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伦月刊
菩提树下说故事:摸象的比喻(怡萱)
释迦牟尼佛教导迦叶尊者,每个人的「识、想、受」,各自不同,但佛性却是人人本具,无不相同,可惜众生不明佛性,佛先讲一个公案。
在过去九十一劫的时候,有位国王名叫智慧,他专门用十善法来施行教化,而且善於观察众生的心意与行为,以了解他们有没有烦恼。
国王从观察中,知道众生心里所想的都不一样,便派遣侍臣巡视全国的国界,顺便把遇到的盲人,全都带回宫里来。侍臣奉命巡视之后,带回五百个盲人。
国王安排五百头白象,在宫殿前列队,让这五百个盲人一对一的自由地抚摸。这些盲人,有的摸到象鼻子,有的摸到象耳朵,有的则摸到象头,或者摸到象脚,或是象腹,或是象尾。
然后国王问这些盲人:「大象长的样子像什麼呢?」这些盲人怎麼回答呢?摸到鼻子的说像角,摸到头的说像大瓮,摸到耳朵的说像簸箕,摸到肚子的说像箪,摸到脚的说像柱子,摸到尾巴的说像木棍。
在旁边观看的人,都笑这些盲人,讲不出大象完整的样子。盲人就聚集起来互相讨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因此吵个不休。
释迦牟尼佛讲到这里,告诉迦叶尊者:「众生的识、想、受也是这样,人人不同,就像有人准备了一百种食物,有粳米、豆子、麦子、芝麻按照每个人应当得的,分给大家,分到粳米的人,只尝到粳米的味道,不知道还有豆子、麦子等其他食物。虽然识、想、受,每个人不一样,但是他们的本性却没有差别。」(出自《菩萨处胎经》)

菩提树下说故事:摸象的比喻(怡萱)
释迦牟尼佛教导迦叶尊者,每个人的「识、想、受」,各自不同,但佛性却是人人本具,无不相同,可惜众生不明佛性,佛先讲一个公案。
在过去九十一劫的时候,有位国王名叫智慧,他专门用十善法来施行教化,而且善於观察众生的心意与行为,以了解他们有没有烦恼。
国王从观察中,知道众生心里所想的都不一样,便派遣侍臣巡视全国的国界,顺便把遇到的盲人,全都带回宫里来。侍臣奉命巡视之后,带回五百个盲人。
国王安排五百头白象,在宫殿前列队,让这五百个盲人一对一的自由地抚摸。这些盲人,有的摸到象鼻子,有的摸到象耳朵,有的则摸到象头,或者摸到象脚,或是象腹,或是象尾。
然后国王问这些盲人:「大象长的样子像什麼呢?」这些盲人怎麼回答呢?摸到鼻子的说像角,摸到头的说像大瓮,摸到耳朵的说像簸箕,摸到肚子的说像箪,摸到脚的说像柱子,摸到尾巴的说像木棍。
在旁边观看的人,都笑这些盲人,讲不出大象完整的样子。盲人就聚集起来互相讨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因此吵个不休。
释迦牟尼佛讲到这里,告诉迦叶尊者:「众生的识、想、受也是这样,人人不同,就像有人准备了一百种食物,有粳米、豆子、麦子、芝麻按照每个人应当得的,分给大家,分到粳米的人,只尝到粳米的味道,不知道还有豆子、麦子等其他食物。虽然识、想、受,每个人不一样,但是他们的本性却没有差别。」(出自《菩萨处胎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