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汉服吧 关注:40贴子:517

【关于汉服】汉服知识普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文名
汉服
外文名
HanFu、Hanbiuk(中古汉语)
服饰属性
汉族民族服饰


1楼2014-10-12 15:09回复
    基本特点
    交领、右衽、系带
    基本形制
    衣裳、深衣、袍衫、襦裙、襦袴
    组成结构
    首服、体衣、足衣、配饰


    2楼2014-10-12 15:10
    回复
      2025-05-25 13:22:52
      广告
      1 史料记载
      关于汉服的记载数量繁多,仅列出部分: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简牍:“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1]
      《汉书》:“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
      《蛮书》:“裳人,本汉人也。部落在铁桥北,不知迁徙年月。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
      《新唐书》:“汉裳蛮,本汉人部种,在铁桥。惟以朝霞缠头,余尚同汉服。”
      《辽史》:“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汉服,黄帝始制冕冠章服,后王以祀以祭以享。……会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国服;皇帝、南面臣僚汉服。乾亨以后,在礼虽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汉服;重熙以后,大礼并汉服矣。”
      《东京梦华录》:“诸国使人,大辽大使顶金冠,后檐尖长,如大莲叶,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带,如汉服。”
      《清稗类钞》:“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汉服,令俱秃发。”


      3楼2014-10-12 15:11
      回复
        2 历史发展
        2.1 起源形成
        一些古籍的观点认为,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例如,《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完善,并形 成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衣服的款式空前丰富,主要表现在深衣和胡服上。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了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古时上下通行之衣为深衣,代表时代特征的服装亦为深衣,深衣实可为古服之特征。言古服者,应先及之。何谓深衣,《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总之,深衣之制,实为古衣之首,深衣之领袖群衣,不独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时间上,流行最久。与深衣同时出现的还有胡服,胡服一般由短衣、长裤和靴组成,衣身紧窄,便于游牧和射猎。赵武灵王为强化本国军队,在中原地区首先采取胡服作为戎装。由此,穿着胡服一时相沿成风。除此之外,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猎人衣裤多为扎紧,有人还常戴鸱角帽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等下裳。


        4楼2014-10-12 15:11
        回复
          3 服饰结构
          3.1 基本结构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1250px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7楼2014-10-12 15:13
          回复
            3.2 交领右衽
            汉服汉服中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了领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领”;交领的两直线像交于衣中线左右代表传统文化的对称学,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说汉服表现天人合一的话,交领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与正。而袖子,则是圆袂,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这种灭圆地方学在汉服上的表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体现。汉服的领型最典型的是“交领右衽”,就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这就是汉服在历代变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变的“交领右衽”传统,也和和中国历来的“以右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另外一种作为“交领”补充的是“直领”和“盘领”。直领就是领子从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来,而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系带,有的则直接敞开而没有系带。这种直领的衣服,一般穿在交领汉服外面,像罩衫、半臂、褙子等日常外衣款式中经常运用。盘领是男装中比较多见的一个款式,领型为盘子状的圆形,也是右衽的,在右侧肩部有系带,在汉唐官服中采用,日常服中也有盘领款式。


            8楼2014-10-12 15:13
            回复
              3.3 褒衣广袖
              汉服自古礼服褒衣博带、常服短衣宽袖。与同时期西方的服装对比,汉服在人性方面具有不可争辩的优异性。当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撑束缚女性身体发展时,宽大的汉服已经实现了放任身体随意舒展的特性。
              汉服的袖子又称“袂”,其造型在整个世界民族服装史中都是比较独特的。袖子,其实都是圆袂,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袖宽且长是汉服中礼服袖型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并非所有的汉服都是这样。汉服的礼服一般是宽袖,显示出雍容大度、典雅、庄重、飘逸灵动的风采。一直以来,汉服袖子的标准样式就是圆袂收祛,先秦到汉朝所反映的实物无一例外都是如此。一直以来,除了唐以后在常服中有敞口的小袖外,汉服袖的主流依然是圆袂收祛。
              “袖宽且长”是汉服礼服袖型的主要特点,但不是唯一的款式特点,汉服的小袖、短袖也比较多见。主要有这几种用法:参与日常体力劳动的庶民服装、军士将领的戎服、取其紧袖保暖的冬季服装等。有时候历史上各朝代的经济文化和审美关注不同,在袖型上也有不同的表现,比如:汉唐时期贵族礼服多用宽广大袖,宋明时期的常服褙子多用小袖。


