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城东去十八里,有一个很大很繁华的镇子,过去叫十八里铺或八里铺,现在叫铺镇。铺镇人撇一口兑过水的川腔,经常自我调侃:“欢迎你到铺上来耍。”那个“铺”字重读下去,拖点音,意味有点暧昧,不是商铺的铺,是床铺的铺!
一条东西向的主街,懒长懒长的。铺面都很古旧,青瓦木门窗,颜色发黑发黄。铁匠铺、鞋匠铺、瓷器铺、裁缝铺;烧饼摊、修鞋摊、修表摊、凉粉摊;寿衣店、理发店、服装店、农药店、杂货店……城里有或没有的东西,在铺镇都能买到,价钱便宜很多,最便宜的是蔬菜和肉。有那附近的农妇刚从自家菜园子里摘下来的新鲜货,篮子里装了辣椒豇豆黄瓜茄子西红柿等等,随便找一处地方,摊张蛇皮口袋,摆在毛毛糙糙的露出鹅卵石的水泥路边,那带着露水的菜一看就叫人喜欢。吃不完的东西,不图赚钱,只是为了不至于太糟蹋,如果不拿来交换就只有去喂猪。猪肉也很便宜,最好的后臀肉城里卖十块,铺镇顶多八块五。面皮两块钱一碗,也比城里少一块,一律的麻辣味道,不兴放蒜。房子也大大的便宜。从汉中到铺镇只需二十分钟公交,最好城里挣钱,铺镇来花。
铺镇也恰好就是一座宜居城镇。除了便捷的交通,还有大片来不及被侵占的农田,青绿的庄稼和乱蛙的鸣唱将镇子严密地包围起来。时光在这里放缓了脚步,小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不慌不忙,悠闲惬意。周围十里八乡的庄稼人自不用说,就连那镇街上开铺子做生意的也总是懒洋洋的,不像城里人那样拼命赚吆喝,硬从人兜里往外掏钱。两个人见了面就要下象棋,三个人遇到一起就要挖坑,四个人凑成一桌就要搓麻将。随便哪个小巷里,屋檐下,摆开架势就耍,不管不顾的。比起那些斤斤计较的城里人,铺镇人潇洒得多,也马虎得多。
早饭过后,昏黑的茶馆里就围坐着几十个出土文物一样的老汉,不急不忙地打纸牌喝茶抽旱烟,摆一天龙门阵,天擦黑才回家。老婆婆端碗凉粉慢悠悠地穿街而过,肥懒的黄猫若无其事地在街上散步,从来不用担心有汽车把它压扁。铺镇的猫都和那里的人一样闲散。走在这样的街上,若是背了喇叭背篓,头上缠几十圈黑布,拍张照片,没有人怀疑你是走在去乌龙山剿匪的路上。那感觉仿佛到了另外一个时空,距离现在非常遥远。可惜现在镇上老房子越来越少了,小城镇建设不注重突出城镇的个性,把一个原本有着深厚底蕴的古镇弄得面目全非!
来镇上逛的主要是附近乡村的农夫,那些108国道上日夜奔驰的汽车大都是无暇在镇上停留的。农夫骑了摩托车,车后坐了老婆娃儿一家人,最多的时候可以带四个,挤成肉饼子了还要坐。车圈和廉价的皮鞋上都粘了黄泥,一家人在农资商店和供销社的服装摊之间东张西望,为一两块钱和店主争得不可开交,动不动就要威胁说:“走,我们上汉中去买,不在他这了。”摩托车停树阴下,欲上班车进城去时,店主一声喊:“来来来,卖给你算了。”也有那从汉中城里赶过来的,开了小车来,就为吃一碗铺镇的凉粉。走的时候还要买一大盆带回去送亲友。铺镇的凉粉很出名,最好的有两家,乔家和王家。乔家凉粉一直摆在地质队门口卖,又软又嫩,又辣又香,往往要排队等候。王家凉粉原在破柴巷,主街后很背的一条小巷子,吃客慕名而来,也很兴旺。只可惜修路时拆迁了,不知搬到何处。印象中王家凉粉店门前总有人蹲在那卖菜苗、烟叶什么的。破柴巷向西走到头就是猪集,早些年总有惊恐万状的小猪在嘶鸣,满镇子都听得见。
铺镇有条“农民街”,相当于大城市里的开发区,不过没有大型企业,全是那偏远村子里的农民在此买地修房。规划整齐,一律卷闸门,这家和那家很难分得清。家家户户都把一楼设计成门面房,来租房做生意的却没有几家,整条街大白天也死寂萧条。和老街上的旧房子比较起来,农民街完全是个败笔。
镇上有几家国有企业,每天早晚,固定的时间里总响起嘹亮的歌声,寒暑不易,总能让人警醒或振奋。那是铺镇的另一种节奏,一种被缓慢拖拽起来的步子。这几年,那几家企业效益开始好转,富裕起来的职工带动了小镇的消费,镇里的楼房越来越多了,路越来越宽了。但宁静安详慢生活依然是铺镇的表情,好客麻辣味依然是铺镇人的本色铺镇的小火车站
