老朱的初期经历与老蔡相似,不同的是,小朱直到读高中才去上海,跟着爷爷奶奶,小朱一去上海,爷爷奶奶就与她的叔叔和姑姑商量,以后爷爷奶奶的房子留给小朱,因为老朱做出了牺牲,大家必须给补偿。叔叔和姑姑一致同意。小朱回来跟老朱讲,每周休息叔叔或者姑姑都要带她去逛街,什么东西她多看一眼,他们就会买给她,弄的小朱不敢再与他们一起逛街。后来小朱考上了大学,住校了,她婶婶隔两天就去送菜,宿舍里的同学以为是小朱的妈妈。再后来小朱工作,成家了。她的叔叔和姑姑合伙给小朱买了套房子,说是给的嫁妆,为了这事,老朱跑了很多趟,老朱不肯要,叔姑非要给,双方都要打起来了,最后老爷子出面,让老朱拿出20万给弟弟和妹妹分一下,房子算老朱的。老朱说当时他弟妹只有一句话:没有大哥当年的情谊,我们没有今天。(老朱的弟弟在上海开了旅馆,妹妹开了饭店,规模都不小,小康肯定不至了。)现在老朱退休了,回上海去照顾老父母了,他说父母由他照顾,反正不要弟弟妹妹烦一点心。
                  以上两个算正能量吧。


                46楼2014-10-14 10:41
                回复
                  再讲个小高的事,老高的经历与老蔡差不多,小高是初中回上海的,只是小高的叔叔只答应给挂户口,不答应给住。小高的爷爷奶奶说家中太挤,住不下,最后在老高的哀求这下,爷爷奶奶才答应在屋外搭的厨房里,给小高搁一张床,小高算是有个地方住了,但是一大早得负责起来生炉子,开始怎么也生不好,练习多了小高算是个生炉子高手了,后来还在爷爷奶奶的培训之下学会了烧粥,摊饼。小高还不敢写信述苦,只说好的。到那一年回家过年,老高和高师母发现小高很瘦,精神也不好,再三追问之下才知道小高在上海过的什么日子,说爷爷奶奶经常说她吃白食,堂弟一直叫她乡下人,婶婶从不拿正眼看她。老高气个半死,因为他每月贴钱给他父母,就指望着能对小高好一点。老高和高师母在家商量了几天,决定让高师母去上海陪读,租房!老高在家上班,寄钱去上海,高师母在上海租了一间屋,和小高一起,后来高师母还在上海当保姆赚钱。总算小高平平安安到大学毕业,没有被逼成精神有问题的青年。这也算是老高两口子自力更生,没有指望亲戚,不然小高能不能正常到大学可真成问题。


                  47楼2014-10-14 10:41
                  回复
                    这里讲个特殊的故事。是隔壁村一位老奶奶的故事。
                      老奶奶年轻时候嫁与一位解放初期被赶回老家的上海人,生了个儿子,后来该人又回了上海,并且混进了工厂当了工人,跟一个带着孩子的寡妇姘居在一起,不寄生活费回来。老奶奶就带着儿子去上海找他,看到了当时的情况,就跟他离婚了。他又跟那寡妇结婚了。
                      突然有一天,老头回家来,说要接儿子去上海,老奶奶起初不肯,因为儿子已经18、9岁了,都快成家了。老头信誓旦旦说接儿子去上海是去顶贴他的工作的,让儿子在上海当工人多好啊。老奶奶就同意了。
                      结果儿子去了就没了音信,老奶奶跑去上海打听,那老头居然不住原来的地方了,跑到厂里去找,老头死活不见面。老奶奶此时意识到有点不太对劲了,但是也没有办法,因为不识字,又不知道要找谁帮忙,只能回家,跟亲戚讲了这个事,有几个亲戚就帮忙跑去上海找人,但是也没有结果。
                      过了几个月,生产队队长突然来叫老奶奶,说出事了,内蒙那里拍了电报来,老奶奶的儿子出事了。队长就叫会计陪着老奶奶去了内蒙。去了以后才知道,老奶奶的儿子的一只手断了,老奶奶哭的啊,会计也奇怪,怎么会到内蒙去了。老奶奶的儿子骂自己的父亲是老畜生。说当时老头带他去上海,根本不是什么去顶替上班,而是因为居委会来叫那寡妇后妻的儿子下放去内蒙,后妻不肯,两人就想了个主意,到乡下把老奶奶的儿子骗来,对居委会说大儿子愿意去内蒙的,然后把他骗到火车站,推上了去内蒙的火车。
                      当时老奶奶的儿子是又惊又怕又恨,只好一路到内蒙,在一次出工的时候被石头压断了手。
                      老奶奶和会计两个把儿子带回了家,当时村上也帮忙,把他送去学电器修理,那时候学这个还要开介绍信什么的。学好后,在家开了个修理铺。后来村上修了条大道,村上还批了块地基给老奶奶,在大道边造了房子,把修理铺开在大道边,生意要好一点。
                      正当儿子的生意走上正规,老奶奶身体也不错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一个面包车停在村口,打听老奶奶住哪里,不明真相的村民就给指了路,然后面包车就开到门口,从面包车上下来两人,抬着个床板,把一瘫痪老头扔门口,面包车跑了。老奶奶出来一看,原来这瘫老头就是前夫。
                      老头眼泪一把鼻涕一把哭述,说后妻霸占了他的房产,因为要娶儿媳了,嫌他碍事,就把他扔乡下来了。把老奶奶和儿子气个半死,又做不出把老头弄走的事,只好把老头抬回了家。老头在家里还又活了两年才死掉。
                      现在老奶奶已经快百岁啦,身体还不错,每天还能给儿子煮饭。