              9楼2014-10-12 15:13
              回复
                3.4 系带隐扣
                汉服中的隐扣,其实包括有扣和无扣两种情况。一般情况下,汉服是不用扣子的,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隐藏起来,而不显露在外面。一般就是用带子打个结来系住衣服。同时,在腰间还有大带和长带。所有的带子都是用制作衣服时的布料做成。一件衣服的带子有两对,实用性的,左侧腋下的一根带子与右衣襟的带子是一对打结相系,右侧腋下的带子与左衣襟的的带子是一对相系,将两对带子分别打结系住完成穿衣过程。
                另外一种是腰间的大带和长带子,它不仅有实用性,而且有装饰性,另外还有象征性意义,象征着权力。汉服的大带与和服相比,和服的更宽。


                10楼2014-10-12 15:14
                回复
                  2025-05-25 13:16:52
                  广告
                  4 纹饰配件
                  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11楼2014-10-12 15:14
                  回复
                    4.1 纹章布料
                    布料
                    汉服汉服布料自黄帝以来主要有苎麻和蚕丝两种,总称为布帛,分别由典枲、典丝执掌,另设掌葛征收做葛布的苎麻。葛布又称为夏布,是丧服、祭服以及深衣的布料。夏布中的细密者称为紵丝。夏季服葛麻纱罗、冬季以丝绵充絮,故称为冬绵夏葛、夏纱冬绉。至东汉时,海南云南开始兴起棉花的纺纱织布。布帛根据纺织工艺、经纬组织可细分为锦、绫、罗、绢、纱、绨、绡、绉、绸、缎等等。秦汉时期,除齐纨、鲁缟享有盛名外,尚有吴绫、越罗、楚绢、蜀锦等名品。后来北宋朝廷在东京设“绫锦院”网罗了很多蜀锦织工为贵族制作礼服,从而形成宋锦。明代建都南京,又形成了云锦。织金、锦、罗、绫是最昂贵的织物,冕服用青罗衣、赤罗裳、赤罗蔽膝制成。圆领袍官服则皆用绫。官服胸背就是用云锦中最精美的妆花缎制作。
                    布帛类别用途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丧服、祭服、朝服、深衣、冠冕、巾帽荣昌夏布、万载夏布锦蜀锦袍、蜀锦缠头、蜀锦袴、锦半臂、衮龙袍、翟衣、飞鱼服、胸背、刻丝花罗衣、墨绿地妆花纱蟒衣、明代葱绿地妆花纱蟒裙、驼色缠枝莲地凤襕妆花缎裙、柿蒂窠过肩蟒妆花罗袍蜀锦、宋锦、云锦、缂丝罗红罗蔽膝、白罗大带、白罗中单、白罗方心曲领、红罗销金袍帔、明罗地刺绣百子女夹衣、薄罗衫子、罗襦、罗裙、黄罗销金裙、青罗抹带、罗袜、罗帕杭罗、吴罗织造技艺吴绫楚绢青绫裙、黄绢袴、白绢袜、白绫袄、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双林绫绢、路桥拷绢纱香云纱衫裤、黄纱地印花敷彩丝绵袍、素纱禅衣香云纱染整技艺绸缎丁香绸直身、银红绸直裰、紫潞绸袄儿、漳绒夹袄、秦良玉平金绣蟒凤衫、浅驼色四合连云纹暗花缎裙、褐色缠枝四季花卉纹暗花缎裙、酱色方格纹暗花缎斜襟夹袄潞绸、濮绸、茧绸、漳缎、天鹅绒绵罗地“信期绣”丝绵袍、褐色菱纹罗地“信期绣”丝绵袍、朱红菱纹罗曲裾式丝绵袍、印花敷彩丝绵袍、西汉印花敷彩纱丝绵袍、素丝绵袍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棉青布厚棉道袍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魏县土纺土织技艺、鲁锦织造技艺三缬夹缬花罗裙、绞缬绢、狩猎纹夹缬绢、绿地十样花灰缬绢、明夹缬绢蓝夹缬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邳州蓝印花布金饰织金金线、销金、印金、描金、绣金、簇金绣、羊皮金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绣黻衣绣裳、罗地龙凤虎纹绣、绢地茱萸纹绣、凤鸟践蛇纹绣秋衣、花鸟绣夹衫苏绣、湘绣、蜀绣、粤绣、瓯绣、高平刺绣、宁波金银彩绣丝线缂丝线、绣线苏州花线制作技艺
                    周礼就规定有染人从事印染,并设置了专门管理植物染料的官员负责“掌染草”,以供浸染衣物之用。汉服传统印染分为矿物染和草木染。矿物染原料包括朱砂、石黄、空青、石青、胡粉、蜃灰、炭黑。传统草木染材料包括:靛蓝、红花、乌梅、芦木、苏木、黄檗、青矾、苋蓝、槐花、棓子、杨梅皮、蓝牙叶、莲子壳、绿豆粉等等。
                    夹缬、蜡缬和绞缬是汉服印染中独特的印花工艺。隋炀帝曾命令工匠印制五彩夹缬花罗裙,用来赏赐宫女及百官的妻母。灰缬是唐代以降的蜡染替代品。蓝草染成的灰缬布料叫做蓝印花布,古时称为药斑布。周礼还设立了“典妇功”、“缝人”等职负责刺绣。《周礼·画缋》中说:“五采备,谓之绣。”按不同地区的传统习惯,形成了不同风格特点的绣法。其中最著名的是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和广东的粤绣,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纹章
                    汉服汉服的纹章及其丰富,周礼“以纹为贵”代表了汉文化的信仰和习俗。汉服中的纹章与汉人意识、认识中的天形地象、阴阳八卦、无形无色、吉祥图案等各类文化符号紧密像通用。黄帝的黻衣是最早的带有纹章的上衣,黻即指两色相背的纹章。《诗经》云:“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虞皇的“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纹章中,日、月、星辰昭明,象发生万物、养成万物。山龙兴云雨、能适应沾物济众以配天。火明而炎上,强调明理崇礼精神。又如虎,严猛;蜼,智慧,象神武定乱。粉米粒民。黼象割断能决。韍象背拂於非义,或君臣可否相济。《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官服章纹,有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地黄交枝等名目。明朝文武官公服有用以标明品级的补子,补子以动物为主,如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氵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民服上则有以动物源性单独构成图案的,并且与官服图案中的动物有所区别,其中最主要的即是十二生肖。另外,汉服的图纹常选用八卦图。汉服的纹饰上喜欢采用带有吉祥寓意的图纹。如“六合同春”、“五谷丰登”、“锦上添花”等图案。同时,依据不同的场合,也会选择不同的纹饰。如新婚婚服和恋人互赠的辛无伤往往采用鸳鸯为主的图样,如“鸳鸯同心”、“鸳鸯戏水”等;寿诞则往往采用“松鹤长寿”、“鹤献蟠桃”、“龟鹤齐龄”等意味着长寿的图案。