一条东西向的主街,懒长懒长的。铺面都很古旧,青瓦木门窗,颜色发黑发黄。铁匠铺、鞋匠铺、瓷器铺、裁缝铺;烧饼摊、修鞋摊、修表摊、凉粉摊;寿衣店、理发店、服装店、农药店、杂货店……城里有或没有的东西,在铺镇都能买到,价钱便宜很多,最便宜的是蔬菜和肉。有那附近的农妇刚从自家菜园子里摘下来的新鲜货,篮子里装了辣椒豇豆黄瓜茄子西红柿等等,随便找一处地方,摊张蛇皮口袋,摆在毛毛糙糙的露出鹅卵石的水泥路边,那带着露水的菜一看就叫人喜欢。吃不完的东西,不图赚钱,只是为了不至于太糟蹋,如果不拿来交换就只有去喂猪。猪肉也很便宜,最好的后臀肉城里卖十块,铺镇顶多八块五。面皮两块钱一碗,也比城里少一块,一律的麻辣味道,不兴放蒜。房子也大大的便宜。从汉中到铺镇只需二十分钟公交,最好城里挣钱,铺镇来花。
铺镇也恰好就是一座宜居城镇。除了便捷的交通,还有大片来不及被侵占的农田,青绿的庄稼和乱蛙的鸣唱将镇子严密地包围起来。时光在这里放缓了脚步,小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不慌不忙,悠闲惬意。周围十里八乡的庄稼人自不用说,就连那镇街上开铺子做生意的也总是懒洋洋的,不像城里人那样拼命赚吆喝,硬从人兜里往外掏钱。两个人见了面就要下象棋,三个人遇到一起就要挖坑,四个人凑成一桌就要搓麻将。随便哪个小巷里,屋檐下,摆开架势就耍,不管不顾的。比起那些斤斤计较的城里人,铺镇人潇洒得多,也马虎得多。
早饭过后,昏黑的茶馆里就围坐着几十个出土文物一样的老汉,不急不忙地打纸牌喝茶抽旱烟,摆一天龙门阵,天擦黑才回家。老婆婆端碗凉粉慢悠悠地穿街而过,肥懒的黄猫若无其事地在街上散步,从来不用担心有汽车把它压扁。铺镇的猫都和那里的人一样闲散。走在这样的街上,若是背了喇叭背篓,头上缠几十圈黑布,拍张照片,没有人怀疑你是走在去乌龙山剿匪的路上。那感觉仿佛到了另外一个时空,距离现在非常遥远。可惜现在镇上老房子越来越少了,小城镇建设不注重突出城镇的个性,把一个原本有着深厚底蕴的古镇弄得面目全非!
来镇上逛的主要是附近乡村的农夫,那些108国道上日夜奔驰的汽车大都是无暇在镇上停留的。农夫骑了摩托车,车后坐了老婆娃儿一家人,最多的时候可以带四个,挤成肉饼子了还要坐。车圈和廉价的皮鞋上都粘了黄泥,一家人在农资商店和供销社的服装摊之间东张西望,为一两块钱和店主争得不可开交,动不动就要威胁说:“走,我们上汉中去买,不在他这了。”摩托车停树阴下,欲上班车进城去时,店主一声喊:“来来来,卖给你算了。”也有那从汉中城里赶过来的,开了小车来,就为吃一碗铺镇的凉粉。走的时候还要买一大盆带回去送亲友。铺镇的凉粉很出名,最好的有两家,乔家和王家。乔家凉粉一直摆在地质队门口卖,又软又嫩,又辣又香,往往要排队等候。王家凉粉原在破柴巷,主街后很背的一条小巷子,吃客慕名而来,也很兴旺。只可惜修路时拆迁了,不知搬到何处。印象中王家凉粉店门前总有人蹲在那卖菜苗、烟叶什么的。破柴巷向西走到头就是猪集,早些年总有惊恐万状的小猪在嘶鸣,满镇子都听得见。
铺镇有条“农民街”,相当于大城市里的开发区,不过没有大型企业,全是那偏远村子里的农民在此买地修房。规划整齐,一律卷闸门,这家和那家很难分得清。家家户户都把一楼设计成门面房,来租房做生意的却没有几家,整条街大白天也死寂萧条。和老街上的旧房子比较起来,农民街完全是个败笔。
镇上有几家国有企业,每天早晚,固定的时间里总响起嘹亮的歌声,寒暑不易,总能让人警醒或振奋。那是铺镇的另一种节奏,一种被缓慢拖拽起来的步子。这几年,那几家企业效益开始好转,富裕起来的职工带动了小镇的消费,镇里的楼房越来越多了,路越来越宽了。但宁静安详慢生活依然是铺镇的表情,好客麻辣味依然是铺镇人的本色铺镇的小火车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