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舒吧 关注:75贴子:2,495

舒城概况

收藏回复

  • 220.180.7.*
  舒城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麓、巢湖之滨,江淮之间。东邻庐江县,南界桐城市、潜山县,西接岳西县、霍山县,北毗六安市、肥西县,距省会合肥市54公里。交通便捷,四通八达。全县地理概貌西高东低,人口分布西疏东密,经济状况西困东荣,自然格局呈现为“五山一水二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是一个山、丘、圩兼备,集山区、库区、老区、贫困区为一体的县份。西南为大别山余脉,山高岭大,林木葱茏,最高点万佛山峰海拔1539米。山地面积约占全县52%。中部是丘陵岗区,岗岭绵延,山丘起伏。丘陵面积约占全县20%。东部属冲积平原,阡陌交错,坦荡如砥,最低点舒三海拔7米。畈区面积约占全县28%。全县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人口99万(其中农业人口87万),辖21个乡镇、2个街道和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490个行政村。

      全县现有耕地67万亩,人均耕地0.7亩。山场面积153万亩,宜林面积127万亩,森林覆盖率43.8%。主要林区分布在西南山区。水面27万亩,可养水面14万亩。县内主要河流有9条,其中杭埠河和丰乐河为两大骨干河流。大小水库62座,其中有以世界第一大人工土坝而名闻遐迩的龙河口水库(万佛湖)。



1楼2008-03-06 11:10回复
    • 218.22.199.*
    满喜欢舒城的


    2楼2009-04-19 21:0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 117.66.17.*
      舒城很好很强大


      3楼2009-04-23 19:51
      回复
        • 60.166.221.*
        不错的地方,每次回老家都要经过的,经过的时候,想想我也有认识的朋友在这里,马上能感觉到一份温馨呢,呵呵


        4楼2009-04-24 11:06
        回复
          • 60.166.221.*
          新发现一个非常好玩的游戏,工作之余上去玩玩,挺开心的.
          http://www.kaixin001.com/reg/?uid=24137194&usercode=60541b05ed971572aefa8e2911dc8b0e_24137194
          点进去注册一下就可以玩了呢


          5楼2009-04-24 11:08
          回复
            • 117.68.55.*
            舒城城市规划不行


            6楼2009-04-25 14:33
            回复
              • 118.125.200.*
              是舒城人,不了解舒城.不好意思方向都搞不清.


              7楼2009-04-27 19:30
              回复
                舒县与龙舒县考
                《三国志.吴书》记载:“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这里的“庐江”指庐江郡。“舒人也”,指周瑜系东汉末年舒县人。如今地望之争,名望之争激烈,说周瑜是今舒城人,说周瑜是今庐江县人。到底周瑜是何县人氏?东汉末的“舒”,是舒城,还是庐江?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依据史志记载和历史事实,对古庐江郡舒县和龙舒县进行一次研究考证,实事求是地加以辨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古舒县即今庐江县,有史实可考 
                舒即庐江郡舒县。舒县,县名,考其舒县,即今安徽省庐江县,其佐证有三: 
                其一,舒,源于古舒国,古舒国沿革为庐江(郡)舒县。 
                据《安徽省志》,远古时期,庐江县境内住着蛮夷民族。夏、商、周时期,为古舒国地(都今庐江县陈埠乡城池埂,以下简称“城池埂”),现今安徽庐江县西南12公里的城池埂,大城坂遗址尚存。古舒国据《春秋》僖公三年(前657年)“徐人灭舒”。注:“舒国,即今庐江(郡)舒县”。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左传》、《史记.伍子胥列传》,舒国是郡舒中的人国,后来废舒为邑,属于楚国。秦王政,十四年(前223年),楚亡,舒邑属九注郡,汉罟庐江郡舒县。


                禁言 |8楼2009-05-03 17:0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其二,汉设舒县,庐江郡、舒县同治。 
                  根据《安徽省志.建罟沿革志》记载:西汉高祖十年(前196)年七月,九江郡属汉,境内设舒县(治今庐江县城池埂),地名大城坂,今遗址城墙依稀可见,30米护城河尚存。元狩二年(前121年)七月,撤销江南庐江郡,在江北以原衡山郡东部与九江郡南部地区并,组建新庐江郡(治舒县)。此时庐江郡领12个县,除境外黄山、黄梅县外,在今安徽境内设10个县,它们分别是:舒县(治今庐江县陈埠乡城池村城池埂)、龙舒县、(治今舒城县龙河口)、皖县(治今潜山县梅城镇)、湖陵邑(治今太湖县东)、松滋县(治今宿松柳溪乡,古名仙田)、潜县(治今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襄安县[治今无为襄安镇(后王莽改为庐江亭)]、临湖县(治今无为百胜乡临湖圩山临壁村)、枞阳县(治今枞阳县城南下枞阳镇)、居巢县(治今巢湖市区东北,一说桐城南)。 
                  王莽建立新朝,改舒县为昆乡。 
                  东汉复名舒县(仍治今庐江县城池埂),属扬州庐江郡(治舒县),章和二年(88年),和帝即位,复撤销六安国,并入庐江郡(治舒),在今安徽境内10个县、侯国。它们分别是:舒县(治今庐江县陈埠乡城池村城池埂)、皖县(治今潜山县城梅城镇)、居巢侯国(治今巢湖市区东北)、临湖侯国(治今无为县湖垅百胜乡临壁村)、龙舒侯国(治今舒城县龙河口)、六安侯国(治今六安市区北西汉故址)、安风侯国(治今霍邱县邵岗乡许集村)、阳泉侯国(治今霍邱县临水镇)、襄安县(治今无为县襄安镇)、潜县(治今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 
                  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庐江郡治迁皖城(今潜山县梅城镇),改六县为六安县。建安十九年(214年),吴拨皖城,庐江郡一分为二,吴庐江郡仍治舒(今庐江县城池埂、大城坂),魏庐江郡阳泉(今霍邱临水镇)。 
                  魏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晋代魏,恢复舒县。此后,所经两晋,南北朝,近320余年,战乱频繁,朝代更替,疆土区域变异,庐江郡时废时宜,舒县时并时析,郡治亦不断变迁,时舒县,时可见,只有舒县(今庐江县)有“昆乡”、“昆山”、“矾场”,而龙舒县(今舒城县)是没有此地名的。