                    12楼2014-10-12 15:15
                    回复
                      4.3 色彩配饰
                      配饰
                      汉族人装饰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还有配饰如蔽膝、披帛、袜、帔、香囊(香包)、剑、绶、印、笏、牙牌、革带、玉带、銙、腾蛇等等。腰饰主要有佩黼、佩玉、佩印、佩绶、佩鱼、佩牌、佩带饰等饰物。储藏汉服的家具被称为衣箧,挂汉服的衣架称为衣桁。
                      配饰 非物质文化遗产
                      印绶 扬州玉雕、北京玉雕、象牙雕刻、金石篆刻
                      绶 中国结
                      香包 庆阳香包绣制、徐州香包、雁塔结绳香囊
                      首饰 北京花丝镶嵌工艺、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北京绢花工艺、常州梳篦、琼海东坡笠
                      装饰纹样
                      汉族服饰的装饰纹样上,多采用动物、植物和几何纹样。图案的表现方式,大致经历了抽像、规范到写实等几个阶段。商周以前的图案,与原始的汉字一样,比较简炼、概括,抽像性强烈。周朝以后至唐宋时期,图案日趋工整,上下均衡、左右对称,纹样布局严密。明清时期,已注重于写实手法,各种动物、植物,往往被刻画得细腻、逼真、栩栩如生,仿佛直接采撷于现实生活,而未作任何加工处理,充分显示了汉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色彩
                      古典布料的染色遵从古制,体现了阴阳五行信仰。有“黑土、白土、赤土、青土、黄土”、“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羽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的记载。
                      有六象六色之说,青所以象东方的木,赤所以象南方的火,白所以象西方的金,黑所以象北方的水,玄所以象天,黄所以象地。除了六正色以外,还有对应的间色:纁【黄赤色】、紫【青赤色】、红【赤白色】、绿【青黄色】、缥【青白色】。间色也是南北朝以后公服的色制:朱、紫、绯、绿、青,如唐代为三品以上穿紫色官服,四品着深绯色,五品着浅绯色,六品着深绿色,七品着浅绿色,八品着深青色,九品着浅青色。另外还有绀【深青扬赤色】、绯【赤】、绛【大赤】、缇【丹黄】、朱【深纁】。
                      传统对服饰色彩的选择上有着明显的阶层分界。从唐代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只有天子权贵们才能穿用。古代汉服的色彩以深色为贵,浅色次之,因此正式的礼服常使用深沉的织绵图纹,而一颜色为主色调,装饰以鲜艳华丽的刺绣,平民常服则多用淡色。