                    48楼2014-10-14 10:41
                    回复
                       今天说说两位老邻居的事,在说之前,要先交待一下背景。这两位老邻居是外公的老邻居,当年外公住在工厂家属区里,家属楼是类似仓库的平房,一间屋分前后两个房间,一排十间,住十户人家,没有厨房没有卫生间,后来各自用不同的材料搭了自家厨房,上厕所就去公共厕所。这样的房子外公一直住到八十年代,然后换了二层楼的底楼,有厨房,没有卫生间,到九十年代又换到了三层楼的一楼,也是没有卫生间那种,直到九十年代末,换了个有卫生间有厨房的一楼,这些房子都是工厂提供的,外公没有产权,因为一直没有出钱把产权买下,外公外婆过世后,本来该房子要被工厂收回,但是小舅舅一家死活不肯搬出,工厂就继续让他们住了。
                        今天要讲的这两位邻居,是外公家早期的邻居。


                      49楼2014-10-14 10:42
                      回复
                        乙先生家的故事,主是乙先生儿子的事。
                          前文说过外公所在工厂是可以造武器的,文革的时候武斗,很多工人在车间里私造了武器拿出来武装各自的战队。
                          母亲说夜里经常听到枪声,因为外公家住东边第一家,害怕子弹会打穿墙,就弄了几条被子打湿了挂在东边的墙上,这大概是自制的防弹衣吧。
                          乙先生儿子当时参加了某个小队,三天两头出去打架或者干脆就是互相开枪。这其中出过好几条人命。比如外公家贴隔壁的大儿子,就是在厂区大门口被流弹击中死了。
                          后来文革过了,厂区开展反思活动,就是各个家属院区开大会,大家开展自我批评,把在文革中做坏事讲出来,净化净化思想。
                          大家就开始讲一些无关痛痒的事,乙先生的儿子站出来说了一句:我在武斗的时候打死过一个人,是个小伙子,我不认识他,这件事我压在心里很难受,我要讲出来。
                          话刚讲完,他就被护厂队队员押走了,乙先生一家哭着在后面追,后来这傻儿子被判了十五年。
                          邻居们都说他冤啊,他不说出来,谁知道呢,再说武斗的时候打死的人多了,没见哪个主动出来承认的。后来乙先生的儿子出狱,居委会帮着安排了环卫所的工作,去扫大街,大概可能是临时工性质的。当时的环卫所已经是事业单位了,不是这么容易进的。


                        51楼2014-10-14 10:42
                        回复
                          母辈的亲戚,也有些故事,这个要深八的话,太长,因为我们家亲戚实在太多了。
                            我举几个比较有趣的例子吧。
                            三姑家大儿子被人放白鸽,把家当全卷走了,他纠集了一帮兄弟,有亲的、表的、堂的。赶到那女人的家乡,住在她家不走,守株待兔,等了一个多星期,居然把这女人等到了,把女的打了一顿,把家当拿回来了。(所以现在的骗子一旦得手,第一时间就把钱花掉了。这大概是从前辈处学到的教训。)
                            小儿子赌钱,碰上警察抓赌,急的从二楼窗口跳了下来,结果摔断了腿,还是被抓住了。花了医药费,还要被罚款。(当年抓到赌钱的,是派去河滩上挖土方,不去挖的人交罚款。这表哥当时腿断了,去不了,只好交罚款。)
                            另一姑姑家女儿,小时候生病发烧,姑夫不想花钱看医生,结果把脑子烧坏了,姑夫还十分嫌弃她。姑姑是家庭妇女,没有话语权,也许她的内心底也是嫌弃这个女儿的吧。这个表姐去世的时候才三十出头。这个姑姑还有两个儿子,姑夫早年去世了,现在两个儿子都不肯养姑姑,姑姑靠着姑夫单位的抚恤金一个人生活。
                            小姑家比较有趣的是小姑夫,小姑夫是他们家族的长子嫡孙,而且是在连生四个女儿后才生到的嫡孙。他的父母和祖父母把他当成眼珠子。后来出生的二个弟弟待遇明显不如他。自然灾害时,全家吃糠饼,只有他一人吃米饭,其他人只能看着。小姑夫当时觉的那糠饼肯定十分好吃,因为全家都吃。然后有天放学回家,看家里没人,就去厨房偷了一块糠饼,急急忙忙去吃,结果被噎住了,都翻了白眼,幸亏他奶奶回家,给他拍出来了。把全家人都吓坏了。家人供他读书,一直读到高中毕业,考了一个什么机械类的大专。他的祖父母和父母都跟着他住,由他养老。我小姑夫也很孝顺。
                            我的小叔叔是个标准版的妻管严,一人做三份工作,养着他老婆。曾经有一次大半夜,他老婆突然想喝啤酒,他就爬起来去买,那时候没有超市什么的,都是家里开的小卖店,半夜把人小卖店老板喊起来买了一瓶。他老婆把这事当成是爱的表现,到处跟亲戚讲,于是我们就全知道了。


                          52楼2014-10-14 10:42
                          回复
                            --------------------------------------------------------------------------------------
                            我是终于搬完了的分割线!!!!
                            国舅你可以继续写新的了~~~~~~~~~~~~~
                            ---------------------------------------------------------------------------------------


                            53楼2014-10-14 10: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