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放地质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演化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地形形成阶段、海陆演化阶段和今日地形形成阶段。
在太古代时期,本地区曾经是鲁西巨大沉降带或海槽的一部分,堆积了很厚的泥砂质和基性火山物质。后来经过泰山造山运动,鲁中地区褶皱隆起成为巨大的山系,石放作为其中一部分,同时发生一系列断裂、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形成了由各种变质杂岩和岩浆岩组成的泰山杂岩,一起构成了古泰山山系。耸立在海平面上的古泰山,石放地区以白马山到青龙山一线经过长期风化剥蚀,地势形成了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形。

古生代初期,华北广大地区大幅度下降,石放地区亦随之沉没到海平面以下,在古老变质杂岩的基底剥蚀面上,沉积了一套近两千米厚的寒武—奥陶纪的石灰岩。

中奥陶世末,约4亿年前,在加里东运动的影响下,石放地区地区整体上升为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期的沉积间断。至中石炭世初,发生短暂的升降交替,石放地区地区处于时陆时海的环境,在中奥陶统的剥蚀面上,沉积了中、晚石炭纪的海陆交互相合煤岩系。此时放城镇峡谷为放城古峡谷,大量植物沉积在流水作用下汇集峡谷,形成底下的煤炭资源。

沉积岩为红色沙沉积岩目前崔家庄到小李庄有残存分布