                      14楼2014-10-12 15:16
                      回复
                        7.2 东服西渐
                        汉服中国曾享有“衣冠上国”之誉,其极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汉服的面料,也就是丝。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国的丝织品源源不断的运向西方,使得丝绸成为了亚洲和欧洲各国向往羡慕的衣料。早起的传播中,拜占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起到了贯通中西的作用。拜占庭帝国时期的服装款式、纹饰等对西方各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然,所谓的拜占庭帝国的服装款式和纹饰,实际上已经是东西方服饰艺术结合的产物了。公元748年,小勃律国王苏失利芝到了长安,被赐紫金袍、金带,到了公元780年,留居长安。当时汉化式地穿着唐式服装和汉人混居的各国人士就已有两千人以上。这些人将唐朝衣冠穿戴回国,直接带去了唐代衣冠制度和服饰装束,将唐朝衣冠和以汉服为主的中国服饰的威名一起传播到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同时以汉服为主的中国服饰也吸收了许多其他国家服饰的成分。


                        17楼2014-10-12 15:17
                        回复
                          下面是几种类型介绍,帮助大家选择
                          道袍
                          :道袍是明代士人主要的便装款式,是指交领、大袖、衣身两侧有内摆的长身式外衣。
                          道袍不是只有道士穿,而是读书人和乡绅都会穿着的服饰,宗教意味并不十分浓厚。
                          直裰(直身)
                          :直裰亦称直掇。汉族服饰。古代家居常服。斜领大袖,四周镶边,因背之中缝直通到下面,故名直裰。始于晋,隋唐流行,后世承之。 因僧道之徒多服之,故亦指僧衣道服。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衣冠异制》:“晋处士冯翼,衣布大袖,周缘以皂,下加襕,前系二长带,隋唐朝野服之,谓之冯翼之衣,今呼为直裰。
                          直裰可以挽救你的小肚子(与此有同样效果的还有衣裳褙子)。但是如果选择圆领袍或者直裾,就会略有杯具。


                          18楼2014-10-12 15:18
                          回复
                            直裾
                            :直裾指汉服剪裁中前后大身部分的方形平直的布幅。襜褕是典型的直裾袍。和服的帷子也是直裾袍。直裾袍可分为交领直裾袍、圆领直裾袍、直衿直裾袍。直衿直裾袍即典型的宋代褙子。布幅斜裁则称为曲裾。直裾、曲裾相间则称为杂裾。
                            直裾会凸显你的身材,所以很适合标准身材的汉纸。


                            19楼2014-10-12 15:18
                            回复
                              2025-05-25 13:10:52
                              广告
                              圆领:
                              指领角呈圆形的领型,也叫圆角领。是明代官员的一种常礼服。
                              圆领适合木有小肚子的汉纸。
                              身形单薄的汉纸,除了道袍和衣裳褙子之外,还可以选择男式曲裾使你的身形显得壮实一些,直裰有可能造成你被埋在一堆布料里面的效果。


                              20楼2014-10-12 15: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