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剑吧 关注:9贴子:798
  • 0回复贴,共1

面娃娃,成都的传神表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面娃娃,成都的传神表达
文/朱晓剑

不少成都市民还记得,在2006年的成都大庙会上,熊家全手中拿上一小块红色特制面泥,双手不断地揉、压,不一会儿,一小朵红梅花便展现在人们面前,随后,他将做好的梅花一一镶在小木枝上,再点缀一只小鸟,满枝的梅花便摇曳着向人们“招手”了。“哦,比真梅花还好看!”观众禁不住发出惊呼。一株盛开的红梅,朵朵红艳艳的花瓣中,镶嵌着精致的白色花蕊。那数百朵娇艳无比、迎风怒放的红梅花,竟然是用涂了颜料的面团做成的!
熊家全的杰作当然不只是这些,现在他常做的面娃娃多达100多个品种。而这只是传统面娃娃的一部分。最近,他又与时俱进地做起了奥运的福娃,那种逼真的造型成为了市民选购的主要目标。
文化的传承在这个时代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比如如何继承传统,并进行创新,成为熊家全研究的方向。在他看来,不管是民间艺术,还是传统文化,如果仅仅是停留在保护上,而不进行创新的话,也就意味着保护一种僵死的文化,迟早是要走向灭亡的。诚然,传统文化是生活的一部分,像空气和水,与我们息息相关。

永远的记忆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成都民间艺术家熊家全摆起了摊摊,上面写着:本土文化,成都面娃娃。引来不少青年和孩子的目光,不少老年人在摊前流连,好像回到了以前的时光:这些面人成为了永远的记忆,而他们的神态完全可以用“欣喜若狂”来形容,这就像傅崇矩的《成都通览》中的图景了。
熊家全1965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从艺已有三十余年,是成都民间艺术家老前辈风花雪之三代唯一传人(迄今,已是三代单传),人称“面人熊”。说起那些旧事,宛如昨天一般,令人记忆犹新。
师祖风花雪在成都南门一代卖艺,也只能用勉强糊口来形容,以前,做面娃娃的,传承是扛上带板凳的操作箱,到各地街市、庙会上摆摊,当众亮手艺,快速捏出精美的面娃娃,插在木箱货架上出售。 “‘面娃娃’卖不上价钱,师祖母则卖菜,一家子日子过得很清苦,但全家依然守着这门艺术。”8岁学艺,熊家全深得家师谢德芳先生真传,学了不少知识。
每天刚麻麻亮,熊家全就到谢德芳家去,那时,成都跟其他城市一样,零打散卖的生意是被禁止的,所以,面娃娃的生意很不好做。他记得,面娃娃在不少老人的眼里,就是小玩意儿,上不了台面不说,更是引起了不少非议。谢老师的一家生活当然无法靠这个保持下去,于是,做面娃娃几乎成了副业——没得办法,谁叫手艺不值钱呢?
做面娃娃的行当看似简单,要做好还是很不容易的事。但谢老师教他还是挺认真的。比如配制的面泥,那种拿捏的分寸很精细,多一点少一点都很成问题,比如做面娃娃时,只用工具搪卷、挑填、镶嵌、剔剪,或摁上梳齿孔,横纹、交叉纹,更多还须施展捏、搓、旋、揉、压的微妙手法,充分运用面泥赋色、嵌花、调色来塑造形象。
在那些困难的年月,面粉是重要的口粮,糊口都不够。迷恋这门艺术的他,没有面粉,就用泥巴之类的东西代替,通过他自身的努力和谢老师的精心指点,见多识广的熊家全做出来的面娃娃不仅是有亮点,更是引来不少同行的羡慕。
1976年,在他11岁那年,就出来独自做面娃娃了。在今天看来,这多少是不可思议的事, “传统文化需要深入学习,因为传统涵括了民族的敏感和智慧,今天,如何丰富我们的想像,进而用当代的眼光重新诠释古老的素材,丰富今天的面娃娃题材,才是正确的课题。”这时的熊家全除了捏面娃娃,还读了大量的图书,这些知识的储备为他以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充分的养料。
随着经济秩序恢复正常,人民的生活也照常过着安逸的日子,捏面娃娃的人还不是很多。一位专家看到这种现状,不由得担心起来:民间手艺将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最终成为永远的记忆。

工艺需上乘
这些年过去了,捏面娃娃虽然没有迎来自己的“春天”,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城市儿童。熊家全作为这种手艺的传人,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他说,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自己不管是在逆境还是顺境中,都保持一颗平常心,将捏面娃娃作为一种艺术来传承这悠久的文化。



IP属地:四川1楼2008-03-07 13:5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