                  禁言 |9楼2009-05-03 17:07
                  回复
                    二、“舒县即舒城县”之说,显属谬误 
                    从上文舒县考可知,汉舒县即今庐江县,非今之舒城县,对龙舒县(即今舒城县)考证如下: 
                    第一,从舒城县建置沿革看。 
                    舒城县,古为郡舒,后又分立舒蓼、舒庸、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国。汉置龙舒县。应劭曰:龙舒县,即郡舒之邑。《辞源》:舒鸠故城在今安徽舒城县。《安徽人物大辞典》注释:“舒城县取古龙舒县为名,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置龙舒县,属庐江郡。后汉改龙舒侯国,后复罟龙舒县。南朝宋废,梁时为潜县地,隋为庐江县地。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析合肥、庐江县地始置城县”。 
                    第二,从舒城县的现存地名看。 
                    古龙舒即今舒城县。舒城县境至今仍存有“龙舒”名,宋《太平寰宇记》:“龙舒河,在舒城县南三里”。现“龙涧口水库”即“古龙舒河”口。舒城县不仅有“龙舒河”,而且有龙舒山。《舆地记胜》:龙舒山“在县(桐城)西北三十里,与舒城、六安接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龙舒山,在安徽舒城县西南八十里,接桐城县界,即龙眠山也”。《舒城县志》有“南溪,一名欧溪,发源县西孤冲,南入巢湖,盖即龙舒之水也”。山此可见,只有龙舒县(今舒城县)有“龙舒”二字,有“龙舒山”、“龙舒河”、“龙舒水”,而舒县(今庐江县)是没有“龙舒”地名的。 
                    三、古舒县为庐江县,古龙舒县为舒城县,考证后无争议 
                    考证地名、县名,“事必法古,名地者必求于古”,“地近则易核,时近则易明”。杜预(222-284年)注《左传》早《太平寰宇记》700多年,他据当时史实对《左传》加以注释,以“庐江(郡)南有舒(县)城(今庐江县城池埂),舒(县)城西南有龙舒”。 
                    光绪《安徽通志》辩讹关于“古舒县古龙舒县考”也明确记载:“旧说及府志皆以舒城为古舒县,而以庐江为古龙舒。按,萧齐志庐江郡舒县注:建元二年为郡治。《隋书》庐江县注:齐置庐江郡,梁置湘州,据隋志所云置郡之地与齐志合,是舒与庐江皆为郡治,而今之庐江即古之舒县明矣”。“又按,汉志庐江郡所领有舒、龙舒二县,杜预注庐江南有舒城,舒城西南有龙舒,明是舒县在东,龙舒在西。今舒城在庐江之西,则舒城之为龙舒尤为明证,且其县唐时所置,上取古舒(县)城为名,后人泥其名,以为即古舒县,遂反以庐江为龙舒,误矣”。 
                     
                    综上所述,汉置舒县(今庐江县),龙舒县、龙舒侯国(今舒城县),隋始建庐江县,唐始建舒城县。但今人看《三国志.吴书》:“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多由望文生义,见“舒”误以为今舒城县,这样缺乏考证,经讹传讹,且一误再误。诸如出现《辞海》对周瑜籍贯的错误注释。近传安徽省《史人馆》又错误地将周瑜注释为“庐江舒(今安徽舒城县)人”。实乃一讹再讹,违背史实。 
                    “凡史志所载之州,郡、县、邑,必详其建置,释以今地”,“甚至一山、一水、一镇、一地方位偶移或分属两邑,辄列为数名数处,钩稽考证,误者正之”。根据典籍史实与遗迹考证,今庐江县就是古舒国和舒县,今舒城县即古舒庸、舒鸠等诸国和龙舒县、龙舒侯国。东汉末周瑜亦应正之为“庐江(郡)舒(今安徽省庐江县)人也”。


                    禁言 |10楼2009-05-03 17:07
                    回复
                      舒城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麓、巢湖之滨,江淮之间。全县气候属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6℃,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无霜期年平均224天,阳光充足,雨水丰富,土地肥沃,植被茂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舒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设舒城县延用至今。名胜古迹有周瑜的故里周瑜城,与都江堰齐名的汉代水利工程七门堰,雄居县城中心最高处的明代古建筑“龙头佛塔”、县城南溪古渡的龙津桥等。历史上出现的著名人物有,西汉羹吉候刘信、教育家文翁,三国吴军统帅周瑜,宋代大画家李公鳞,明代刑部尚书郑时、吏部尚书秦民悦,被周总理誉为我党初期情报战线“三杰”之一胡底、史称“南陶”(因)“北马”(寅初)、我国政治经济学界泰斗陶因等烂若星辰、光辉照人。


                      禁言 |12楼2009-07-18 10:11
                      回复


                        禁言 |13楼2009-10-03 08:58
                        回复
                          山清水秀好地方


                          禁言 |14楼2009-10-16 15:10
                          回复
                            和我重名的地方必须好、
                            呵呵~


                            禁言 |16楼2010-07-03 19:29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禁言 |17楼2011-05-15 10: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