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杂谈吧 关注:11,998贴子:1,040
  • 0回复贴,共1

诺贝尔的慈善观对当下仍有意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新一届的诺贝尔奖评选已近尾声。尽管众口难调,外界对于评委会的“品味”时有微词,不过,这并不能妨碍这一奖项在过去两个多世纪里,成为世界上最声名卓著、奖金最高、影响最广的奖项。
  这也许很大程度上源于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慈善观。他不是扶危济困的慈善家,但用有限的资源,撬动了社会基础科学和人文研究的发展。就像拥有授人以“渔”的东方智慧,诺贝尔称得上是公益圈里最精于“投入产出比”的行家了。
  1888年,因为被误报去世,炸药的发明者、瑞典军工设备制造商诺贝尔“意外”地看到了人们对于自己的真实评价。一家法国报纸发布了一篇讣告,直接将他斥为“死亡贩子”。这让他深受触动。
  1895年,诺贝尔立下遗嘱,将其财产的大部分即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年息(每年20万美元)设立物理
、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以及和平事业5种奖金(1969年瑞典国家银行增设经济学奖金),奖励当年在上述领域内作出最大贡献的学者。此后,通过信托投资,诺贝尔基金会的总资产不断增值,在奖金发放与管理费用方面的支出已达到数亿美元。
  实际上,普罗大众对于大部分诺奖得主和他们的成就往往都是云里雾里,不明觉厉。然而,正是这些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也许会在历史坐标的某一个时点,改变人类的未来。
  基础科学的研究往往因为耗资巨大而令个人、企业甚至政府踯躅不前,诺贝尔奖金不足以支撑这样的庞大投入,但却不断倡导“统筹全局”的基础研究,“预防”灾难。其产生的社会效益,乃至经济效益,远比事后“救难”要大得多。
  在中国,这样的“公益事业”还很少。以疾病救助为例,中国400余万白血病患者假如都得到慈善救治,仅以每人资助4万元计,需要的善款即超过1600亿元。而2013年,我国全国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款物捐赠总额约为989.42亿元。巨大的“缺口”惟有通过资助白血病疫苗研究才有可能解决,而社会对此的关注可能远远不及对一个被媒体广泛报道的患病少女的关注。
  诺贝尔曾说,“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他因为向伟大的人类智慧授予荣耀,而非作为炸药的发明者被世人铭记。关心公益的人也许也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1楼2014-10-13 22:2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